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窦黏膜脱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胃镜下所见的典型胃窦黏膜脱垂表现的患者,超声胃镜确认病变在黏膜层,排除肿瘤等疾病。经过质子泵抑制剂(PPI)连续治疗3个月,症状无明显好转,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行ESD。术后3个月门诊复诊,复查胃镜。结果 10例接受ESD术的胃窦黏膜脱垂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内镜下未见胃窦黏膜脱垂。结论 ESD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2岁,因上腹部不适、腹痛2个月就诊。查体:左上腹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胃镜检查显示胃窦部略变形,幽门口狭窄,黏膜轻度充血水肿,胃窦后壁蠕动差,胃体及胃底黏膜光滑,未见异常。考虑胃窦黏膜下占位性病变,行内镜下活检显示黏膜慢性炎(图1)。  相似文献   

3.
1病例资料女,61岁。因胃胀痛、厌食11 d入院。患者因胃胀痛、厌食1周到某社区医院就诊,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窦息肉,医生建议行高频电切息肉手术治疗,患者未同意。4 d后来我院就诊,门诊医生根据社区医院胃镜报告,建议到我科复查胃镜,同时镜下行高频电切息肉手术。我科胃镜检查示:  相似文献   

4.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是治疗胃肠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1].我院收治1例直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成功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并随访6个月,无复发,现报告如下.患者XXX,男,58岁,主因大便次数增多1年来我院门诊就诊.  相似文献   

5.
尼冬林  唐壮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1):2354-2354
患者女,77岁,近1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咯痰,抗炎治疗后可缓解,但停药后加重,今来我院门诊,行肺部CT检查报:左肺门占位性病变,左肺下叶炎症改变。故以“肺占位性病变”收入院,经内科抗炎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见:左下叶支气管开口处黑色块状异物,其周围黏膜充血,管腔并未完全阻塞,咳嗽时有脓性分泌物从管腔缝隙溢出。追问病史,该患者3年前曾患脑梗死,遗留有吞咽功能障碍,且本次发病前有明显异物吸入史。故入手术室全麻下行“气管异物取出术”,异物顺利取出,且吸出大量脓性分泌物。后经内科抗炎治疗1周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53岁。因腹水入院,查血肿瘤标记物(AFP、CA199、CEA、PSA-T、PSA-F)及腹水肿瘤标记物(CEA、AFP、CA125、CA153、CA199、CA242)阴性;抽取腹水送病理,细胞学诊断:高度增生的间皮细胞。内镜超声显示胃窦部黏膜下肿物,界较清,临床怀疑间质瘤,予对症治疗后出院。3个月后再次入院,腹水超声显示腹腔积液较前明显增加。患者进行腹盆增强CT+胃重建,显示胃窦壁明显增厚。PET/CT显示胃窦部代谢明显增高灶,界清,大小约4. 4 cm×3. 7 cm×3. 8 cm,SUVmax9. 4(图1);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吸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61岁。因"腹痛、黑便"就诊。门诊超声充盈检查:胃窦部胃壁局部增厚,层次清晰,中央部黏膜破溃凹陷,表面见强回声斑附着,胃窦部呈盲端,多切面未见幽门口,胃体长轴扫查与胃角下方小弯侧可见一狭长纤细管状开口连于十二指肠球部,球部正常结构消失,呈长管状(图1)。超声诊断:(1)胃幽门开口异常,考虑幽门异位,十二指肠球部发育异常。(2)胃窦溃疡。胃镜示:胃腔变形,幽门开口于胃窦小弯侧,幽门周围黏膜水肿并见10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4岁,因黑便11月余就诊。患者10月余前曾因黑便20余天伴头昏、乏力而于外院诊治,病程中约每天解柏油样便一次,渐感头昏、乏力、活动后气短明显,门诊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角溃疡、食道下段炎症、HP+,诊断为胃角溃疡伴出血,予以“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制酸治疗后大便转黄出院。3月余前因乏力不适而再次于该院诊治,查大便隐血(+++),血常规:血红蛋白6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8.7 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18.9 pg,胃镜:胃角溃疡瘢痕、胃窦糜烂、贲门糜烂;胃镜活检病理:(胃窦)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局部呈腺瘤样增生;胶囊内镜:小肠出血(血管畸形可能);结肠镜: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盆腔CT:(1)右下腹及盆腔内团块状稍高密度影,考虑第4组小肠来源的淋巴瘤可能,累及肠系膜;(2)空肠上段小点状强化灶;诊断考虑:小肠出血,建议进一步手术治疗。在上海某三甲医院行小肠CT检查示:十二指肠水平部、空肠及部分回肠弥漫性病变伴肠系膜增厚,拟脉管瘤可能大,不典型淋巴瘤不除外。小肠MR:远端空肠黏膜下及相应肠系膜异常信号,拟诊远端空肠黏膜下及相应肠系膜淋巴管瘤。小肠镜:空回肠交界以下20 cm处黏膜表面广泛小片状和颗粒状白色扁平隆起样改变,累及肠腔四周,病灶肠段及以上肠段可见少量咖啡样液体,考虑:回肠上段淋巴管瘤可能(图1)。小肠活检病理:回肠黏膜慢性炎伴淋巴管扩张。  相似文献   

9.
我科收治了1例膀胱黏膜鱼鳞症的患者,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女,59岁。2a前无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不适,排尿时加重,在某院诊断为膀胱黏膜鱼鳞症后行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膀胱三角区及侧壁多处黏膜磷状上皮化生,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自行口服“银花泌炎灵”症状稍缓解,2007-12-11在我院复查膀胱镜见膀胱前壁、顶壁、侧壁及三角区多处黏膜异常,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消化性溃疡 (PU)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 (Hp)前后胃窦和食管下段黏膜病理及感染情况的分析 ,探讨Hp和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关系。方法 随机复查 10 5例PU患者 ,其中 74例用三联方案 (铋剂 +阿莫西林 +甲硝唑或呋喃唑酮 )根治Hp ,3个月后取胃窦和食管下段黏膜标本作组织学和Hp检查。RE按中国烟台试行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10 5例PU治疗前合并RE(I级 ) 2例 ,胃窦黏膜Hp阳性 74例 ,经抗Hp治疗后胃窦黏膜Hp转阴者 4 5例 ,发生胃镜RE(I级 ) 5例 ,组织学RE(轻度 ) 7例 ;胃窦黏膜Hp持续阳性者 2 9例 ,发生胃镜RE(I级 ) 2例 ,组织学RE(轻度 ) 4例。食管下段黏膜两组Hp均为阴性。虽然Hp转阴组发生胃镜RE和组织学RE数略高 ,但两组R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此外 ,检测 112例各级RE患者食管下段黏膜Hp感染情况 ,Ⅰ、Ⅱ、Ⅲ级RE的阳性率分别为 0 %、15 .5 5 %和 30 .77% ,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PU根治Hp后转阴患者RE的发生率无明显升高 ,提示PU抗Hp治疗后RE的发生与胃窦黏膜是否感染Hp无明显关系。而RE的病变程度与食管下段黏膜Hp感染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X线特征及纤支镜下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总结分析了16例气管、支气管结核临床、X线特征及经纤支镜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结果:(1)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或出血8例;(2)支气管黏膜弥漫分布干酪结节4例;(3)腔内肿物或外压性狭窄4例。结论:纤支镜下刷检和活检对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全身抗痨加纤支镜下用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6岁.5年前超声检查诊断为"胃窦脂肪瘤".后复查2次,瘤体未见变化.近期常感胃部不适.超声检查:饮水胃充盈后(纯净水600 ml,3~5 min)于胃窦小弯侧黏膜下见一向胃腔内隆起的卵圆形高回声结节,大小2.0 cm×1.8 cm×1.7 cm,边界清晰,形态近似圆形,内回声均匀,表面被覆有略低于瘤体的黏膜层回声;改变体位及探头加压后见结节大小、形态轻微改变;当蠕动波到达胃窦后,可见结节向幽门管方向缓慢移动(图1a~1c).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9岁。以“右上腹不适感半年,黑便7d”就诊。查体未见异常体征。大便潜血(++)。胃肠钡餐检查见胃窦狭窄并向右上腹肝区方向弯曲,后壁隐约充盈缺损,提示:胃窦后壁可疑占位(不排除胰头部占位挤压)。电子胃镜检查见胃窦部胃壁微隆起,黏膜面充血部分糜烂,边界欠清晰,未见活动性出血,诊断;胃窦部微隆起性病变伴糜烂。  相似文献   

14.
经尿道膀胱镜处理输尿管壁内部结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镜处理输尿管壁内部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报告11例单侧输尿管壁内部结石患者,于门诊行经尿道在膀胱镜下取出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成功取出,取得良好效果,1例失败后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结论:输尿管壁内部结石诊断明确后,可以经尿道膀胱镜进行处理,此乃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8岁。主诉:全身皮肤起红斑伴眼、口腔黏膜糜烂15d.体温38.5℃。患者因胃疼口服中药“摩罗丹”后,周身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自行“外用药物”治疗(药名具体不详),未见好转,皮疹逐渐增多,并起水疱、大疱,双眼及口腔黏膜破溃、糜烂,渗出,于当地医院就诊,门诊诊断“急性结膜炎”.给予红霉素软膏外用,病情未见好转,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Stevens-Johnson综合征”收住院。发病以来发热38℃左右.无畏寒、恶心等不适,睡眠、精神、食欲不佳.大小便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中老年单发性胃息肉内镜下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20年7月在我院内镜下确诊的100例胃息肉病人进行病理诊断和镜下治疗。根据胃息肉不同部位、大小及形态,分别选择活检钳钳夹摘除或套扎和电凝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果:本组100例,发病部位由高到底依次为胃窦、胃体、胃底、幽门和贲门,以胃窦部最多发病率较高,占54.0%;病理以增生性息肉较高,占44.0%;100例全部治愈,复发2例。并发症:腹部不适47例,大便隐血16例,所有患者术后无消化道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中老年胃息肉,选择内镜下切除术,均取得良好效果,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1 病历 患者,男,40岁.因"上腹烧灼感1个月"入院.患者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上腹烧灼感,疼痛呈阵发性,不向他处放射,无反酸、暖气,无呕血、黑便,无腹泻、便秘及里急后重等其它不适,起病后未行特殊诊治,上述症状加重.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70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20/70 mmHg.本院门诊胃镜示(图1):胃窦1.5 cm×.5 cm大小隆起,异位胰腺可能.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于人院后第三天在全麻下行胃窦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胃窦后壁可扪及约2.0 cm×2.0 cm大小质韧包块,打开胃腔见脐样隆起,隆起正中可见开口,边界清.术后切除肿物经家属过目后送病理学检查,病理报告(图2):(胃窦肿块)镜下见正常胰腺组织(胰腺异位).术后行抗感染、抑酸、补液对症支持治疗后,体温正常,切口及全身情况恢复良好,患者上腹部烧灼感症状消失.出院诊断:胃窦异位胰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内镜结合超声内镜进行临床诊断,高频电切及其它方法对直径小于2cm良性肿瘤行内镜下治疗。结果:48例内镜治疗后病理确诊黏膜下肿瘤,仅6例术前活检病理确诊,21例术前接受超声胃镜检查,其中16例与术后病理符合。47例1次切除,1例2次以上切除。单纯高频电切除24例,皮圈或尼龙圈套扎后切除12例,血管瘤栓塞和套扎治疗2例,黏膜切除术10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黏膜下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形态学,超声胃镜可判断肿瘤起源层次,确诊有赖术后病理。内镜下治疗对机体损伤小,并发症少。为较小黏膜下肿瘤治疗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菌株类型与儿童胃窦黏膜炎症程度及H.pylori定植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134例H.pylori感染患儿血清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抗体,对H.pylori进行血清学菌株分型,并行胃镜检查,取胃窦黏膜经HE及改良Giemsa染色后观察胃窦黏膜炎症程度及H.pylori定植密度。结果CagA、VacA抗体总检出率分别为85.07%(114/134)、91.04%(122/134),检出H.pyloriⅠ型菌株113例,Ⅱ型菌株11例,中间型菌株10例,各型菌株感染引起胃窦黏膜中重度炎症分别为100例(88.50%),5例(45.45%),5例(50.00%),差异有显著性(H=20.048,P=0.000);110例胃窦黏膜检有H.pylori,其中H.pylori定植密度“ ”63例(57.27%),“ ”32例(29.09%),“ ”15例(13.64%),H.pylori各型菌株患儿胃窦黏膜H.pylori定植密度无明显差异(H=1.366,P=0.505)。结论H.pylori菌株类型与儿童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有关,而与H.pylori定植密度无关,Ⅰ型菌株能引起胃窦黏膜较重的炎症。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78岁,主因反复上腹部饱胀不适30年.反复呕血1个月人院。胃镜:胃窦小弯后壁侧及胃体下部可见一巨大肿物一直径大于5cm,肿物表面黏膜光滑,中央可见探大溃疡,底污秽。结论:胃巨大肿物(性质待定)。CT:①胃窦占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