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髋骶部骨折、脱位,特别是髋臼骨折与坐骨神经损伤的关系、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7例髋、骶部骨折、脱位伴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12例一期行坐骨神经探查、松解术,5例二期手术。结果随访10个月~5年,骨折脱位复位满意率94.1%;坐骨神经损伤多在伤后3~6个月开始恢复,优良率88.0%,其中8例在行神经松解术前均需使用强力止痛剂,有3例曾采用硬膜外置管、镇痛泵治疗;残留坐骨神经痛4例,腓总神经损伤未恢复需做肌转位治疗者2例。结论髋骶骨折、脱位可造成坐骨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的表现往往更重,且预后不佳;在剥离及牵拉坐骨切迹时,应防止损伤坐骨神经;对伤后坐骨神经痛明显者,宜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并行神经探查松解术。  相似文献   

2.
徐冬 《大家健康》2016,(6):94-95
目的:对髋臼骨折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脱臼骨折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治疗的196例患者,其中胫神经损伤的患者为59例,腓总神经损伤119例,联合损伤18例,对患者均采用脱位复位、坐骨神经痛及骨折探查。结果: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提升,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 <0.05);在手术后3个月其神经功能优良率提升明显,优良率为93.6%,神经损伤优良率与联合损伤相比明显高于后者(P <0.05)。结论:在髋臼骨折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治疗中采用手术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髋臼骨折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脱臼骨折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治疗的196例患者,其中胫神经损伤的患者为59例,腓总神经损伤119例,联合损伤18例,对患者均采用脱位复位、坐骨神经痛及骨折探查。结果: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提升,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手术后3个月其神经功能优良率提升明显,优良率为93.6%,神经损伤优良率与联合损伤相比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在髋臼骨折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治疗中采用手术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髋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30例髋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均接受坐骨神经探查术,选Kocher-Langenbeck(KL)切口,其中5例加用髂腹股沟入路,髋臼骨折应用髋臼钢板及松质骨螺钉固定治疗。手术方法包括:神经松解术与神经吻合术。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按Sunderland标准,术后的坐骨神经功能恢复(优7例,良8例,可8例,差7例)较术前(优0例,良4例,可12例,差14例)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胫神经损伤与腓总神经损伤术后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1.26±2.49)mm/s与(36.78±2.68)mm/s,较术前的(35.06±2.08)mm/s、(30.32±2.30)mm/s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术治疗是髋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手术入路首选KL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侧侧吻合方法在治疗高位周围神经损伤中的意义。方法 臂丛神经损伤者在上臂中上段行尺神经、正中神经相邻面侧方切开外膜、束膜后相对缝合。上臂神经损伤者在损伤部位以远处行受损神经与相邻正常神经的侧侧吻合。坐骨神经出口处腓总神经损伤者在大腿下段坐骨神经的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分出处以上2~5cm,于坐骨神经内将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侧侧缝合。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均得到术后1.5~4年(平均2.5年)的随访,受损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在臂丛神经损伤者为M2-3,S3,在上臂神经损伤者为M3S3,在腓总神经损伤者为M3-4S4,而供体神经支配区功能未受影响,所有病例对功能恢复效果均满意。结论 神经侧侧吻合方法是有效的治疗高位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腓总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功能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损伤后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腓总神经损伤的患者的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刀伤8例,玻璃割伤4例,车祸及砸伤5例,医源性损伤1例。均于伤后半小时-六个月内做神经探查并行相关治疗。结果:18例均获得6月-8年随访,术后效果评定按运动分级法评定:优:M4以上;良:M3;可:M2;差:M1或M0;18例中优良占16例,占89%;可:2例。结论:对腓总神经损伤者,确诊后应尽快手术探查,行神经吻合、松解等,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不可逆损伤在半年以上者,应行肌腱移位重建以恢复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闭合性坐骨神经损伤的肌电图-神经电图的定位诊断作用。方法:对52例闭合性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肌电-神经电图检测。结果:梨状肌综合征9例,胫神经损伤4例,腓总神经腓骨小头部卡压37例,腓深神经卡压1例,腓浅神经卡压1例。经手术治疗33例,术中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结论:肌电图-神经电图为闭合性坐骨神经损伤提供一种明确的定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5例不同类型髋臼骨折,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本组25例均获随访,时间:3~2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3例坐骨神经损伤,2例于术后6~8个月恢复;1例腓总神经恢复欠佳,足下垂,后期行踝关节融合术。按髋臼骨折切开复位标准,达到解剖复位14例,满意8例,不满意3例;按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标准:优16例,良4例,可5例,优良率80%。结论:髋臼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潘拓  张承启 《吉林医学》2008,29(1):36-37
目的:总结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38例,其中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3例;双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6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9例。结果:术后随访6—26个月,优良率为97%。结论:内外后踝与下胫腓联合损伤,因踝关节解剖及生理的特殊性,应早期手术复位内固定,恢复踝穴的稳定,避免后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术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方式,观察组进行骨折复位固定,坐骨神经探查并进行松懈减压或者束膜吻合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对按两组患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以及长达12个月的随访之后,采取手术治疗的观察组髋臼骨折复位率为98.15%,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率为83.33%;采取保守治疗的对照组髋臼骨折复位率为74.07%,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率为59.26%,两组的髋臼骨折复位率以及坐骨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髋臼骨折的手术疗效 ,预防并治愈并发症。方法 :随访 5 6例手术病人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结果 :本组并发症主要是坐骨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异位钙化、创伤性关节炎和下肢深静脉栓塞。结论 :髋臼骨折切开复位有利于减少并发症 ,正确的手术入路 ,良好的复位技术和坚强的内固定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对症治疗一般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马华  孟琳  赵奎  王华  周嘉庆  魏春 《医学综述》2013,(2):349-350
目的探讨髋臼横行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的17例髋臼横行骨折患者,均先行前路手术复位固定,术中C臂机透视,了解复位情况。复位好则结束手术,复位不满意则进行后路复位固定。结果该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个月至4.5年,平均21个月。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8.2%,按美国矫形外科学会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良率为76.5%,早期出现坐骨神经损伤1例,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异位骨化,出现骨性关节炎3例。结论选择其手术入路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决定手术入路的关键因素是骨折类型及其移位方向,决定功能恢复的是解剖复位的程度及手术的时间、合并伤及术后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侃  齐新文  周伟民  陈军平 《西部医学》2009,21(8):1279-1281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住合并股骨头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6例髋关节后脱住合并股骨头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按照Pipkin分型:I型4例,Ⅱ型1例,Ⅳ型1例;髋关节脱住全部急诊6小时内闭合复位,股骨头骨折后侧入路可吸收螺钉固定,对于损伤的坐骨神经行神经探查修复术,l例Ⅳ型髋臼后壁骨折的应用重建钢板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32个月(平均2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2~21周,平均16周;随访期内未见股骨头坏死出现,髋关节评分按照Epstein标准:优5例,良1例。神经恢复按照MCRR标准:优4例,良1例,一般1例。结论髋关节后脱住并股骨头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应急诊超早期行髋关节复位,早期明确诊断及选择合适入路内固定,早期探查松解坐骨神经对其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信昌 《安徽医学》2012,33(5):532-534
目的探讨前后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性髋臼双柱骨折的手术技巧以及临床效果。方法所有患者术中采用健侧可前后翻转的"漂浮"健侧卧位,对于不规则骨折,做前后路2个切口,由髂嵴开始,初步复位移位较多的大骨块,经髂腹股沟入路显露、复位和固定前柱和前壁骨折,对于高位骨折使用2块短钢板固定髂嵴内侧缘,根据髂耻嵴形状,使用1块钢板预弯固定,低位骨折沿髂耻嵴使用1块钢板固定,K-L入路显露、复位和固定后柱以及后壁骨折。结果本组手术平均时间(3.5±0.5)h,术中平均失血(1 135±230)ml,解剖复位达到67.9%,患者对治疗的总满意度为96.4%,治疗后总优良率为89.3%,总共发生坐骨神经牵拉伤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4例,髂腹股沟神经损伤1例,未出现腹股沟斜疝以及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结论前后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髋臼双柱骨折术中显露充分,其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术后内固定稳固,并发症影响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髓内钉固定、内侧MIPPO技术钢板固定和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8例因胫骨中下段骨折接受内固定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 髓内钉固定42例、内侧MIPPO技术钢板固定31例和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固定35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42例,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实验组采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内固定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并以MAZUR标准评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评分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具有创伤小、愈合时间短以及恢复情况好的特点,明显优于传统内固定,建议大范围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郑建平  肖青峰  廉凯 《医学综述》2012,18(3):480-481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对治疗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手术成功要素。方法对12例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行全髋置换。4例骨不连患者取出原有内固定,5例节段性缺损者进行结构性植骨,3例髋臼存在巨大的结构性骨缺损,同侧髂骨植骨。均用生物型固定臼杯,股骨侧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结果随访13~48个月,患者无切口感染、假体松动、脱位及坐骨神经损伤及骨溶解征象。骨不连和骨缺损植骨患者均完全愈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全髋置换用于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上胸椎骨折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上胸椎骨折方法。方法对本组22例,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19—55年,平均36.5岁;其中压缩骨折6例,骨折脱位9例,爆裂骨折4例,爆裂骨折伴脱位3例;单节段损伤11例,多节段损伤11例;神经损伤程度:A级10例,B级4例,C级3例,D级4例,E级1例。对单节段压缩骨折采用短节段固定;骨折伴脱位或多节段骨折则采用长节段固定。结果全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44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胸椎X线摄片显示:脊柱序列恢复良好9例,恢复欠佳3例;除2例短节固定有松动外,其他病例均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后外侧植骨愈合。A级神经损伤程度患者中有1例神经功能改善Ⅰ级,其他神经损伤程度患者均有Ⅰ-Ⅱ级的恢复。结论该方法能够解除脊髓压迫,恢复上胸椎序列,维持脊柱的稳定,是治疗上胸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四肢骨折合并多发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四肢骨折合并多发损伤的治疗及疗效。方法 :自 1997~ 2 0 0 1年共收治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四肢骨折 118例 ,骨折早期 (2 4h内 )内固定 6 0例 ,延迟 (2 4h后 )内固定或非手术治疗 5 8例。结果 :前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者 ,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 ,骨折畸形愈合率显著降低 ,对 4 0例相同脏器损伤ISS评分接近的严重损伤患者 ,2 4h内行骨折内固定 15例 ,死亡 1例 (7% ) ,2 4h后行骨折内固定或非手术治疗 2 5例 ,死亡11例 (44 % ) ,P <0 .0 5。结论 :对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患者早期 (2 4h内 )骨折内固定可降低死亡率 ,减少严重并发症 ;促进肢体及脏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