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胃镜引导下小肠插管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新  吴安乐  丁小云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0):638-638,641
目的 探讨胃镜导引下小肠插管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胃镜直视引导下将导管放人十二指肠,并进行稀钡小肠造影。结果 4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成功进行小肠插管并顺利完成稀钡造影,平均插管时间约6min,检出小肠病变30例。结论胃镜引导下小肠插管造影对小肠疾病确诊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镜引导下小肠插管行气钡双重造影,诊断小肠疾病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胃镜直视下沿导丝下鼻胆引流管于十二指肠远端,留置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结果:49例小肠造影插管成功率100%。检查时间约30~40 min。检出小肠疾病11例,阳性率22.4%。在回盲部及升结肠也有一定的价值。结论:该方法插管及造影时,患者痛苦小,检查时间短,适应证广。内镜与造影检查结合,互为补充,方法简便易行,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冯凯祥  冯琦  章静  徐卫国 《四川医学》2001,22(12):1106-1107
目的 探索在胃镜下小肠双对比造影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在胃镜下,通过高弹力不折导丝活检道置导线入空肠,拔除胃镜,依导丝将空肠管置入空肠,再依次灌钡剂及空气造影。结果 40例造影全部成功,无1例出现并发症,每例置管时间4-10分钟(平均6.8分钟),26例有阳性发现(占65%),假阳性1例(2.5%),结论 胃镜下高弹力导丝行小肠稀钡造影。方便、安全有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疾病的检查以钡餐检查为首选 ,内窥镜次之。但小肠钡剂造影的X线表现较为复杂 ,且有很多困难。传统的口服钡剂小肠造影和插管法小肠灌肠双重造影均有其不足之处。作者近年来开展了非插管法改良气钡双重造影 ,达到甚至超过小肠灌肠造影的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7年初到 2 0 0 1年 1月共检查 2 6例 ,其中男性 10例 ,女性 16例 ,年龄 14~ 67岁 ,平均 32 .6岁。临床症状有脐周疼痛、压痛、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黑便和腹部包块等。上消化道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部分病例作结肠钡灌或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1.2 造影材…  相似文献   

5.
小肠疾病仅占胃肠道疾病的1%~4%,全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虽然简单易行,病人痛苦少,但极易漏诊和误诊;推进式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胃镜虽已问世,但尚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仍是诊断小肠疾病的主要方法,由于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国内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应用并不普遍[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钡造影、胃镜及CT对胃窦癌的检查诊断方法及表现.回顾性分析11例胃窦癌的气钡造影、胃镜及CT检查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分析.结果气钡造影气钡造影易于发现早期胃窦癌,对进展期的病理形态显示较好,胃镜对未侵犯于胃粘膜层时,不能确定有恶性变的存在;CT检查能清楚显示胃窦癌病变的全貌以及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结论在胃癌检查诊断中气钡造影、胃镜和CT检查必须密切配合,同时紧密结合临床体征,短期内复查,以减少误诊和延缓治疗的最佳时间,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上消化道气钡造影与胃镜检查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同期内行胃镜与X线造影检查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680例.结果 X线气钡造影对上消化道疾病的的敏感性为86%,胃镜为88%.利用胃镜和X线结合检查则达到93.2%.结论 胃镜与X线相近,两种检查方法联合,互补可提对高消化道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经胃镜引导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经胃镜引导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法的实用性。方法 常规胃镜检查后胃镜镜端置于十二指肠降部与水平部交界处 ,经胃镜活检孔道置入导丝 ,退镜。经导丝置入双腔气囊导管 ,气囊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后注气5 0~ 60ml,经导管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服药组术前 2~ 4h口服普瑞博思 10mg。结果  5 1例患者中 48例一次置管成功 ( 94.1% )。确诊病例 12例 ,检查阳性率 2 3 .5 %。服药组钡剂抵达回盲部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经胃镜引导小肠造影方法简便 ,适宜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9.
改良口服法小肠半透明造影20例分析何瑞华1病例资料1989年5月~1993年2月共检查了3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0~71岁。临床症状有:脐周疼痛、压痛、腹胀、便秘腹泻交替、黑便和腹部包块等。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均无异常发现,部分病例作结肠钡灌...  相似文献   

10.
陈荣伟 《中外医疗》2012,31(19):32-32
目的探究胶囊内镜在小肠钩虫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间收治的6例小肠钩虫病患者,对其临床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判定胶囊内镜检测的准确性。结果B超、胃镜、肠镜、小肠钡灌、CT等检查诊断均未检测出结果,胶囊内镜检测准确率为100%。结论胶囊内镜诊断小肠钩虫病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12例小肠疾病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小肠肿瘤5例(占41.6%),十二指肠球后溃疡3例,憩室2例,血管畸形2例。6例患者行小肠钡灌X线检查确诊5例,阳性率达83.3%;动脉造影4例,3例阳性,占75%;内镜检查8,阳性3例,占37.5%。结果表明:小肠出血以小肠肿瘤为常见病因。诊断方法以小肠钡灌X线检查阳性率最高,结合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中内镜等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小肠出血病人43例,经胃镜,结肠镜检查排除十二指肠球部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选择应用小肠钡灌,小肠镜,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选影(DSA),核索扫描(ECT)等检查。结果:43例小肠出血病人,6例结果阴性予以随访,37例检查结果阳性病人予手术探查,病理证实,其中小肠肿瘤20例(54.1%),血管病变6例(16.2%),克隆5例(13.5%),憩室3例(8.1%),炎性肠病3例(8.1%),各检查方法在小肠出血的检查中阳性率分别为:ECT 66.7%,DSA53.0%,DSA53.0%,小肠钡灌45.0%,小肠镜28.5%,结肠镜14.3%,结论:小肠出血临床上常缺乏典型症状,在常规胃镜,结肠镜排除胃十二肠球部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后,考虑小肠疾病至消化道出血的可能,缓慢出血者作小肠镜,小肠钡灌检查,ECT,DSA适用于活动出血者或其他检查阴性病人,伴腹块者B超,CT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胃镜和X线消化道造影联合检查,可提高确诊率和对早期胃癌的发现,为手术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结果表明,28例中早期胃癌2例,进展期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单纯X线检查漏诊3例,单纯胃镜检查漏诊1例,而两者综合检查术前100g确诊。  相似文献   

14.
双气囊小肠镜与小肠钡灌诊断小肠疾病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双气囊小肠镜和小肠钡灌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43例经多项常规检查阴性、疑为小肠疾病患者分别行双气囊小肠镜和小肠钡灌检查,结合手术和病理所见,对照两者的病因诊断率,就其整体检出率和对小肠基本病变诊断的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 小肠镜发现36例病灶,整体检查阳性率83.7%;小肠钡灌发现22例病变,整体检查阳性率51.2%。小肠镜检出小肠肿瘤13例,炎性、溃疡性病变20例,血管畸形3例;小肠钡灌分别检出7例、15例、0例。结论 在小肠疾病的整体检出率和病因诊断率方面,双气囊小肠镜要优于小肠钡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小肠出血病人43例,经胃镜、结肠镜检查排除十二指肠球部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选择应用小肠钡灌、小肠镜、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选影(DSA)、核素扫描(ECT)等检查. 结果 43例小肠出血病人,6例结果阴性予以随访,37例检查结果阳性病人予手术探查,病理证实.其中小肠肿瘤20例(54.1%),血管病变6例(16.2%),克隆5例(13.5%),憩室3例(8.1%),炎性肠病3例(8.1%).各检查方法在小肠出血的检查中阳性率分别为:ECT 66.7%,DSA 53.0%,小肠钡灌45.0%,小肠镜28.5%,结肠镜14.3%. 结论小肠出血临床上常缺乏典型症状,在常规胃镜、结肠镜排除胃十二肠球部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后,考虑小肠疾病至消化道出血的可能;缓慢出血者作小肠镜、小肠钡灌检查;ECT、DSA适用于活动出血者或其他检查阴性病人;伴腹块者B超、CT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双气囊小肠镜和小肠钡灌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43例经多项常规检查阴性、疑为小肠疾病患者分别行双气囊小肠镜和小肠钡灌检查,结合手术和病理所见,对照两者的病因诊断率,就其整体检出率和对小肠基本病变诊断的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 小肠镜发现36例病灶,整体检查阳性率83.7%;小肠钡灌发现22例病变,整体检查阳性率51.2%.小肠镜检出小肠肿瘤13例,炎性、溃疡性病变20例,血管畸形3例;小肠钡灌分别检出7例、15例、0例.结论 在小肠疾病的整体检出率和病因诊断率方面,双气囊小肠镜要优于小肠钡灌.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258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与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在诊断小肠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小肠隆起性病变患者影像学资料,患者于1周内分别进行CT小肠造影和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二种检查,随后统计分析二种不同检查方法分别对小肠隆起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结果50例小肠隆起性病变小肠造影检查敏感性96.15%,准确性98.15%。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敏感性100%,准确性96.0%。二种检查方法对小肠隆起性病变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小肠造影及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对小肠隆起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二者结合应用可作为小肠肿瘤诊断和评估治疗的必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小肠出血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 4 2例经小肠钡灌、动脉造影、核素造影、肠镜及手术证实的各种小肠疾病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小肠肿瘤 2 6例 ,小肠非特异性炎症、溃疡 16例 ,Meckel憩室 5例 ,血管畸形 1例 ,克隆氏病 1例 ,其他 2例。结论 :小肠出血以肿瘤为最常见病因 ,小肠钡灌、动脉造影、核素造影为主要诊断手段 ,及时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可协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我院自1961 ̄1992年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小肠肿瘤(PTSI)120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组良恶性肿瘤分别为63例与57例,前者以平滑肌瘤多见(41.3%),后者腺癌居首位(57.9%)。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贫血、腹块和肠梗阻五大症状。插管小肠钡灌双双对比造影,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及各种内镜检查是PTSI的颇为有效诊断措施,使本组术前确诊率提高至40%(48/120)。必要的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20.
万仁平  黄文 《广东医学》2000,21(1):84-84
我院1992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小儿小肠血管瘤30例,全部术中在胃镜导视下手术切除,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13岁之间,平均5岁,所有病例均表现不同程度贫血,严重贫血者4例。发病时间除2例外均在2a以上。术中通过小肠临时造瘘口置入胃镜证实十二指肠4例,空肠14例,回肠10例,多发性2例。1-2 手术要点 本组全部在全麻下,取探查切口入腹,先按顺序探查肠管,找到位于肠管表面血管瘤并距瘤体1~2cm用丝线作荷包缝合作标记(暂不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