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445-1448
[目的]探讨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4年6月在本院行PKP术治疗的248例压缩性骨折患者病历资料。根据再骨折情况,分为再骨折组(29例)、未骨折组(217例)。对两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影像学资料等进行统计,对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9例(11.7%)患者PKP术后发生了再骨折。单因素和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伤椎数、手术椎体数、骨密度、后凸角变化、前高变化、骨水泥渗漏是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易发生再骨折,年龄、伤椎数、手术椎体数、骨密度、后凸角变化、前高变化、骨水泥渗漏是PKP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近期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9月于中信惠州医院因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行PVP或PKP术的5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2例,女370例,平均年龄(76±8)岁,分为再发骨折组(n=72)与未再发骨折组(n=490)。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质指数(BMI)、骨密度QCT值、椎体后凸角(Cobb)、手术方式、既往有无骨折病史、骨水泥注入量、穿刺方法、是否规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水泥是否渗漏等变量纳入术后再发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56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95.90%,随访时间(14±4)月。1年内再骨折发生率为12.81%(72/562),3个月内再发骨折的人数占总发生率的15.28%(11/72)。单因素分析示,年龄、性别、QCT值、既往有无骨折病史、是否规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及骨水泥是否渗漏与PVP或PKP术后再骨折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OR=1.095,95% CI:1.079,1.111)、既往其他骨折病史(OR=1.311,95% CI:1.082,1.633)与骨水泥渗漏(OR=1.756,95% CI:1.112,2.797)是胸腰椎OVCF患者行PVP或PKP术后近期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规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OR=0.130,95% CI:0.012,0.347)为术后近期再骨折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胸腰椎OVCF患者行PVP或PKP术后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龄、既往存在其他骨折病史与骨水泥渗漏。建议患者术后合理补充钙剂,规律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不同类型再发骨折的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4月~2012年4月间,458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再发椎体骨折情况分为原位再发骨折组36例,相邻椎体再骨折组33例,间隔椎体再骨折组35例,对照无再骨折组354例,对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相关因素进行观察评估并分析。[结果](1)104例患者(22.71%)PKP术后发生再发骨折,66.7%的原位组和54.5%的相邻组椎体再发骨折发生在术后半年内;(2)体重指数低、基础陈旧椎体骨折数目多、骨密度t值低是三种类型再发骨折共同的危险因素;(3)椎体内骨水泥的形态学分布是原位组和相邻组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原位组下终板骨水泥越局限骨小梁水平,原位再骨折的风险越大(OR值,0.311;P=0.016);相邻组上终板骨水泥越接近终板和椎间盘分布,相邻椎体再骨折的风险越大(OR值,4.831;P=0.018);(4)术后支具佩戴时间短是相邻椎体再骨折和间隔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三种类型的再发骨折均与严重骨质疏松有关,椎体内骨水泥的形态学分布特点是引起术后再骨折的重要因素,规范佩戴支具和抗骨质疏松治疗能降低再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06行PKP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54例,其中36例相邻椎体再骨折(骨折组),218例纳入未骨折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骨密度、术前责任节段、责任节段终板情况、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术后责任椎高度恢复率、术后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254例获得平均13.4(12~18)个月随访。36例出现相邻椎体骨折,再骨折率14.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术前责任节段、责任节段终板情况、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是否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可能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可能与患者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术后责任椎高度恢复率以及是否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术后骨水泥位置分布对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5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收治的112例单一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行PKP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出现再发骨折分为再发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其中再发骨折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60~90岁,平均(77.50±7.34)岁;骨折节段:胸段12例,腰段8例。未骨折组92例,男24例,女68例;年龄51~91岁,平均(72.59±8.29)岁;骨折节段:胸段43例,腰段49例。记录相关临床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s回归模型对再发骨折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引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析危险因素及骨水泥分型对术后再发骨折的预测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间在本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22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例。依据是否发生再骨折,将患者分为骨折组(35例)和对照组(191例)。对两组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周VAS评分降低(P0.05),随访6~36个月,35例(15.5%)患者发生新发骨折。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伤椎数、骨折病史、BMI、BMD、手术椎体数是患者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易发生再骨折,年龄、伤椎数、骨折病史、BMI、BMD、手术椎体数是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术后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03—2011-01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96例(137个椎体),动态监测其术后状态及正常椎体再发骨折情况,对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初始骨折的节段,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局部矢状面后凸成角,椎体高度恢复、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1例病人32个椎体新发骨折,其中18个椎体为邻近椎体,低骨密度、椎体高度过度.恢复、骨水泥渗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骨密度、椎体高度过度恢复、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是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坚持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新发椎体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s)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133例(174个椎体)。根据有无椎体新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统计并分析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骨密度、受伤椎体个数、骨水泥用量、注入骨水泥的方式、骨水泥是否椎间盘渗透、是否再次骨折、术后伤椎前缘恢比率及术后Cobb恢复比率等因素,并对上述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再发骨折患者有28例,发生率为21%。再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术前骨密度、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术后Cobb角度纠正程度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骨密度与再骨折有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术前骨密度、年龄、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椎体高度的恢复比率及Cobb角的纠正比率是PKP术后出现其临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但术前骨密度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296例采用PVP治疗的OVCF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成再骨折组(23例)和无再骨折组(273例).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VP术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患者接受PKP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80例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再次骨折,分为再次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共13例患者(17个椎体)再骨折,发生率16.25%;再次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年龄、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BMD及椎体高度恢复率等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75岁以上、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低BMD、高椎体高度恢复率为术后再次骨折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OVCF患者PKP术后具有较高的再骨折风险,且以单椎再骨折为主,年龄>75岁、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低BMD、椎体高度恢复率属于其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2009-01-2011-06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与远节段椎体再骨折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01-2011-06解放军306医院全军脊柱外科中心收治的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入院行PKP治疗92例患者,根据有无椎体再发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T值、手术椎体位置(胸腰段/非胸腰段)、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注射方式(单侧/双侧)、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骨折数量、手术椎体数量、术后VAS评分、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BMD (OR=0.159)及骨水泥渗漏(OR=6.502)是术后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严重骨质疏松以及骨水泥渗漏是引起PKP术后相邻与远节段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术后残余腰背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OVCF患者,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骨密度(BMD)对预测骨折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纳入我院208例确诊的OVCF并行PKP手术的患者,初次骨折时检测患者骨密度值(BMD)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术后随访2年以上,以患者骨折再发为随访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分析及多元Cox回归模型进行骨折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评估BMD对骨折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208例OVCF患者PKP术后2年内出现骨折再发共37例(17.8%)。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BMD值以及初次双节段骨折是患者骨折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BMD为预测标准,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诊断临界点为-3.0SD,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2%和66.8%。Kaplan-Meier分析结果示BMD-T值-3.0 SD的OVCF患者PKP术后骨折再发率较BMD-T值-3.0 SD更高(P=0.024)。结论骨密度对OVCF患者PKP术后骨折再发的风险具有重要评估价值,尤其对于BMD-T值≤-3.0SD者,在行PKP术时应充分考虑到其术后骨折再发的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14.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通过向椎体内注入填充材料以强化椎体,达到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国内外大量的文献报道了PVP和PKP治疗OVCFs的优良疗效[1~3],然而,在椎体强化术后,手术椎体仍有可能出现再发骨折。笔者对PVP或PK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提高对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认识,加强对其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4例OVCFs患者,行PKP或PVP术,随访观察是否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并分析再骨折的关系因素。[结果] 204例随访6~12个月,33例确诊为邻椎再骨折,占16.18%。与非再骨折患者相比,再骨折组骨密度更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更大、体重指数更小、既往骨折病史更多见、Cobb角更大、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更多见、骨水泥剂量更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体重指数、既往骨折病史、Cobb角、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以及骨水泥剂量等是OVCFs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体重指数、既往骨折病史、Cobb角、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以及骨水泥剂量是OVCFs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应在临床工作中重视。  相似文献   

16.
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的有效微创手术方式。随着手术的广泛应用,PVP和PKP术后椎体再次骨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就PVP或PK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毕松超  陈涛  杨建东  张亮  冯新民 《骨科》2017,8(6):423-42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于苏北人民医院骨科行椎体成形术(PVP/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病人177例,男19例,女158例,年龄为52~91岁,伤椎总数为298个。所有病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均没有合并其他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或病理骨折的疾病,均顺利完成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将病人分为:再发骨折组(28例)和未再发骨折组(149例)。再发骨折组发生新发骨折,包括14例邻近椎体再骨折和14例跨跃式椎体再发骨折。对两组病人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77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5±3.2)个月。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骨折病史、骨密度是病人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均P<0.05)。两组性别、基础椎体骨折数目、手术方式、骨水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骨密度为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很多,高龄、低骨密度、既往存在骨折病史是PVP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909-1911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4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例。统计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并依据骨折情况将患者分成骨折组(59例)和未骨折组(282例)。制作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统计两组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2年,59例(17.3%)患者相邻椎体发生骨折。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骨折程度、骨水泥渗漏是患者术后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易发生骨折,而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骨水泥渗漏是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8—2016-07间接受手术治疗的9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51例)行PKP治疗,对照组(42例)给予PVP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3天的VAS评分及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伤椎增加高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有良好效果,应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的前提下,结合患者的经济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扩张球囊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术后椎体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11月6日至2018年12月14日收治的2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5例,女193例,年龄58~91(69.70±7.03)岁。所有患者采用PKP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按照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24例)和未再骨折组(204例)。将可能与再骨折相关的因素(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节段椎体数目、是否合并退行性侧弯、是否抗骨质疏松)纳入单因素研究,再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PKP术后椎体再骨折独立危险因素。再以PKP术后椎体再骨折时间为随访终止时间、以术后发生再骨折为终点事件,以是否合并退行性侧弯为变量因子,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28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63.6(28.8±15.6)个月,再骨折发生率为10.5%(24/228)。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椎体数目、是否合并脊柱退行性侧弯、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椎体数目、合并侧弯可能为PKP术后再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合并脊柱退行性侧弯是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时间的平均值42.1个月,P值为0.00,平均值95%置信区间为34.4-49.7个月,表明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弯可能与再骨折发生有关。结论:合并脊柱侧弯是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亦是术后发生再骨折可能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