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以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8~2010年收集的77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及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累及器官或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等。结果本院ADR涉及药物主要为抗感染药物和循环系统用药,分别占46.31%和15.91%;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64.8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分别占46.00%和17.58%。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以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2.
施勉  洪梦婕  吴友云 《今日药学》2010,20(4):48-50,56
目的 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08年度本院上报的116份药品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结果 116例患者中,因果关系评价肯定8例,很可能61例,可能46例,待评价1例.其中治愈109例,占93.97%;好转6例,占5.17%;有后遗症1例,占0.86%.药品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居首位,静脉滴注是主要的给药途径,皮肤损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结论 医院应加强管理,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使临床用药更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3.
240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2010年5月收集并上报的240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涉及ADR的药物中抗菌药物居首位(47.92%),中药制剂居第2位(20.42%);不良反应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为胃肠道损害。结论:我们必须加强对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ADR观察,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5月的76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ADR涉及药物品种33个,抗菌药物引起ADR的比例最高(占36.84%);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导致的ADR比例最多(占7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56.58%).结论:应高度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合理用药教育,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马鞍山市两年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市2014~2015两年内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37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肿瘤类最多(24.67%),其次为抗菌类(20.42%);剂型以注射剂最多(58.89%),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结论 在临床用药中应规范抗菌药和注射剂的使用,加强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我院2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用药情况的关系。结果:203例药品不良反应中,男性多于女性;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是抗肿瘤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自2011年原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后,本院加强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工作。为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警示,指导和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分析了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上报的13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方法:对13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从病人的基本情况、药品分类、给药途经、临床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本院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有43例(占30.71%);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途径给药;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50~70岁人群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发人群,大多转归良好。结论:定期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可以提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临床工作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2011年临床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规律和特点,为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总结分析药品不良反应221例(不良反应239例)。结果 221例不良反应中以抗菌药物占首位,有97例,占40.59%,其次为抗肿瘤药39例,占16.32%;肝病辅助药10例,占4.18%;肠外营养药8例,占3.35%;甲状腺用药6例,占2.51%;其他类79例,占33.05%。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8.5%。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应加强药物尤其是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及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医院收集的4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几乎涉及人体每个系统的用药,其中以抗菌药物最多,占总药品不良反应数的43.7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68.87%;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占82.34%。结论临床用药应重视并尽量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某三甲医院16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艳  李苑雅  沈爱宗 《安徽医药》2017,21(1):183-185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征,加强药品的合理使用.方法 对某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上报的16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上报人职业、不良反应的分类、病人性别、年龄、可疑药品的类别、不良反应影响到的系统及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药物的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在1603例ADR报告中,男性797例,女性806例,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其中41~60岁年龄段发生ADR最多,为626例(39.05%);抗菌药物诱发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23.52%),其次为抗肿瘤药物(21.83%);消化系统是ADR最常见累及的系统(25.14%),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22.52%).结论 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41~60岁年龄段人群的抗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的合理使用与用药安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加强对医院医护人员ADR专业知识培训,提高ADR上报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指导和依据,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本院2016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63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3例不良反应共涉及40种药品,其中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比25.34%;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共48例,占比76.19%,口服给药14例,占比22.22%,外用给药和静脉注射各1例,各占比1.59%;63例中女性不良反应38例,占比60.32%,男性不良反应25例,占比39.68%,女性比男性发生率高;60岁以上人群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5.56%.结论 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积极开展药学监护,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以利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汇总2009年至2010年浙江省平湖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和分类统计.结果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283例,引发不良反应药物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41.34%)、喹诺酮类(20.49%)、青霉素类(14.13%).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给药途径以及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应实行个体化给药,注意临床合理用药,同时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1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 涉及不良反应药品52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不良反应78例(73.58%);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 应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大连市各医疗机构2007年收集的3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Excel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抗微生物药物居首位,其次是中药;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联合用药占77.05%。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加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递。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本院2008年1-12月所收集12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引起药品不良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占药品不良反应总例数的50.40%;静脉滴注给药有101例,占药品不良反应总例数的80.80%,主要的药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损害。结论加强对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时的药品不良反应观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熊锋  张惠黎 《广东药学》2013,(12):829-831
目的通过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的分析,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1~2012年收集到的216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6例ADR中,男性84例,女性132例,年龄1/2~90a,多发生于60a以上的人群(占31.9%),以静脉给药为主,156例(占72.2%);共涉及药物83种,抗菌药物发生例数最多,有71例(占32.9%);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占44.5%、19.4%。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至2013年呈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ADR报告431例,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种类、剂型、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级及转归情况、关联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1例ADR中,患者男251例(58.24%),女180例(41.76%);ADR多发生于年龄1 d至10岁儿童和61岁以上老年人群体;涉及抗菌药物共12类别和58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为首(38.05%),其次为青霉素类(22.51%)和喹诺酮类(19.26%);给药剂型以粉针剂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比例最高(95.36%);最常见的ADR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7.96%);引起ADR最多的单种药物为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9.74%)。结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照指导原则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对其ADR的监测,以保证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某三甲中医院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成效分析,探讨提高中医院临床药学服务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案.方法 从2012年到2016年中西药临床药师共2人合作参与临床查房,处方点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疑难病例及用药事件分析处理,药物利用的调查分析及干预,合理用药信息服务,临床药品质量检查及合理用药宣教等工作.结果 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由30%降低到19%,住院一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90%降低到15%,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50DDD降到35DDD,中药合理应用水平得到提高,门诊处方质量不断提高,4年中无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结论HT6K 中西药师结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对于促进中医院安全合理用药十分必要,作用显著,中医院发展中药临床药学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至2013年呈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ADR报告206例,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种类、剂型、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级及转归情况、关联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6例抗菌药物ADR中,ADR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22.33%)和70岁以上老人(16.02%);涉及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40.29%),其次为喹诺酮类(22.33%);常见系统损害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占66.02%;ADR多在用药1 d内发生,占69.42%;采取主要的干预措施有停药并对症治疗(47.57%)、停药并激素治疗(20.87%);经干预和处理后,ADR转归较好,治愈率达59.71%,好转率达39.32%。结论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照指导原则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对其ADR的监测,以保证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程军平  沈夕坤  胡芳  金炎  张夏兰 《安徽医药》2015,19(11):2239-2241
目的 分析某院2013-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Excel 电子表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报表按性别、年龄、药品类别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药物品种以中成药和抗菌药物为主;累及系统—器官以胃肠道紊乱、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剂型以注射剂最多;给药途径以口服用药、静脉滴注为主;合并用药160例,占74.4%.结论 医院应加强对中成药和抗菌药物的监测,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