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川芎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伞形科蒿本属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叶为材料,研究川芎DNA的提取方法 .方法 分别采取CTAB法、高盐低pH法、木本植物DNA提取法、改良高盐低pH法提取基因组DNA,并对4种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0.9%琼脂糖凝胶电泳和RAPD两种方法检测所提取的DNA样品.结果 比较DNA产量、质量等,确定了木本植物DNA提取法最佳.结论 木本植物DNA提取法为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阿魏酸、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比较甘肃引种川芎(西芎)与四川引种川芎(川芎)的质量差别。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用川芎与西芎平行试验,以含量测定结果为指标,考察分析西芎的内在质量。结果西芎中阿魏酸含量普遍高于川芎,总生物碱含量略高于川芎。结论甘肃引种川芎(西芎)的质量与四川引种川芎相当。  相似文献   

3.
日本川芎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日本川芎药材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 用HPLC法建立日本川芎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结果和结论 所用方法可靠,简便,为提高日本川芎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日产川芎的matK、ITS基因序列及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中国产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及日本产川芎Cnidium officinale Makino的核基因组ITS和叶绿体基因组matK序列,为探讨中日产川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提供分子依据.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川芎和日本川芎的ITS基因和matK基因核苷酸序列并作序列变异分析.结果川芎和日本川芎的matK序列长度均为1268 bp,编码422个氨基酸.ITS1-5.8S-ITS2序列长度均为699 bp,其中18S rRNA基因3′端序列54 bp,ITS1序列215 bp,5.8S rRNA基因序列162 bp,ITS2序列222 bp,26S rRNA基因5′端序列46 bp.根据排序比较,川芎原植物与其商品药材间的matK基因和ITS基因序列完全相同,而川芎与日本川芎间matK基因则仅有1个变异位点,即在上游959 nt处1个转换替代(T→C),反映在氨基酸序列则发生一个非同义取代V(GTG)→A(GCG);ITS基因也仅有1个变异位点,即在ITS1上游54 nt处1个转换替代(T→C).结论通过进化速率较快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基本可以认为中日所产川芎基原一致,日本川芎学名似应改为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相似文献   

5.
川芎分析     
川芎,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也是出占创汇的重要商品,内需和出口量均很大。同时,川芎也是近年市场的炙手可热的热点品种,尤其是近期,成为广大药商关注的焦点。现在我们共同从川芎的销、供、产等方面分析川芎。  相似文献   

6.
HPLC法测定川芎中阿魏酸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丽 《中国药事》2009,23(5):469-471
目的测定川芎中阿魏酸的含量。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川芎中阿魏酸提取所用的溶剂种类、极性和提取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用40%乙醇回流提取3h可以获得较高提取效率。结论溶剂种类和提取方法对川芎中阿魏酸的提取效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奶芎、山川芎与川芎的性状鉴别和挥发油总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考察奶芎、山川芎能否作川芎药用。方法以性状鉴别和挥发油总含量为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性状鉴别结果表明:奶芎颜色较浅,顶端有一突起的顶芽,气微香;山川芎体形枯瘦,个体较小,中心常有枯朽状沟槽,气香。挥发油总含量奶芎为0.22%,川芎为0.71%,山川芎为0.63%;川芎质量最好,山川芎稍次,奶芎最差。结论建议奶芎不作川芎药用,山川芎可作种芎药用,或作兽药使用。  相似文献   

8.
川芎不同采收期的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凡  杨宁宁  许静 《华西药学杂志》2001,16(3):183-183,185
目的:选取川芎的最佳采收时期,方法: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川芎中蒿本内酯、川芎嗪和阿捃酸的含量。结果:5月前后采收的川芎药材上述三成份含量均较高。结论:小满前后采收的川芎质量较优。  相似文献   

9.
中日产川芎的matK、ITS基因序列及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中国产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及日本产川芎Cnidium officinale Makino的核基因组ITS和叶绿体基因组matK序列,为探讨中日产川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提供分子依据。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川芎和日本川芎的ITS基因和matK基因核苷酸序列并作序列变异分析。结果川芎和日本川芎的matK序列长度均为1268 bp,编码422个氨基酸。ITS1-5.8S-ITS2序列长度均为699 bp,其中18S rRNA基因3′端序列54 bp,ITS1序列215 bp,5.8S rRNA基因序列162 bp,ITS2序列222 bp,26S rRNA基因5′端序列46 bp。根据排序比较,川芎原植物与其商品药材间的matK基因和ITS基因序列完全相同,而川芎与日本川芎间matK基因则仅有1个变异位点,即在上游959 nt处1个转换替代(T→C),反映在氨基酸序列则发生一个非同义取代V(GTG)→A(GCG);ITS基因也仅有1个变异位点,即在ITS1上游54 nt处1个转换替代(T→C)。结论通过进化速率较快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基本可以认为中日所产川芎基原一致,日本川芎学名似应改为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相似文献   

10.
HPLC法测定川产道地药材川芎中川芎嗪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川芎中川芎嗪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川产道地药材川芎中川芎嗪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中川芎嗪的含量。色谱柱:Phenomenex Gemini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四氢呋喃-20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pH9.5)(68∶7∶42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5℃。结果:川产道地药材川芎中川芎嗪含量甚微,大多数药材含量低于检测限0.10μg.g-1而未检出。结论:川芎嗪为川芎中主要有效成分是一个认识误区,本方法测定结果可靠,为进一步科学认识川芎药效成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Chloroplast trnK gene sequences of Cnidium officinale and Ligusticum chuanxiong were determined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identifying Japanese Senkyu and Chinese Chuanxiong, the two which have the same drug name in Chinese characters, similar external feature, but different botanical origins. Three sites of nucleotide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se 2 species at positions 767,924 and 964 from upstream in trnK gene sequence, allowing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he two plants and crude drugs. Further, three kinds of specific primers of 14 mer, 23 mer and 30 mer long were designed to detect these 3 sites of marker nucleotides. By using multiplex single base extension (MSBE) analysis with the 3 specific primers, C. officinale and L. chuanxiong could be distinguished clearly by the electrophoretograms, where 3 peaks with different color of ddTMP, ddCMP and ddTMP were observed in case of C. officinale and those of ddGMP, ddAMP and ddGMP in L. chuanxiong. Moreover, trnK gene sequence of "Dongxiong," a kind of Chuanxiong cultivated in Northeast China, suggested that its botanical origin was C. officinale.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两种川芎药材中阿魏酸的含量,为选择川芎药材提供参考。方法建立了一种HPLC测定川芎药材中阿魏酸含量的方法。HPLC法采用Agilent TC-C18(4.6mm×15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085%磷酸溶液(17∶83)为流动相,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316nm,柱温35℃。结果阿魏酸对照品溶液在0.01248~0.249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方程为y=4853.4x-3.1533,r=0.9998,加样回收率的RSD是1.6%。结论采用此HPLC法测定两种川芎药材中阿魏酸含量,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川芎中有效成分阿魏酸含量是东川芎的2倍多。  相似文献   

13.
铁皮石斛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与鉴别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丁鸽  丁小余  沈洁  唐凤  刘冬扬  贺佳  李雪霞  褚必海 《药学学报》2005,40(11):1028-1032
目的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铁皮石斛8个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以及分子鉴别等进行研究。方法筛选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通过UPGMA聚类,研究铁皮石斛各居群间的遗传关系,构建居群亲缘关系的分子系统树;利用特异性条带对铁皮石斛野生居群进行指纹分析鉴别。结果共筛选出10个有效引物,在8个野生居群材料的RAPD扩增中共得到439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43.9个位点,每个居群扩增出54.9个位点;在所获得的104条可重现谱带中,9条是单态的,95条是多态的,多态性程度达91.35%,遗传距离在0.590~0.727之间,平均为0.686。结论铁皮石斛居群间遗传差异明显,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可以作为铁皮石斛野生居群遗传多态性、居群亲缘关系和分子鉴别研究的有效手段;引物S412可以有效鉴别铁皮石斛的8个野生居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川芎药材的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UV方法测定川芎药材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并对10批不同来源的川芎进行了比较。结果确定了川芎药材指纹图谱的高效液相分析条件,建立了川芎指纹图谱。结论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可简便鉴别不同来源的川芎药材。  相似文献   

15.
铁皮石斛新品种"仙斛1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保护野生铁皮石斛资源,选育铁皮石斛优良品种.方法 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野生铁皮石斛种质资源中选育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种,石蜡切片技术鉴定铁皮石斛质地特征;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品种(系)间遗传差异.结果 经过十余年的系统选育,成功获得了铁皮石斛新品种"仙斛l号".移栽36个月后,"仙斛l号"的新鲜茎叶产量分别比对照增...  相似文献   

16.
2种实验模型评价5种中药提取物的鼻黏膜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评价5种中药提取物经鼻给药的鼻黏膜毒性。方法:用在体蟾蜍上颚模型考察葛根水煎液、川芎水煎液、白芷醇提液、川芎挥发油及细辛挥发油5种药物对纤毛运动的影响,用溶血实验考察药物对生物膜的作用。结果:葛根水煎液、川芎水煎液、白芷醇提液、川芎挥发油供试品对鼻纤毛运动的抑制作用较小,纤毛摆动时间分别为(670±s62),(640±35),(620±35),(610±46)min,与生理盐水组的(690±30)min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细辛挥发油能缩短纤毛摆动时间[(470±35)min,P<0.01],当0.1%的挥发油乳浊液加入量大于0.3∶5(V/V)时有一定的溶血作用。结论:白芷等4种中药提取物的鼻黏膜毒性较小,而细辛挥发油的毒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鱼腥草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目的分析鱼腥草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应用RAPD技术对92份鱼腥草种质资源进行检测。结果34个随机引物中有32个引物(94.1%)扩增产物具多态性。34个引物共得到200条扩增DNA片段,其中93.5%的片段具多态性。每个多态性引物平均可扩增出5.8个多态性片段。峨眉蕺菜和蕺菜种内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GS)分别为0.521和0.572,二者种间GS值为0.517。峨眉蕺菜与蕺菜中染色体数目为36的细胞型间相似程度最高,其平均GS值达0.530。栽培蕺菜类群比其野生类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聚类分析表明,利用RAPD技术可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所有材料共划分为14类。其中,绝大多数(62个)聚为一类,且根据RAPD遗传相似系数划分的类群同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结论(1) 鱼腥草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2) RAPD标记可作为构建鱼腥草DNA指纹图谱的有效工具。(3) 鱼腥草药材道地性与环境因素有关,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遗传因素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3种不同的分子标记技术对植物属级的鉴定能力以选出最适合在中毒现场快速鉴定有毒植物的分子技术. 方法 选取毛茛科、大戟科共18种19份有毒植物叶片样品,用改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基因组DNA,分别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简单重复序列间标记(ISSR)和DNA条形码技术进行物种鉴定(属级),使用NYSTS、SPSS、PAUP、MEGA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比较3种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结果 准确性:RAPD技术未能鉴定样品的属级,ISSR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的鉴定准确率分别为68%和100%.可靠性:RAPD技术与ISSR技术主观影响率分别为44%、26%,条带重复率分别为47%、45%;DNA条形码技术trnH-psbA片段扩增成功率与测序成功率均为100%.时效性:从总DNA提取开始至得到最终鉴定结果,RAPD、ISSR、DNA条形码技术耗时分别为8.5、9.0、42.2 h.可操作性:RAPD与ISSR技术的鉴定工作可在普通实验室完成,DNA条形码技术的鉴定工作则需要特殊的测序设备. 结论 初步认为DNA条形码技术是比较适用于突发有毒植物中毒事件中快速病因判定的分子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