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转换、迁移、增殖,进入血管内膜,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及新生血管的生成。本文就当前关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对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损伤后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及其机理和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血管损伤后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及其机理和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相关信号转导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理基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能力与其表型转化密切相关。对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主要特征、标志物、信号转导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调查发现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实验证实胰岛素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已被证实与基因异常甲基化有关,最近发现高胰岛素可以导致平滑肌细胞基因异常甲基化,由此提出假设,血液中高浓度胰岛素可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Src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原代平滑肌细胞,以不同浓度的oxLDL刺激血管原代平滑肌细胞,检测平滑肌细胞表型分子平滑肌细胞表型肌球蛋白重链11(MYH11)、巨噬细胞表型CD68的表达变化,以及Src的激活情况。通过小干扰RNA(siRNA)抑制Src蛋白表达,Src特异性抑制剂PP2抑制Src激活,观察Src对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结果:分别以0、12.5、25.0、50.0μg/mL oxLDL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后发现MYH11的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下降(P<0.05),CD68的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升高(P<0.05)。以不同浓度(12.5、25.0、50.0μg/mL)、不同时间(15、30、60 min)的oxLDL刺激平滑肌细胞后,发现Src活性逐渐升高(P<0.05)。敲减Src siRNA或以PP2抑制Src蛋白活性后,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向巨噬细胞转化的分子表型的表达水平受到抑制。结论:oxLDL可以通过提高Src活性,进而诱导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传代培养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的影响,确认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表型的最佳指标。方法选择以未经培养传代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体外培养的第4代血管平滑肌细胞作对比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22α、基质γ-羧基谷氨酸蛋白和骨桥蛋白各目的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确定其表型转换特征及各表型指标的区分效能。结果电镜观察显示,未经培养传代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胞质中肌丝分布丰富、均匀,并可见到收缩表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典型结构—密斑,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相对较少;而体外培养至第4代时血管平滑肌细胞胞质中肌丝明显减少,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明显增多。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且广泛,而体外培养至第4代时α肌动蛋白染色明显变浅、稀疏。第4代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骨桥蛋白mRNA表达量较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显著增高(P<0.01),肌动蛋白22α mRNA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量较原始血管平滑肌细胞降低,但差异不大,基质γ-羧基谷氨酸蛋白mRNA表达量较未经培养传代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升高(P<0.05)。结论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至第4代,即可从典型的收缩表型转化为合成表型,提示血管平滑肌细胞是一种很容易去分化的细胞。电镜形态观察α肌动蛋白和骨桥蛋白在两型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差异,可作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区分的有效标志。而肌动蛋白22α和基质γ-羧基谷氨酸蛋白的表达在两型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虽有一定的差异,但重叠较大。  相似文献   

8.
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介入后再狭窄等病理改变紧密相关。去分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可分化为成骨型、炎症型或成纤维母细胞等表型。现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相关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武晓静  黄岚  赵刚  晋军  张波  宋明宝  蒋世忠 《高血压杂志》2003,11(5):473-475,T001
目的 观察内皮细胞表型改变对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及迁移的作用。方法 建立Transwell共培养体系 ,将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别接种于下室和上室 ,检测不同内皮表型对平滑肌细胞表型基因α SM actinmRNA表达及迁移的影响。结果 与内参照相比 ,融合生长内皮使平滑肌α SM actinmRNA表达增加 ,而对数生长内皮细胞使平滑肌α SM actinmRNA表达明显减少。对照组平滑肌细胞在基础状态下存在少量迁移 ,对数增殖内皮细胞组平滑肌迁移数比对照组增高约 4倍 (P <0 0 1) ,而融合生长内皮细胞组平滑肌迁移数仅为对照组的 0 5倍 (P <0 0 5)。结论 内皮细胞表型不同 ,对平滑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也不同 ,增殖期内皮明显减少平滑肌细胞表型基因α SM actinmR NA的表达、促进平滑肌表型向合成型转换和迁移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理表现。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密切相关,高血糖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自噬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与生长、发育、衰老、疾病状态等密切相关的生理活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探究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有望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张斌  谢满江 《心脏杂志》2019,31(2):190-194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外界环境因素变化时可发生“收缩表型”和“合成表型”之间的转换。VSMCs表型转换是血管损伤后修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众多血管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关键起始步骤。研究证实生长因子、转录因子、缺氧、机械应力等因素能够调节VSMCs的表型转换。此外,microRNAs被证实广泛参与了VSMCs表型转换的调节,特别地是存在一类microRNAs可以感受细胞外力学因素的改变从而参与调节VSMCs的表型转换。航天飞行中,微重力环境可通过力学敏感性microRNA调控脑动脉VSMCs的表型转换,最终导致航天飞行后心血管功能的失调。因此,力学敏感性microRNA可为航天飞行后心血管功能失调提供潜在的药物靶点,对长期载人航天的医学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平滑肌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是动脉壁多种损伤因素的慢性炎症反应过程,其特点是炎性组织来源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硬化形成过程中,平滑肌细胞的表型,功能,基因表达等均发生明显的改变,参与间质形成,脂质沉积,斑块钙化,并于血栓机化,血管痉挛,管壁增厚等改变有关,平滑肌细胞的表型,功能改变是在多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并受到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调控,其中最主要是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三七总皂甙对高脂血清刺激的人胎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用人高脂血清造成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模型并通过MTT测定、细胞计数及透射电镜下的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等方法,观察了三七总皂甙对人胎儿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人高脂血清可明显刺激人胎儿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并引起其表型的改变。而三七总皂甙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并可显著抑制高脂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此结果提示,三七总皂甙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内皮细胞表型改变对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及迁移的作用.方法建立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将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别接种于下室和上室,检测不同内皮表型对平滑肌细胞表型基因α-SM-actin mRNA 表达及迁移的影响.结果与内参照相比,融合生长内皮使平滑肌α-SM-actin mRNA表达增加,而对数生长内皮细胞使平滑肌α-SM-actin mRNA表达明显减少.对照组平滑肌细胞在基础状态下存在少量迁移,对数增殖内皮细胞组平滑肌迁移数比对照组增高约4倍(P<0.01),而融合生长内皮细胞组平滑肌迁移数仅为对照组的0.5倍(P<0.05).结论内皮细胞表型不同,对平滑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也不同,增殖期内皮明显减少平滑肌细胞表型基因α-SM-actin mRNA 的表达、促进平滑肌表型向合成型转换和迁移.  相似文献   

15.
心血管疾病是全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来源于中动脉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核心机制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VSMCs经历了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产生不同的表型促进VSMCs的增殖[1]。VSMCs动态调节表型后增殖的能力促使其在控制血压、血液分布以及维持血管结构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生理和病理性血管重塑。VSMCs增殖的调控过程极为复杂,包含多种调控分子和信号途径的共同作用,因此详细了解VSMCs的特征及其增殖过程对研究用于血管治疗的新药物至关重要。本文就VSMCs增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及当前药物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单核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粘附致动脉 粥样硬化及一氧化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用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以硝普钠为一氧化氮供体,采用细胞粘附实验,流式细胞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一氧化氮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单核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粘附的影响。结果发现一氧化氮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单核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粘附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结果表明一氧化氮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1基因表达及降低单核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粘附率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神经肽Y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神经肽Y对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以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模型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量研究神经肽Y因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和fas表达的影响,以阐明神经肽Y参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不同的外界因素影响下,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muscle cell.VSMCs)具有不同的细胞表型,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正常血管中膜中的VSMCs是一种高分化的细胞.主要起维持血管形态以及收缩血管的作用,具有低增殖、低迁移、低蛋白分泌的特征;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等血管病变时,VSMCs可以去分化成为未分化的细胞,细胞收缩性能下降,表现出高增殖、高迁移、高蛋白分泌等特征~([1])。以往把VSMCs细胞表型单纯的分为"收缩型"和"分泌型"~([2]),现在大量研究已证实,VSMCs可从已经分化的"收缩"表型向"分泌"表型方向去分化。在不同的外界因素作用下,VSMCs去分化的程度不同,可表现出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新生小牛血清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与肝素抑制新生小因清促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合成骨桥蛋白cDNA探针,以羟基脲抑制新生小牛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后,观察其对骨桥蛋白基因表达及能量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新生小牛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能显著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骨桥蛋白基因表达,在两种因素作用下肌酸激  相似文献   

20.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表型具有高度可塑性。在缺氧及炎症等因素作用下,VSMCs由收缩型转变为分泌型,表现为细胞收缩能力减弱,而增殖、迁移和分泌能力显著增强,这一过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高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前期研究表明,VSMCs表型转变受多种因素调控,如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生物力等,靶向调控这些分子及信号通路可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的进程。因此,本文将对VSMCs表型转变的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期为多种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