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应用血液流变学检查客观评价脑血栓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方法通过100例脑血栓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脑血栓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液流变学检查对于脑血栓的防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0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的80例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与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脑梗死患者大多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提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血沉(ESR)、血浆纤维蛋白(Fb)、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等四项实验室检查,作为血液流变学性质变化的客观指标已见报道[1],本文应用这四项实验室检查供临床用于观察ILIB(低能量氢氖激光血管内照)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观察及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秀丽  宋先锋  卢艳华 《临床荟萃》2001,16(23):1084-1084
血液流变学改变在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预报作用 ,近年来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的检查在临床上已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对 2 5 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 ,并对检验结果及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2 5 5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 [1 ] ,并经头颅 CT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 16 0例 ,女 95例 ,年龄 44~72岁 ,平均年龄 6 0 .5岁。全部病例于发病后 1周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对照组选择本院健康查体者 130例 ,其中男 85例 …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脑血栓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改变的特点,提示临床采取及时正确的干预措施,以期能更早预防脑血栓发生。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该院新入院的经颅脑CT、脑MRI及血液流变学、凝血系列、心肌酶学等检查确诊为脑血栓的63例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血流变学检查(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凝血功能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血栓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1);PT、APTT值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可及早发现卒中先兆患者,预防脑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两类脑卒中(急性脑梗死、高血压脑出血)血液流变性的归属并确立治疗原则。方法 随机观察符合诊断标准并经CT确诊为脑梗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各100例,年龄(中位数)分别为60、63岁。常规检测血液流变学6项主要指标,同时检查眼底、球结膜微循环并对病情适于检查者予以照相记录(116例)。结果 两类脑卒中者皆有不同程度微循环障碍表征。血液流变学6项主要指标显示绝大多数患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CT证实的25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做了血液流变学检查,并对其中114例多发性脑梗塞(M1)和142例单发性脑梗塞(SI)以及正常值进行对比。现将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靠客观检查,仅凭症状、体征无法确定类别、部位和严重程度。主要检查有CT、核磁共振成像;其他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及血液流变学检查。无论是CT还是核磁共振,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时都有一个时间窗的限制,并且在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方面存在一定局限,而这恰恰是血液流变学检验所具有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慢性肺心病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液流变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血液粘滞性、流动性及红细胞变形性和凝固性的一门科学.现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为了解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特点以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在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对3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查及肺总动脉内径的测量,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以进行相关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和分析。结果:符合血浆高粘滞血症。疑诊多发性骨髓瘤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89例血液流变学测定与经颅多普勒检查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89例患者在测定血液流变学的同时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表明:89例受检患者中血液流变学诸指标有不同程度异常者61例,占68.5%.而多普勒检查89例中异常者共52例,占58.4%.两者对比表明,血液流变学测定与多普勒检查结果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对心血管病及无明确诊断者的血液流变异常检出率较多普勒灵敏.而对脑血管病的检查两者基本一致.提示在没有多普勒仪器的条件下.血液流变学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立迈青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78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经临床和CT确诊,给予立迈青注射液和脑保护剂等药物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8.4%,未发现毒副作用。结论:立迈青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且安全无副作用,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降脂宁颗粒对脂肪肝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用降脂宁颗粒对65例脂肪肝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记录症状、检查肝功能、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症状好转,总有效率达96.9%,肝功能改善率达94.5%,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脂宁颗粒明显改善脂肪肝患者的症状及肝功能,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显著,为中药制剂治疗脂肪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血液流变学检查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95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观察与分析。结果发现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表现为高粘滞血症,血液流变学八项指标除红细胞电泳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血液流变学检查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灌注原始图像联合依达拉奉在脑卒中患者诊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治疗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经血管造影检查确诊。手术前所有患者行CT灌注原始图像诊断,记录患侧部位局部脑血流(CBF)、局部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指标(以健侧作为对照)。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观察组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14 d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同时比较2组诊断效果、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结果 90例脑卒中患者经CT灌注原始图像确诊87例,血管造影检查符合率为96. 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患侧CBF水平低于健侧(P 0. 05);患侧MTT水平高于健侧(P 0. 05);观察组治疗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14 d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将CT灌注原始图像用于脑卒中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给予患者依达拉奉治疗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血液流变学测定与经颅多普勒检查的相互关系.本文对89例患者在测定血液流变学的同时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在89例受检患者中,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不同程度异常者61例(占68.5%)。其中心血管疾病的36例中异常者27例(占75.0%).脑血栓及腔隙性脑梗塞21例中均显示血液流变学异常(占100%),无明确诊断的32例中异常者13例(占40.6%)。而多普勒检查89例中异常者共52例;占58.4%。其中有心血管病史者22例(占61.1)%,脑血栓及腔隙性脑梗塞者21例均异常(占100%).无明确诊断者9例(占28.1%)。 两者对比表明,血液流变学测定与多普勋检查给果有显著…  相似文献   

17.
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方法:根据肺心病的诊断标准选择138例肺心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检查对肺心病的诊断,指导治疗,估计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将近二年来资料较完整的54例40岁以下青少年型脑梗塞病人的CT、临床表现和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54例病人男43例、女11例,年龄最年轻28岁,35岁以下21例、36~40岁33例,平均37.4岁。54例临床均怀疑脑梗塞而作CT检查确诊。50例在治疗前作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检查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28例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22例比较。结果 慢性肾炎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均增高。尿毒症的疾病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改变。结论 早期应用降黏药物治疗,尿毒症组的血液黏度随肾功能的减退而降低,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药物干预情况。方法选择曾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再发心绞痛的住院患者36例,检查其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并观察经药物治疗后的变化情况。结果心绞痛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异常(P<0.05),药物治疗后各异常指标明显改善并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善相一致。结论血液流变学异常及微循环障碍可能是支架术后心绞痛的病理基础之一,药物干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