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各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5例AMI患者在住院期间施行康复护理。包括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康复活动内容、恢复期活动量及注意事项等。结果25例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后,卧床天数、心绞痛发作次数均较对照组减少(P〈0.01)。结论对AMI患者施行科学有效的全面护理可促进心功能的恢复,减少卧床并发症,有利于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2.
AMI急性期临床康复护理需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简称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一种心身疾病,正在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在中老年发病率高,死亡率为10%~15%。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早期AMI康复医疗,从而改善远期预后,尽快恢复病人身心健康,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AMI康复护理工作更显得重要。AMI患者急性期卧床1周、第2周可坐起床上活动,逐步离床活动。本文通过对“AMI卧床”这一特殊阶段的生理、心理需求趋势进行调查,探讨AMI早期康复护理程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AMI患者早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40例无早期并发症AMI患者随机分成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健康教育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而对照组仅做常规的治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早期康复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健康教育组在康复期间并发症明显减少,住院时间缩短。结论: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能够促进AMI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缩短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卧床时间,促进早日康复。方法 对50例AMI病人实施运动康复疗法,并配合心理护理。结果 50例顺利完成运动康复程序。结论 运动康复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对了解调整病人的心理失衡、矫正不良生活行为方式、促进早日良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AMI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并与既往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的AMI患者进行效果比较。结果两组在焦虑状态、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P〈0.05,P〈0.01)。结论对AMI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 (简称 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中老年发病率高 ,死亡率为 10 %~ 15 %。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早期 AMI康复医疗 ,从而改善远期预后 ,尽快恢复病人身心健康 ,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AMI康复护理工作更显得重要。但由于 AMI病情凶险 ,并发症严重 ,目前国内临床大多仍实施 4周康复疗法 ,要求 AMI患者急性期卧床 1周、2周可坐起床上活动 ,逐步离床活动。本研究通过对“AMI卧床”这一特殊阶段的生理、心理需求趋势进行调查 ,准确评估患者需求 ,进行针对性按需护理 ,更好地做好整体护理 ,促进 AMI康复护理程序的研究。1 对…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发展很快,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康复,己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原则是早活动、早下床、早出院。今将我院2004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17例AMI患者的康复治疗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现代研究证明,精神紧张和剧烈的情绪波动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影响其康复的危险因素。2001年5月我院救治了1例74岁因车祸致伤诱发大面积AMI、频发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复苏后适时给予个体化的心理护理,顺利康复,现将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青年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80例中青年AMI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疼痛观察与护理、溶栓护理,实施康复护理,加强出院指导,以促进疾病的康复。结果:本组80例中,青年AMI患者心理状态稳定.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康复护理及溶栓护理安全有效,经临床随访及观察近期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加强心理护理和出院指导、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防并发症的发生是中青年AMI患者治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6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各31例,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心脏康复护理.结果 康复护理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心脏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AMI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5例。给予对照组传统康复护理,给予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I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吴楠  冯丹  刘小丹 《黑龙江医学》2003,27(11):850-850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近几年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AMI的康复护理已成为治疗AMI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AMI的康复护理 ,总结如下。1 AMI康复的指证无胸痛及气短 ;心率 <110~ 12 0次 /min ;ST段偏移 <1 0 0mm ;无严重的心律失常 ;血压下降不超过 4 0kPa ,2周内血压上升不超过 2 6 7kPa ;无合并症〔1〕。2 以科学运动为基础的AMI康复护理2 1 急性期护理梗死后第 1周 ,在冠心病的监护病房内要密切监护心电、血压、心率。第 1d绝对卧床 ,自第 3d可在床上擦脸、洗漱、活动下肢 ,逐渐取…  相似文献   

13.
李佩意 《右江医学》2009,37(2):238-239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康复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58例,护理中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同时期实施相应的康复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周建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4):4403-4403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各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5例AMI患者在住院期间施行康复护理。包括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康复活动内容、恢复期活动量及注意事项等。结果:25例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后,卧床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均较对照组减少(P<0.01)。结论:对AMI患者施行科学有效的全面护理可促进心功能的恢复,减少卧床并发症,有利于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5.
郑郁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149-150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橙治疗中有关护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针对AMI溶栓治疗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反复多次抽血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21例AMI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均成功.无护理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28天康复出院。结论 AMI溶栓治疗中的护理质量是保证溶栓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高,自2004年5月。2005年5月我院内科收治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对8例无溶栓禁忌证且发病在6h内的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挽救患者濒死的心肌,经过精心护理,病人均康复出院。结论 心肌梗死血栓溶解中护理是重要的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突然,病情凶险,尤其是老年患者,抢救不及时,病死率极高.如何掌握AMI患者的心理康复,则是巩固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我科自1985年~1990年5月共收治了老年AMI25例,经治疗及心理康复护理,无一例死于AMI.现将临床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危重,病情变化迅速,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患者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如何针对AMI患者的心理反应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进入角色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防止意外发生,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我们经过对30例AMI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对于心肌梗死,不仅应加强急性期治疗。对心脏康复也应予以重视。70年代后,欧美国家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行早期活动出院的康复方案,不但不增加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相反能加快体力和心理状况的康复。因此,探讨AMI的治疗与康复护理进程,对缩短住院曰数、减少住院费用、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合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AMI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对60例患者进行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生活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60例AMI患者经过积极合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56例好转康复出院,4例加重出现心力衰竭.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是促进AMI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力的控制和康复.在延缓病情发展和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