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以代谢亢进和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甲亢发病与多脏腑气血化生火热之邪汇聚于颈下(咽喉处)具有密切关系。本文遵从“气有余便是火”之中医机理认为甲亢的基本病机为“脏腑余气化火”,即气机失常,化生火热,热盛伤阴,炼液成痰,聚于颈项。此火热之邪包括阳气亢盛之实火、阴虚阳亢之虚火、阳气怫郁之火、失常之气之火,以及六淫邪气化火。治疗应以调气降火为基本原则,治以疏肝理气,清肝降火;健脾和胃,宣肺祛邪,化痰;滋阴清热,降火除烦。甲亢虽以火热之症为主,治疗时遵“余气化火”之理不可盲目清火,以防用药太过伤及阴阳。  相似文献   

2.
徐义勇  田真真  朱丽娟 《新中医》2017,49(12):187-188
<正>刘完素其学术以火热论而闻名于世,在火热病的辨治上,并不囿于以治伤寒之法去治热病的流弊,而是强调寒凉药物的使用,被称为"寒凉派"。现就刘完素火热病证治及代表方探析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故风、寒、湿、燥诸气为病,大多能化热化火或与火热相兼同化。故刘完素有曰:"风本生于热,寒大多为冷热相并,湿因于火热怫郁,燥阴盛于风热火也。"王秉衡将其概括为"人之火病独多者,以风寒燥湿  相似文献   

3.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 ,心气不舒 ,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其治“发之”多以汗解 ,如王冰曰 :“发谓汗之 ,令其疏散也。”后世认为 ,《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 ,内伤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胜  朱春冬  李远 《中医杂志》2006,47(3):235-235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这种治法,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伤寒论》治疗火郁举隅《伤寒论》虽为外感寒邪所致热病而置,但书中也对火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的方法。第48条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即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出现变证,可用“更发汗”,“小发汗”的方法。若火郁…  相似文献   

5.
"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火、热伤人,发病迅猛,病势凶险,传遍迅速,最易伤阴,治之当以寒药,急降上炎之火,救已伤之阴,切不可抱薪救火,增其上炎之势。火热炼津便是痰,灼伤脉道,迫血妄行便是瘀,痰瘀互结,酿生百病,此时治之必佐以降火,故寒阵所列方剂可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有火证者。文章将《新方八阵·寒阵》所列方剂分为清实火、降虚火两类,分析其用药特点,结合张景岳的学术观点,从泻火除热、滋阴降火两方面探讨张景岳火热治疗之法,望能指导临床对火热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火为六淫病邪之一,它代表一类热性病,火有内外之别,也有虚实之分,从临床角度来看,六淫化火,乃常见之证候,多为实火,由脏腑机能失调和五志过极而生之火,一般为虚火。   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均内寄相火,它以潜藏内守、湿煦脏腑为用,必须阴精以涵养才能潜藏,否则阴不济阳,则相火妄动,出现上扰心神,下扰精室之症,笔者用滋阴降火法治愈二例相火妄动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于火郁而引起的妇科血证,非清热凉血、滋阴润燥所能治疗。火郁非单独指七情所伤气机乖戾而致的气有余便是火,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内生五邪、中气虚馁皆可造成气机郁遏而致火郁,均属气郁化火。形成火郁的原因不同,治法各异。对于火郁引起的妇科血证的治疗必先祛其郁,使气机条达,总以"火郁发之"为治疗原则。脾气虚火郁者治以健脾升阳散火;肝郁脾虚木失条达者,以逍遥散疏之散之;少阳火郁下迫治以和解少阳,清透郁火;阳明火郁治以清透阳明郁热或清泻阳明火热;少阴阳虚寒遏火郁证治以温阳散寒;厥阴寒热错杂火郁走窜证,治以温肝阳,滋阴血,散瘀热。总以使气机畅达,郁火有出路而不下迫胞宫为要务,即"火郁发之"之意,也是妇科血证治疗的又一法门。  相似文献   

8.
1 概述 清热泻火药又称“泻火药”或“降火药”。此类药物多属性质寒凉,适用于各种热证火证,笔者拟就清热降火药的临床应用加以讨论,不足之处,望同道指正。 火与热,均属热邪范畴,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属六淫之一,而外感诸邪(风、寒、暑、湿、燥、火)到体内后,均能化火;七情所伤及脏腑功能失调,日久亦能化火。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实火与虚火。实火多因外感诸邪入里化热所致,或因脏腑火热偏盛而引起;虚火则多由久病内伤,阴血亏耗而成,不属本文所讨论的范围。清热泻火药多用于治疗实火一类疾病。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原出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设,李氏明确指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不足,不足者补之";他又指出"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甘温除大热".李氏的医学思想体系,就是重在脾胃,着眼于温补脾胃之气,本方剂的组成原则,就是"虚者补之","陷者举之","劳者温之",治疗脾气虚弱或清阳下陷,以及脾胃内伤的发热诸证.  相似文献   

10.
回顾20年来刘完素外感疾病学术思想研究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刘完素是以"火热"为主导思想来论治外感疾病的。病因方面,强调风热;病机方面,指出玄府郁闭、阳热怫郁,倡导"六气皆从火化";传变方面,提出"六经传受皆为热证";治疗方面,倡导辛凉甘寒解表法,表里双解法,并采用苦寒直折、养阴退热法治疗里证。  相似文献   

11.
“火热”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书籍论“火热”内容繁多,《内经·热论》曰:“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少阴之上,热气治之,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又有天、人、君、相,龙雷火论述。宋金刘河间立论“六气皆从火化”,运用“主火论”理论,善治外感热性病;朱丹溪从虚火实火立论,善治内伤热性病。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都是时“火热”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但是,“火热”的定义,内涵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12.
荥穴与合穴是十二经脉在五输穴中两个特定腧穴,所谓的"所溜为荥","所入为合";其中手足六阴经的荥穴在五行属火,手足六阴经的合穴在五行属水;笔者根据五输穴荥(火)、合(水)穴的主病,"荥输治外经,合治内火","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经满而血者,病在胃以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荥主身热,合主逆气而泄"这些经典理论,科学合理的辨证,巧妙而灵活地将阴经的荥(火)穴与合(水)穴配合应用,治疗一些内、妇科杂症,并列举案例。  相似文献   

13.
陈永灿 《江苏中医药》2015,47(11):63-64
左金丸的"左金"之意,指该方有平肝降火的功效,又名"回令丸",喻其方疗效之佳捷。左金丸中的黄连和吴茱萸,寒温相合,苦降辛开,相反相成,其中的黄连既能通过"实则泻其子"清心火而达降肝火之效,也有直接泻肝火之功。左金丸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配比不必拘泥于六一比。该方临床应用广泛,古代有用治痛症的,现代医家用治痛证、眩晕、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黄景泉 《新中医》1992,24(8):6-8
金代医家刘河间所创火热学说,强调火热为病的广泛性,提出“六气皆能化火”与“五志皆能化火”说,分别阐发外感与内伤之火热病机。前者认为凤、湿、燥、寒四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可化火生热,或与火热相兼同病,而火热亦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15.
继承张珍玉教授思想,对"火郁发之"理论进行深入探究。认为"火郁"为"心郁";"火郁发之"理论启示"火郁"所致之证病位在"心";病机在"郁","心郁"乃为心"主通明"、"主降"之特性受到抑制,进而使心之功用失常产生疾病;治疗思想为"顺势而治",治疗法则为"发之",如疏通气血、活血祛瘀、通阳、调神、散热泻火等均属"发"法范畴。同时,结合张珍玉教授治疗口疮之病案,根据"火郁发之"理论对其临床治疗用药加以分析,进一步阐释"火郁发之"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余午亭是明代新安著名临床医家,有着十分丰富的临证经验,本文以余午亭所编写的临床综合性医著《诸证析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余氏"治火八法"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笔者总结余氏论治火病的八种方法,从实火泻之、虚火补泻兼施、相火滋阴降火、燥火滋阴润燥、湿火湿热并治、猛火和之养之、郁火升阳散火、无名之火非人力所及分别论述。余氏的"治火八法"既是对前人"火热论"的继承,又有对火病分类、治法方药的创新与发展,其论治思想及治疗经验总结至今对临床火热病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阴阳升降论"与补中益气汤皆为李东垣脾胃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试分别阐述"阴阳升降论""阴火"等理论,并由此对补中益气汤进行剖析。补中益气汤本旨乃治内伤热中证,其法为"甘温除热"。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甘温除热"为求雨之天气。以甘温补之,则阳升阴应。云雨乃成,雨降则火灭。  相似文献   

18.
郁火证初探     
郁火(包括郁热)是因阳气被郁而导致的一种热性病证。其热势郁遏缠绵,见证独特。治法也不同于一般火热。郁火在内伤外感中均可见到,凡用一般治法治之无效而热势沉遏伏蔽的火热证,皆可按本证进行辨证施治。《素问》有“火郁发之”的论述;《金匮钧玄》说:“热郁者,瞀、小便迟,脉沉数”;《证治汇补》曰:“郁火有三、有平素内热,外感风寒腠理闭塞而为郁热者。有恚怒不发,谋虑不遂,肝风屈曲而为郁火者。有胃虚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四肢发热,扪之烙手而  相似文献   

19.
在火热病证的治疗中,温热辛燥之品常被视为禁忌,即或少许用之,亦仅作反佐、反治看待。实际上,这类药物所具有的独特开通作用,不论对外感热性病或内伤火热证均有着重  相似文献   

20.
火热之邪为临床多数寻常性痤疮患者的本质致病因素。刘氏创立"火热论",擅长运用寒凉药物治疗火热病证,对皮肤病的辨治有重要意义。张燚试从其理论着手,探讨寻常性痤疮病因病机及治法,并自拟中药汤剂应用于临床,取得可观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