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是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间皮细胞的胞膜结构,可在细胞间形成屏障,调节细胞层间分子和离子的转移;还能在细胞顶端的接触面形成栅栏,防止接触面膜蛋白相互融合。TJ在细胞的极性和附着中也起着一定作用[1,2]。TJ作为固有免疫组成成分可以阻止病原体通过上皮细胞层,而有些细菌和病毒则以紧密连接为靶点入侵多细胞生物[3]。TJ还参与形成血脑屏障、血眼屏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PALI)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分为对照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PDTC预处理组,每组再分为3h、6h、9h及12h四个时间组。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诱发大鼠SAP模型。PDTC预处理组在建立SAP模型前1h腹腔内注射PDTC。检测血清淀粉酶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透射电镜下SAP各组可见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核浓缩等现象。PDTC预处理组与相对应的SAP各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减轻。结论 PDTC预处理各组大鼠胰、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提示PDTC对SAP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肺损伤不同时段大鼠肺组织结构的变化,及连接蛋白Eonnexin 26(Cx26)在急性肺损伤不同时段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油酸(0.25ml/kg)经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入复制急性肺损伤模型,分别于注射油酸后1,5,12,24,48h取出肺脏,用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结构变化,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评价Cx26的表达情况。结果Cx26蛋白表达既定住于肺泡上皮细胞质中,又定位于胞膜上。Cx26在正常组及损伤后1,5,12,24。48h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25%,9.11%,5.71%,6.22%,6.64%,8.25%。经单向方差分析,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损伤各组(P〈0.05);损伤后1h组的阳性细胞率也明显高于损伤后5,12,24h组(P〈0.05);损伤后5h组的阳性细胞率则明显低于损伤后48h组(P〈0.05)。结论间隙连接蛋白Cx26表达的改变可能与急性肺损伤及其修复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布雷菲德菌素A(Brefeldin A)在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和上皮细胞(MLE-12)分别给予浓度为1、10、100 μM的Brefeldin A后,立即用LPS 500 ng/ml处理,收集3、6、9、24 h的细胞上清并测定MH-S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MLE-12中的趋化因子KC值;ICR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ormal组)、模型组(LPS组)、地塞米松组(Dex组,5 mg/kg)、Brefeldin A组(BFA组,10 mg/kg),每组12只,气道内2 mg/kg滴入LPS制备急性肺损伤模型,生理盐水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6 h后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白蛋白含量和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含量,检测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cAMP含量和MAPK信号通路中ERK、p38和JNK等蛋白激酶分子磷酸化水平的变化。 结果 100 μM的Brefeldin A能显著减少MH-S中TNF-α的释放和MLE-12细胞中KC的产生(P<0.001)。Brefeldin A显著改善肺组织病理变化,降低BALF中白细胞(P<0.001)和TNF-α(P<0.05)含量,对BALF中白蛋白、IL-1β和IL-6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小鼠肺组织中MPO活性(P<0.05),升高cAMP的水平(P<0.001),同时能显著抑制ERK的磷酸化(P<0.05)。 结论 Brefeldin A对急性肺损伤可产生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相关炎症因子释放、升高细胞内cAMP的含量、抑制ERK磷酸化等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5.
6.
肺泡上皮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以进行气体交换,微小的上皮屏障的改变就可能增加肺部患某些疾病的敏感性。最近的研究已经把肺上皮屏障在肺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作为焦点(如急性肺损伤等)。尽管关于密封蛋白(Claudin)在肺部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还知之甚少,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急性肺损伤时外界环境的刺激会影响Claudin蛋白的表达以及肺泡上皮屏障功能。该文就急性肺损伤时Claudin蛋白调节肺泡上皮屏障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探讨黄芩苷对大鼠肺泡液体清除的效应。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组及ALI+黄芩苷预处理组。根据黄芩苷预处理浓度再分为10、50、100 mg/kg 3个亚组。经LPS及不同浓度黄芩苷作用不同时间(2、4、6 h)后,计算肺湿/干重(W/D)比值,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水平,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测量肺泡液体清除率(alveolar fluid clearance,AFC)变化。每组或亚组各5只大鼠。结果:黄芩苷预处理后,ALI大鼠肺组织含水量[黄芩苷10 mg/kg组(7.94±1.14);黄芩苷50 mg/kg组(6.13±1.34);黄芩苷100 mg/kg组(5.38±1.43)]较模型组(9.88±1.53)明显减少(P<0.05),cAMP含量[黄芩苷10 mg/kg组(381.00±60.51) pmol/g;黄芩苷50 mg/kg组(493.40±63.93) pmol/g;黄芩苷100 mg/kg组(582.40±47.44) pmol/g]较模型组[(265.8±62.39) pmol/g]明显增加(P<0.05),两者结果均随着预处理黄芩苷的浓度增加而增加。ALI+黄芩苷组较ALI组肺间质水肿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黄芩苷预处理组各时间点AFC明显高于ALI组,并随黄芩苷预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且大鼠肺组织内cAMP水平与AFC呈正相关(r=0.984,P=0.002)。但在加入阿米洛利后,各组AFC明显下降,且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黄芩苷能够改善ALI大鼠肺泡液体清除,其可能途径为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从而调节上皮钠通道功能。  相似文献   

8.
急性肺损伤(ALI)是一种常见的影响内外科患者、破坏性极大的急性综合征。随着失控的炎症反应引发MODS理论的出现,人们对急性肺损伤的认识转向对炎症发生调控的认识,参与炎症反应的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成为研究的热点。它们通过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调控着机体的炎症反应。肺泡巨噬细胞在肺损伤和修复中发挥着中心性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急性肺损伤时白细胞介素10在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梓文 《医学综述》2013,19(9):1555-1558
急性肺损伤(ALI)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肺内过度、失控的炎性反应。白细胞介素10(IL-10)是重要的抗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肺泡巨噬细胞(AM)产生,在ALI时起重要调控作用。现通过IL-10与AM表型的关系、IL-10在ALI中的抗炎机制以及IL-10在AM中的释放时相三方面,来阐述IL-10在AM中的表达。IL-10在ALI中AM的表达亟待更多的研究,使其成为治疗ALI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丁小芳  钟礼立 《医学综述》2008,14(18):2792-2794
利多卡因广泛应用于局部神经阻滞和抗心律失常,后来许多实验证实利多卡因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炎性反应,抑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过度凋亡和坏死,减轻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本文就有关利多卡因对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报道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张剑锋  李超乾 《医学综述》2009,15(16):2482-2486
急性肺损伤(ALI)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通常由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许多直接或间接造成肺损伤的因素诱发。ALI/ARDS的病死率较高,肺组织损伤严重,氧合指数(PaO2/FiO2)水平高低是其诊断与病情判断的基本标准之一。ALI/ARDS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手段,主要的治疗措施是支持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限制性液体使用、低潮气量通气以及使用最小FiO2-PEEP可能对ALI/ARDS治疗有利。  相似文献   

12.
为临床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寻找新的有效药物,选用蝮蛇抗栓酶(Svate)对ARDS动物模型进行防治,观察疗效。结果发现,Svate可使ARDS动物的各项病变有不同程度地减轻。实验表明,改善肺内微循环高凝状态是防治ARDS的一条重要途径,Svate有可能成为临床治疗ARDS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成人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1月至2011年3月)、ISI Web of Knowledge(所有年份)和万方数据库(1982年至2011年),手工检索初步入选文献的全文和参考文献中所列的相关文献,收集国内外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成人ALI/ARDS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利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合并分析结果显示,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能降低成人ALI/ARDS患者28 d或30 d死亡率[OR1.05,95%CI(0.90,1.22),P=0.55];亚组分析显示,亦不能降低肺炎/误吸、脓毒症和创伤/手术引起的ALI/ARDS的28 d或30 d死亡率。3个RCT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明显改善成人ALI/ARDS患者的氧合(P〈0.05)。有1项RCT研究显示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能降低成人ALI/ARDS患者的28 d或30 d死亡率,但能改善患者氧合。建议临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ALI/ARDS。  相似文献   

14.
朱珊珊  刘功俭 《医学综述》2012,18(14):2243-2245
急性肺损伤(ALI)/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在肺部的表现,炎症失控是病变的本质,炎性介质启动了ALI的发生。ALI时常有重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补充外源性糖皮质激素(GC)可纠正内源性GC的代谢异常,并可通过其受体介导的对多种信号通路的多效性表达,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转录,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而发挥抗炎、免疫抑制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使用GC治疗ALI的经验表明,"早期使用,中小剂量,延长时间,逐渐减量"的用药方案可望缩短病程,改善患者预后,但其确切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系统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内毒素(LPS)是临床上引起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它直接损伤肺泡细胞是特殊机制;它激活机体导致肺部损伤引起炎性细胞在肺部聚集以及释放各种炎性介质与细胞因子是关键的发病机制;而LPS引起的肺部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均是重要的发病机制。近年来一些新分子的发现,进一步阐明LPS介导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AL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40例,均常规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进行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炎症指标的变化,记录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病死率及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结果:乌司他丁组PaO2、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炎症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有效率达87.5%,与对照组6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司他丁组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综合治疗基础上予肺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ALI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痰热清在创伤性急性肺损伤的肺保护作用。方法59例创伤性急性肺损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痰热清组29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治疗原发病及循环呼吸支持、抗感染、手术等综合治疗,痰热清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20 ml/d,疗程7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IRS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AR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痰热清组较常规治疗组的动脉血气、SIRS评分明显改善(P〈0.05),血清IL-6、IL-8、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常规治疗组;AR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能降低急性肺损伤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8炎性因子的水平,缓解炎性反应综合征的进展,能改善通气,缓解呼吸窘迫。  相似文献   

18.
细胞因子与急性肺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杰明  郝青林 《医学综述》2009,15(3):385-389
目前对于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对其进行的研究较多,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证明,多种效应细胞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是造成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中心环节。本文主要参考了国内外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已经得到广泛公认的二次损伤和炎症失控假说,系统综述了各种细胞因子成分在急性肺损伤中的致病作用,以及在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黎阳  黄冰 《医学综述》2007,13(20):1582-1584
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是胸科手术后患者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手术预后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单肺通气过程中,肺组织的萎陷/复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低氧血症均可导致并加重肺损伤。为减少胸科患者术后肺损伤的发病率,了解手术和单肺机械通气过程中肺损伤的病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细胞因子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戴甜  曹书华 《医学综述》2008,14(6):900-902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多病因所致的一种急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自1967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首次报道以来,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一直是研究领域的热点。大量实验和临床证据表明,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起关键作用。现对细胞因子在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