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量超声在评价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骨量变化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定量超声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骨量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跟骨超声仪测量早期RA病人30例及与其相匹配的健康人30例的双足跟骨,主要诊断参数包括宽带超声振幅衰减(BUA)、超声传导速度(SOS)和超声硬度指数(STI),对两组的测量参数进行比较,并同时分析RA者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RA组BUA和STI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而SOS和OP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左右跟骨的BUA、SOS及ST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病人中活动组BUA及STI值显著低于非活动组(均P(0.01),SO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跟骨定量超声BUA测值减低可反映早期RA骨量丢失的程度及评价疾病的活动性。STI作为骨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对早期RA病人的骨量丢失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18-21
目的探讨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实施托珠单抗治疗对其骨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集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47例的临床资料。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分别检测患者的骨代谢、骨形成、骨吸收情况,并进行腰、股BMD测量。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经骨代谢指标检测与比较,可得患者的铁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但血磷、血钙、PTH、维生素D水平无明显变化(P均0.05);经骨吸收与骨形成标检测与比较,可得患者的各项指标均出现明显变化,各项指标检测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5);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腰、股BMD进行检测,可得与治疗前比较密度均显著增加(P均0.05)。治疗后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均出现明显的下降(P均0.05)。4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整个疗程的治疗,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实施托珠单抗治疗效果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的骨代谢和骨形成、骨吸收情况,减轻骨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在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疗效,及其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RA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强的松、甲氨喋呤及羟基氯喹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仑膦酸钠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及骨密度。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髋部及腰椎骨密度较治疗前、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改善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24周后ACR20、ACR50、ACR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能有效提高活动性RA患者骨密度水平,但未发现有增强临床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早期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胫骨骨密度的变化,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早期能否发生骨质疏松及局部炎症对骨质丢失的影响。方法:90只3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M2组代表免疫后2周,M4组代表免疫后4周,M6组代表免疫后6周)和对照组(N2组,N4组,N6组)。造模2、4、6周后分批断颈处死,取右侧胫骨近端及造模4周后左侧踝关节无明显肿胀的大鼠左侧胫骨近端(M4L),制备不脱钙的5μm骨切片后,用网格行形态计量学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组的骨小梁体积(BV/TV%)在造模2周后减少44.89%,4周后减少81.46%,6周后减少81.88%;M4L组的OV/TV明显高于M4组(P<0.05);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变薄(P<0.01)。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早期就可引起骨质疏松,并且逐渐加重,关节附近的局部炎症有协同加重骨质丢失作用。 相似文献
5.
Bone destru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is a pathological state that always accompanies the development of RA patients, which will cause severe deformation of their joints and decline in quality of life. Circular RNAs (circRNAs) are a class of RNA molecules with circular structure, which are widely existed in a variety of organisms and play special biological functions in a variety of diseases. There has been evidence that circRNAs can act as miRNA spong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bone destruction in RA.In this paper,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RNAs and bone destruction in RA was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regulation of cell apoptosis, osteoblast and 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immune inflamm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new approach for studying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bone destruction in RA and possible therapeutic methods.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19-2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体内骨代谢和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分为合并骨质疏松组(58例)和非合并骨质疏松组(42例),并选取来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以及合并骨质疏松组和非合并骨质疏松组之间骨密度、骨钙素(BGP)和骨保护素(OPG)等骨代谢指标以及C反应蛋白(CRP)、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骨密度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血清骨钙素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骨保护素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和炎症因子白介素-1β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合并骨质疏松组相比,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骨保护素、C反应蛋白以及炎症因子白介素-1β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钙素、骨密度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率的发生率较高,检测患者体内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C反应蛋白(CRP)、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等骨代谢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120-122+126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痛风性关节炎骨质侵蚀的临床鉴别价值。方法选取并收集3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A组)和35例痛风性跖趾关节炎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关节的骨质侵蚀声像图特征,包括直接征象(骨侵蚀的边界、外形及血流信号)及间接征象(滑膜增生、痛风石、双轨征及点状高回声)。结果 A组患者边界清晰率低于B组(χ~2=36.7956,P0.05),外形中的圆形率高于B组(χ~2=19.8252,P0.05),两组患者血流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86,P0.05);A组滑膜增生发生率高于B组(χ~2=31.2306,P0.05),痛风石、双轨征及点状高回声发生率均低于B组(χ~2=32.0833,17.5000,19.0909,P均0.05)。结论根据骨侵蚀的声像图特征,肌骨超声能够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痛风性跖趾关节炎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及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我院体检的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骨质疏松发生率和骨密度;治疗3个月后,比较骨量正常组...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3和类风湿因子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IL)-23和类风湿因子(RF)的表达,探讨IL-23在RA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RF的关系,为RA的早期诊断和进一步阐明RA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6例RA患者和4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23p19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23浓度,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RF的浓度。结果:RT-PCR显示RA患者PBMC中IL-23p19 mRNA的表达[(45.2±11.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3.8±9.5)%],ELISA检测结果显示RA患者血清IL-23水平[(114.47±42.70)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0.81±28.8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患者血清IL-23水平与RF含量无明显相关性(r=0.389,P〉0.05)。结论:RA患者体内IL-23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过表达,提示IL-23可能参与了RA的免疫病理过程,在RA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将骨代谢指标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Ⅰ)、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与传统使用的经典检测方法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分析对不同病期的RA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RA早期诊断、确诊、判断发展及疗效评定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健康对照组50例,RA缓解组50例,RA活动组50例.均分离血清,测定血中CCP、RF、CRP、ESR、NTX-Ⅰ、BAP.结果 RA活动组与对照组、缓解组比较,CCP、RF、ESR、CRP、NIX-Ⅰ、B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缓解组与RA对照组比较,CCP、RF、NIX-Ⅰ水平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SR、CRP、BAP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X-Ⅰ在RA患者的诊断以及预测病情进展、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与CCP/RF联合运用于RA的诊断中,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甲氨蝶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9月-2013年8月治疗的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25例(甲氨蝶呤联合阿达木单抗)和对照组15例(单用甲氨蝶呤)。观测治疗前及治疗12、24周各项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24周后,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0%vs.33.3%,P<0.05),除关节晨僵时间缩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治疗组压痛减轻率、肿胀减轻率、VAS评分减少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及VAS评分在第12、24周均改善(P<0.05),除晨僵时间治疗24周时2组效果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他指标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ESR、CRP、RF在第12、24周均有改善(P<0.05),且第24周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2、24周后,2组DAS 28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2组治疗后12、24周Sharp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在24周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4.0%vs.20.0%,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能很快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风湿免疫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16例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艾拉莫德治疗,持续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M-CSF、IL-6和IL-8水平变化和骨代谢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环氧合酶(COX-2)、肿瘤坏死因子(TNF-α)、M-CSF、IL-6和IL-8各指标水平[(12.61±2.49) pg/mL、(5.48±1.36) pg/mL、(894±156) pg/mL、(2.49±0.46) pg/mL、(82.47±16.26)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16.88±3.94) pg/mL、(7.46±1.46) pg/mL、(1249±246) pg/mL、(4.76±1.21) pg/mL、(112.36±24.67) 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端骨钙素(N-MID)、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和25羟维生素D[25(OH)D]各指标含量[(19.34±3.98) ng/mL、(44.25±8.54) ng/mL、(18.72±3.86)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4.16±3.04) ng/mL、(32.47±7.42) ng/mL、(15.01±2.19) 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血沉、C-反应蛋白、触痛关节数及肿胀关节数和ADS28评分等指标[(0.47±0.11) pg/mL、(21.45±6.14) mm/h、(12.69±4.18) mg/L、(2.48±0.36)个、(1.24±0.26)个、(3.45±0.86)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76±0.18) pg/mL、(36.42±9.17) mm/h、(19.38±5.12) mg/L、(3.89±0.76)个、(2.06±0.66)个、(5.85±1.6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疗效显著,其能缓解关节疼痛及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骨代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治疗药物不同将60例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组30例,给予艾拉莫德口服,两组患者观察治疗12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别评定关节疼痛指数、肿胀指数、晨僵及血沉、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及血液学检查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及血液学检查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肾脏活检组织病理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肾脏病理学(包括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资料分析,全部病例光镜检查均显示病理改变。轻度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6例,IgA肾病3例,膜性肾小球肾炎1例,血管性疾患所致肾小球病变1例(肾血管炎)微小病变1例,11例做了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9例在肾小球系膜区内肾小球基底膜见到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结合临床,RA固有肾脏损伤确实存在,尽管临床表现相对轻微,但是RA的肾脏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疾病活动时血液学改变及反应疾病活动的炎性指标的变化,并探讨这些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住院治疗的120例RA疾病活动期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血液学改变情况。结果:贫血发病率较高,为69.2%,主要为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增高也较明显,中性粒细胞减少少见,淋巴细胞稍有减少,血小板增多多见。血小板与临床常用的几种炎症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疾病活动期的RA患者血液学改变中贫血常见,主要为ACD,与代表铁储备的血清铁蛋白成负相关关系;血小板增多可以作为反应炎性反应活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RA活动度、病程以及生物制剂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月135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并随访1年。根据是否使用双膦酸盐分为两组。检测患者血清:BGP、β-CTX。计算RA患者疾病活动指数(DAS28评分,CDAI、SDAI)和HAQ评分;用DEXA检测各组受试者腰椎及股骨颈及全髋骨密度(BMD);记录患者是否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用单因素回归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各变量和骨密度的关系。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病程和股骨颈及全髋的骨密度存在显著关系。生物制剂的使用和骨密度无显著性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RA患者的髋部骨密度取决于病程,无论是否使用双膦酸盐。生物制剂使用和骨丢失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心脑血管病(CCVD)发病率和发病情况;探讨RA患者合并CCV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68例RA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反应(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反应标准),以及CCVD患病情况和传统危险因素;分析了RA合并CCVD的危险因素。结果(1)RA合并CCVD共92例(16.20%)。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9例,占53.26%;脑血管疾病21例。占22.83%;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12例。占13.04%,其中2例合并心力衰竭;彩色多普勒提示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例。占6.52%;肢端坏疽4例(4.34%)。(2)RA是否合并CCVD与DAS28病情活动性评分、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关节外脏器受累数有关(分别P〈0.001。OR=9.67;P〈0.015,OR=6.91;P〈0.003,OR=1.35;P〈0.015,OR=2.14)。与传统CCVD危险因素及其数目无关。(3)CCVD发生与治疗反应、是否进行有效的危险因素干预、长期应用Cox-2选择性的非甾体类抗风湿药和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相关(分别P=0.006,RR=2.31;P〈0.001.RR=5.90;P〈0.001,RR=2.63;P=0.013,RR=1.34)。结论RA患者CCVD发生率高,RA病情活动、高炎性反应状态、关节外脏器受累、治疗反应差、长期使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和没有有效的传统危险因素干预是RA合并CCV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爱若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51例采用爱若华治疗,对照组53例采用西乐葆治疗,对两组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68.62%,总有效率为90.20%;对照组显效率为35.85%,总有效率为69.8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爱若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佳,且副作用较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