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武 《四川中医》2002,20(12):11-12
在研究《金匮要略》时注意以《伤寒论》条文的解读相辅,是正确理解医经原义的重要方法。本文举病证、治则、方药三方面为例,具体论述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六经传变的理论,揭示了外感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六经传变规律.六经传变规律是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疾病传变规律中集中和概括起来的纲领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中医辨证是以人的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出现的“证”为对象,是以内因为主的。我国伟大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论》,创立以六病(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为纲领的辨证论治方法,揭示了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六病中的每一个病,都是由若干个症候集合组成,都各有其特定的属性,它分别反映机体内部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因而《伤寒论》六病与一般所称的“病”不同,它是高度概括的“证”,是辨证的纲领。它不仅为伤寒一病立法,而且能广泛  相似文献   

4.
六经传变是反映伤寒病整个病理过程有关脏腑经络的内在病理变化,在《伤寒论》中对六经病症脉的规定及其发展规律,以其表里、寒热、虚实的矛盾运动的阶段性,作了精辟的论述,对临床实践起了指导作用。这些论述历代医家作了许多不同的理解,如何正确地学习它、  相似文献   

5.
夫人之害病,其转归不外生死两途。医之治病,首当辨明生死趋向。欲治其生,必知其死,不晓其死,安求其生。古谚云:“富贵易识,生死难明。”富贵之形彰于外,故易识;生死之机藏于里,故难明。或谓此病可治,逾三四日而死;或谓此病当死,绵延数载不亡。生死预兆,其理至深至微。自非博学多闻,难以预言矣。先圣张仲景在论述伤寒杂病时,每临疾病的生死关头,断言可治、不可治、难治、即死,提示疾病的预后转归。其间虽着字不多,但潜意堪深。学者苟能认真分析,以之应用于临床实践,确非微小裨益。兹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涉及死症的条文,对其辨认规律和要点,不揣浅陋,试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是一书,名《伤寒杂病论》,后来才分为两部。《伤寒论》(以下简称《伤》)是论述外感发热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是论述内科杂病和一些妇科病的辨证施治方法。虽然两书收载的病种不同,但作者只有一个,而且汤方互用较多。《伤》共113方(佚一方),《金》共183方(佚3方。按有人统计《金匮》共205方。本文只统计至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成书背景和学术贡献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价,并结合作者数十年的治学经验.对如何学好《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介绍了个人的治学方法和体会。提出治仲景之学,首当求全,研读仲景之书,必以选善本与完本为要务,论病诸条文为治《伤寒》着眼之处,可检选后世名注参读,自可事功倍。在学习方法上,需背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正>理中丸(《伤寒论》卷七方)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功能温中祛寒,补益脾胃。治疗太阴病欲,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寒多呕吐,腹痛,不饮食,以及中寒霍乱等症。方中白术健脾燥湿,散寒。真武汤(《伤寒论》卷六方)茯苓三两,赤芍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功能温阳利水。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肢  相似文献   

10.
小便的变化,能反映机体水液代谢的情况。中医根据小便的色、量、次数、通利与否,以及小便时患者的感觉,应用于辨证论治过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张仲景《伤寒论》涉及小便的条文有60余条,约占该书全条文的六分之一;《金匮要略》记载有关小便的条文亦近60条,约占其全条文的七分之一。本文试就这些条文进行归纳浅析,以冀对临床辨证有所裨益。一、辨别疾病确定病位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均为汉代张仲景所著,二者原为一书。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曾指出,自己“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将《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分为两书,我们可将其视为  相似文献   

12.
茯苓易与他药配伍,治疗领域宽广,被历代医家推崇。《伤寒杂病论》中并没有茯苓单味药方剂,配伍后创制出诸多方剂;典型药对配伍为茯苓-桂枝、茯苓-白术以及茯苓-干姜。茯苓作用其一为安神定志,如酸枣仁汤;其二为淡渗水湿,如五苓散、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因其自身甘淡性平,所以可配伍到寒温不同属性方剂,发挥不同作用。经典配伍:茯苓+桂枝-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水饮上逆、茯苓+白术-甘姜苓术汤-湿邪困脾、茯苓+干姜-小半夏加茯苓汤-水邪内停。茯苓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用量有较大差异,单付药用量最大属苓桂甘枣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戎盐汤等,达半斤(125g);用量最少当属五苓散,只用十八铢(11.70g),平均用量在四两(45.9g)。汉代一两相当于当今15.625g,目下临床每付药茯苓用到45g也是有依据的。苓桂术甘汤为《伤寒论》运用茯苓名方,含"茯苓-桂枝""茯苓-白术"配伍,实脾土、燥脾湿,现代学者拓展用途,加味治疗内耳性眩晕、加活血益气药治疗充血性心衰、加宣肺解表药治疗小儿哮喘、与二至丸合方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加活血益气药治疗产后尿潴留等,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伤寒论》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数篇自成一体,成为辨治外感伤寒的轨范,后世将其将其称为"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包含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其以病为纲,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能包含在内。1六经辨证本质不明关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本质争论较多,对六经的本质研究形成了各种学说,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正邪斗争说、证候群说等。至今这种争论仍然在延续,赵氏等~([1])认为《伤寒论》  相似文献   

14.
郭一多  刘静毅 《河南中医》2009,29(9):839-840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附子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组方用药,十分巧妙,用法用量缜密权衡,如附子生用,取其回阳救逆,附子炮用,取其温阳散寒,炮附子重用,取其祛寒湿痛,炮附子轻用,取其寒热错杂,炮附子常用,取其温肾化气。  相似文献   

15.
孔窍外治法是祖国医学非口服用药治疗疾病的特殊治疗方法,它操作简便,疗效迅速,往往立起沉疴,顿消痼疾,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本文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运用孔窍外治法治疗疾病做一简要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含麻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文献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梳理含麻黄方剂的麻黄用法,初步推断出麻黄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是麻黄碱,而麻黄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提取麻黄碱。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对《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同名方剂的对比分析,认为它们的作用、适应证等同中有异,或外感内伤交互立论,或异病同方扩大应用,或组成主治互为补充。这些都具有相当的临床意义,并为研究仲景辨证论治思想方法和经方新用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不完全相同:《伤寒论》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炙甘草,是否载有人参尚不明确;《金匮要略》所载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为生甘草,方中明确载有人参.从原文出发,《伤寒论》甘草泻心汤证为脾胃虚弱、痞利俱盛,用炙甘草补中和胃,且方中当有人参.《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证为中焦湿热内蕴成...  相似文献   

19.
对《金匮要略》有关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进行了归类分析 ,阐述了本书中治疗湿病的特点。提出了病因方面的外湿、内湿 ,在辨治方面提出湿病本证、湿病变证及湿病类证 ,并对本书中的方药、治法等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
陈思茵  温玉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16,(12):2047-2050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解表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在用药上以发散风寒为主,有少量发散风热药的运用,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用药主张辛温发汗解表。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亦重视使用桂枝、生姜、麻黄等药,又增加了防风、菊花、大豆黄卷的使用;扩大了解表药的运用范围,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沿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对麻黄、生姜等药的运用,但《温病条辨》更善于辛凉解表,共运用9种发散风热药。《温病条辨》在辛温解表药中增加了香薷与荆芥的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清热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为主。其中用以治疗里热实证的药较多见。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除以上药物运用外,还增强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以及清虚热药的运用,以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中延续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的运用,还加重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的比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补虚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补气药为主,兼用少量补血药。2《金匮要略》补气药的运用与《伤寒论》基本相似,增加了黄芪的应用,并且加重了丸剂的应用,重视使用蜂蜜。妇科病独立三篇,重用补血药,增加了补阳的紫石英及补阴的麦冬、百合等药的运用,增加了补虚药的运用种类。3《温病条辨》用药延续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补气、补血、补阳药的运用,增加了杜仲、菟丝子等补阳药。此外,丰富了补阴药的运用,如沙参、麦冬等。温热邪气易伤阴液,故增加了滋阴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