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竹节参60%乙醇提取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竹节参提取物高剂量组、竹节参提取物低剂量组、水飞蓟宾组;采用白酒灌胃的方式建立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各组小鼠ALT、AST、TG含量水平,以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PCR技术检测SOD1和GPX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明显脂肪变性,血清ALT、AST和TG的水平升高,肝脏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同时MDA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竹节参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和水飞蓟宾组均可降低ALT、AST和TG的含量;升高肝脏SOD和GSH-Px活性,同时降低MDA的含量;并且肝组织SOD1和GPX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竹节参提取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SOD1和GPX1的基因表达,从而减轻酒精诱导的氧化应激对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竹节人参皂苷对乙醇损伤肝细胞L-O2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分离纯化竹节人参皂苷,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分光光度法测定肝细胞内液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经分离纯化鉴定获得了6个竹节人参皂苷单体Rg1,Re,Rf,F3,Rg2和Rd;其中Rg10.16 g·L-1,Re 1.28g.L-1和Rf0.64 g·L-1可促进正常肝细胞L-O2增殖,增殖率分别为22.7%,34.8%和28.5%(P<0.01);Rd0.16 g·L-1和F31.28 g·L-1对正常肝细胞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9.7%和43.3%(P<0.01)。Rg10.16 g·L-1,Re 1.28 g·L-1和Rf 0.64 g·L-1对乙醇200 mmol·L-1损伤的肝细胞L-O2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由乙醇损伤模型组的50.4%分别降低为23.3%,26.9%和26.6%(P<0.01);Rd 0.16 g·L-1和F31.28 g·L-1则加强乙醇对肝细胞的损伤,抑制率高达83.2%和64.8%(P<0.01)。乙醇损伤模型组肝细胞L-O2乙醇代谢产生MDA含量升高、SOD和GSH-Px降低;Rg10.16 g·L-1,Re 1.28 g·L-1和Rf 0.64 g·L-1可明显改善乙醇损伤导致的肝细胞L-O2内MDA含量升高,增强SOD和GSH-Px活性(P<0.01)。结论人参皂苷Rg1,Re和Rf对乙醇损伤肝细胞L-O2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抗氧化活性可能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川续断皂苷Ⅶ对肝细胞脂肪堆积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1 mmol·L-1油酸作用HepG2细胞24 h建立脂肪堆积模型,以甘油三酯(TG)的含量变化为指标,评价川续断皂苷Ⅶ对油酸诱导HepG2细胞脂肪堆积的干预作用。结果与结论:川续断皂苷Ⅶ具有一定的体外降脂活性,其中100μmol·L-1川续断皂苷Ⅶ对TG的清除率达22.6%。  相似文献   

4.
RP-HPLC法测定人参健脾片中人参皂苷Rg1、Re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红  宋潇潇  熊英 《中国药事》2007,21(8):601-603
建立人参健脾片中测定人参皂苷Rg1、Re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Alltima-C18为分析柱,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20∶80);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03 nm.人参皂苷Rg1在41.24~1031μg·mL-1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0%,RSD=2.2%(n=6).人参皂苷Re在17.248~431.2μg·mL-1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6.4%,RSD=2.3%(n=6).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用于人参健脾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华春秀  万英  唐华  刘昌明  卞保平  邹平 《中国药房》2011,(45):4244-4248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中肾损伤分子-1(KIM-1)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按万古霉素作用浓度和时间分为不同浓度(0、10、20、30、40、50、60μg·mL-1)和不同时间(0、3、6、12、24、48h)组。显微镜观察HK-2细胞形态学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KIM-1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KIM-1蛋白表达,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HK-2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醇(MDA)的含量。结果:镜下显示,0μg·mL-1组贴壁细胞生长良好,20、40μg·mL-1组部分贴壁细胞脱落和坏死,60μg·mL-1组大部分细胞脱落和坏死;与0μg·mL-1组比较,各浓度组KIM-1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或P<0.01),10、20μg·mL-1组KIM-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30、40、50、60μg·mL-1组MDA含量明显增强(P<0.01);与0h组比较,24、48h组KIM-1mRNA和蛋白表达、MDA含量均显著增强(P<0.05或P<0.01)。结论:万古霉素刺激可促进HK-2细胞KIM-1mRNA和蛋白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万古霉素致HK-2细胞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葡萄籽提取物F3(儿茶素高聚体,聚合度为10-33)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87细胞增殖和趋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F3对U8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光镜及AO/EB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Boyden小室法探讨F3对U87的体外趋化作用。结果F3能抑制U87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给药24h、48h、72h的IC50分别为88μg·mL-1、53μg·mL-1、41μg·mL-1。光镜及AO/EB染色观察F3(10μg·mL-1、30μg·mL-1、60μg·mL-1、100μg·mL-1)作用24h使U87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F3(1.0μg·mL-1、2.5μg·mL-1、5.0μg·mL-1、10.0μg·mL-1)预先作用1h能抑制FPR激动剂fMLF(10nM)诱导的U87细胞的趋化,显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关系。结论F3可抑制U87细胞的增殖,并可抑制FPR激动剂fMLF诱导的U87细胞的趋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竹节参根和茎叶是否具有抗血栓活性。方法利用体外溶栓法,以血凝块加药前后的重量变化为指标,研究竹节参根和茎叶是否具有体外抗血栓活性;利用小鼠肺血栓模型,以造模后小鼠的存活率为指标,研究竹节参根和茎叶是否具有体内抗血栓活性。结果竹节参根总皂苷和茎叶总皂苷的高、低剂量组均有极显著性的体内、体外抗血栓作用。结论竹节参根和茎叶中总皂苷具有极显著地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8.
秦枫  于生兰  高彦慧  郑义 《中国药房》2010,(31):2922-2924
目的:建立以液-质联用法同时测定三七须根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g1和Re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BDS HYPERSUL C18(150mm×2.1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柱温为30℃;采用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方法(MRM)测试。用于定量分析的对照品离子对分别为人参皂苷Rg1:m/z799.6→475.5;人参皂苷Re:m/z945.8→783.7;内标物紫杉醇m/z:852.5→525.3。结果: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73~17.3μg·mL-1和0.156~39.1μg·mL-1,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均符合样品分析的要求。结论:本方法准确、灵敏、特异性强,适用于三七须根总皂苷及其制剂中人参皂苷Rg1、Re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色谱法测定清肝疏郁颗粒剂中成分含量的效果.方法HT6K 取清肝疏郁颗粒剂约0.5g,处理后选择0.45μm微孔滤膜过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柴胡皂苷A与柴胡皂苷D的含量.结果 柴胡皂苷A和D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85X+1.66(r=0.9991,线性范围10.00~100.00μg·mL-1)和Y=2.02X+1.46,r=0.9996,线性范围10.00~100.00μg·mL-1),精密度实验与重复性考察都比较好,3批清肝疏郁颗粒剂的柴胡皂苷A的含量分别为3.06μg·mg-1、3.04μg·mg-1与3.01μg·mg-1,柴胡皂苷D的含量分别为2.54μg·mg-1、2.11μg·mg-1与1.98μg·mg-1.结论 色谱法测定清肝疏郁颗粒剂中成分含量操作快速、方便、简单,能为进一步提高清肝疏郁颗粒剂的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期间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对睫毛反射、意识消失时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手术患者靶控输注舒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根据舒芬太尼目标浓度将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0ng·mL-(1A组)、0.2ng·mL-(1B组)、0.4ng·mL-(1C组)、0.8ng·mL-(1D组),每组10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舒芬太尼血药浓度,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结果:麻醉诱导睫毛反射与意识消失时,单用丙泊酚血药浓度分别为2.74μg·mL-1、3.87μg·mL-1;舒芬太尼靶浓度从0.2ng·mL-1升至0.8ng·mL-1,睫毛反射消失时丙泊酚血药浓度从2.67μg·mL-1降至1.58μg·mL-1、意识消失时从3.90μg·mL-1降至2.61μg·mL-1;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在睫毛反射、意识消失时的量效关系均呈直线关系;D组分别与A、B组比较,在睫毛反射与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均明显减少(P<0.05);D组与C组比较,在睫毛反射消失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也明显减少。结论:麻醉诱导期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在镇静催眠作用方面表现为相加作用,舒芬太尼靶浓度0.4~0.8ng·mL-1时可明显降低丙泊酚在睫毛反射与意识消失时的血药浓度,推荐临床应用舒芬太尼靶浓度0.4~0.8ng·mL-1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天然竹节参和植物细胞培养竹节参的抗炎和镇痛活性,确定细胞培养竹节参的活性成分.方法: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为急性炎症模型,以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为止痛模型,分别对天然竹节参,细胞培养竹节参及细胞培养竹节参的分离产物总皂苷、多糖等成分进行抗炎和镇痛试验.结果:细胞培养竹节参中、高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天然竹节参组及细胞培养竹节参中、高剂量组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及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P<0.01);竹节参分离产物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多糖组及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扭体次数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及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细胞培养竹节参与野生天然竹节参的药用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天然竹节参和植物细胞培养竹节参的抗炎和镇痛活性,确定细胞培养竹节参的活性成分.方法: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为急性炎症模型,以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为止痛模型,分别对天然竹节参,细胞培养竹节参及细胞培养竹节参的分离产物总皂苷、多糖等成分进行抗炎和镇痛试验.结果:细胞培养竹节参中、高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天然竹节参组及细胞培养竹节参中、高剂量组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及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P<0.01);竹节参分离产物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多糖组及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扭体次数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及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细胞培养竹节参与野生天然竹节参的药用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13.
地黄寡糖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上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目的研究地黄寡糖(ROS)在2型糖尿病(T2DM)动物模型和正常大鼠高血糖模型上对血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长期高脂肪饲料饲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mg·kg-1,ip)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采用葡萄糖(2·5g·kg-1,ip)和肾上腺素(300μg·kg-1,ip)诱导正常♂大鼠高血糖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模型组或高血糖模型组、ROS给药组及阳性对照二甲双胍组,以上各组均为灌胃给药。结果与2型糖尿病模型组比较,ROS高、低剂量组均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值,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ROS对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有降低趋势,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有升高趋势;ROS可使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降低,使肝糖原和胰岛素含量呈增加趋势;对正常大鼠肾上腺素性高血糖模型,ROS给药6d后,血糖峰值比高血糖模型组低。结论ROS灌胃给药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有降低作用,其机制与降低肝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有关,也可能与增加大鼠肝糖原合成和促进胰岛素分泌有关。ROS亦有降低大鼠肾上腺素性高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酸模叶蓼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酸模叶蓼地上部分,以96微孔板法测定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采用双倒数作图法研究酸模叶蓼甲醇提取物的酶抑制动力学特性。结果:酸模叶蓼提取物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酸模叶蓼甲醇提取物的抑制效果最好(IC50=2.13μg·mL-1),其次为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3.826μg·mL-1),石油醚提取物抑制活性最小(IC50=230.86μg·mL-1),但均远远大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103.01μg·mL-1)的抑制活性。抑制动力学实验表明酸模叶蓼甲醇提取物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结论:酸模叶蓼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均很好,具有良好的潜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2′氟2′,3′二脱氧腺苷(FddA)及其代谢物2′氟2′,3′二脱氧肌苷(FddI)具有抗HIV的活性。作者用HPLC法同时测定了狗血浆和尿中的FddA和FddI浓度。实验中的内标物质为3′,5′脱水胸苷(IS)。标准品的制备 含有FddA和FddI的血浆和尿标准品的标准曲线范围在血浆中为0.1~20μg·mL-1,在尿中为2~257μg·mL-1。3份血浆对照品(含FddA和FddI为1.0,15.2或50.8μg·mL-1)与2份尿样标准品(含FddA为36.0或366μg·mL-1,含FddI为42.0或420μg·mL-1)经制备后与供试样品一同分析。色谱条件 DuPontZorbaxC8柱(4.6mm×250mm,5μm粒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肿痛外擦酊中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方法 采用Welch Ultimate XB-C18(4.6×2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A)-0.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等梯度洗脱(0~6.5min,72%A;6.5~20min,92%A;22.5~24min,72%A),柱温3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21nm,进样量20μL.结果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5个成分浓度分别在19.6~392.0μg·mL-1(r=1.0000)、10.80~215.9μg·mL-1(r=0.9999)、19.98~399.5μg·mL-1(r=1.0000)、10.56~211.3μg·mL-1(r=1.0000)、20.63~412.6μg·mL-1(r=0.9998)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100.0%,100.2%,100.2%,100.1%,99.9%.结论 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肿痛外擦酊的含量测定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治疗高脂高糖诱发大鼠脂肪性肝炎的可能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阿司匹林10mg·kg-1组,在脂肪性肝炎造模成功后,阿司匹林组大鼠ig给予阿司匹林,每天1次,连续4周。测肝重系数,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比色法测定血清及肝组织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空腹血糖(FBG)及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含量;ELISA法测定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结果阿司匹林治疗4周后,对降低的肝系数无改善作用,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可明显减少肝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P<0.05)。大鼠血清TG,FBG和GPT水平分别从模型组的(0.55±0.14)mmol·L-1,(7.18±0.93)mmol·L-1和(85.7±7.1)U·L-1降至(0.31±0.08)mmol·L-1,(5.96±0.40)mmol·L-1和(71.6±16.0)U·L-1(P<0.01或P<0.05);肝组织中TC和TG水平亦降低,肝组织中MMP-9含量从模型组的(49±11)μg·g-1蛋白降至(24±7)μg·g-1蛋白(P<0.01)。结论阿司匹林对大鼠脂肪性肝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肝组织中MMP-9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几丁糖酯中溶剂残留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分析几丁糖酯中溶剂残留。方法 :采用水溶液顶空和固体顶空 2种气相色谱法 ,用AC -2 0石英毛细管色谱柱 ,以正丙醇为内标进行定量。结果 :水溶液顶空气相色谱法乙醇的线性范围为 8~ 192 μg·mL-1,丙酮的线性范围为 2~ 6 4μg·mL-1;方法的回收率为乙醇 10 3 3% ,丙酮 95 71% ,RSD均为 4 2 % ;最低检测限溶液中乙醇为 4μg·mL-1,丙酮为 1μg·mL-1。固体顶空气相色谱法乙醇的线性范围为 0 16~ 2 4μg·mL-1,丙酮的线性范围为 0 16~ 1 6 μg·mL-1;方法的回收率为乙醇 96 32 % ,丙酮 10 2 1% ,RSD分别为 3 5 %和 2 6 % ;最低检测限乙醇为 0 12 μg·g-1,丙酮为 0 0 6 μg·g-1。结论 :此 2种方法简单 ,准确 ,灵敏度高 ,经显著性检验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主要成分木犀草苷含量的方法,并探讨木犀草苷和绿原酸对成品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木犀草苷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柱,流动相为0.2%磷酸(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350nm,进样量为10μL,柱温为25℃;绿原酸的含量测定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双黄连口服液项下方法。通过测定9批双黄连口服液样品和4个模拟样品中木犀草苷和绿原酸的含量分析二者对成品质量的影响。结果:木犀草苷检测浓度在3.9~39.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RSD=3.6%。9批双黄连口服液中木犀草苷的含量为5.56~30.20μg·mL-1,有较大差异;绿原酸的含量为0.71~0.94μg·mL-1,差异不大。4个模拟样品中木犀草苷的含量为0~33.28μg·mL-1,有较大差异;绿原酸的含量为1.07~1.23μg·mL-1,差异不大。结论:仅测定绿原酸来表征双黄莲口服液中金银花的含量有失准确、专属和有效,建议在双黄连口服液质量标准中增加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筛选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有效部位.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烟碱、链脲霉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应用超声提取法分别获得油茶叶、果、籽的乙醇提取物,筛选降低血糖的有效部位.结果 阳性药罗格列酮每日灌胃剂量10mg/kg·BW,连续灌胃21d后,降低了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分别灌胃油茶叶、油茶果、油茶籽乙醇提取物,按每日剂量100mg/kg·BW连续灌胃21d后,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油茶籽乙醇提取物对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作用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1μM和2μM的阳性药罗格列酮均能明显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油茶籽乙醇提取物在0.5μg·mL-1和1μg·mL-1浓度下也体现出促进分化的活性.结论 油茶籽乙醇提取物降低了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促进了3 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