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清学标志物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亚刚  高雪册 《河北医药》1998,20(3):159-161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基于WH0的标准,包括下列三项中的二项——临床症状、心电图异常和血清中总CK、LDH以及同工酶含量异常。但由于大约25%的AMI病人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0%病人心电图无典型的异常表现,若单单依靠心电图改变和临床症状,AMI诊断符合率仅为75%,所以血清学检查成为重要诊断指标,CK-MB成为诊断AMI的“金标准”。由于CK-MB并非心肌专一,在骨骼肌疾病等亦见增高,且诊断窗口期较短,给AMI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检测项目,特异性、灵敏度均明显增高,对CK-MB“金标准”提出了挑战,对AMI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判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起重要作用。本文就AMI检测的几种血清学标志物作一综述。 1 肌红蛋白(Mb)  相似文献   

2.
唐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6):1626-162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诊断ANI的条件有:临床症状、心电图异常和生化指标等。但大约1/3的AMI病人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约50%的病人心电图不能出现特征性ST段改变,此时生化指标的改变在AMI诊断中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已弄清了发生心肌梗死后患者血清中一些生化指标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下面就对AMI的几种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及溶栓再通效果判定是治疗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临床意义重大。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血清生化指标在此方面应用价值较高,现综述如下。1 应用于AMI的早期诊断 AMI的临床诊断依据病史、心电图及血清酶的变化。但对于疑诊AMI者,尤其心电图变化不典型的,早期诊断需依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对AMI患者及时治疗十分重要。1979年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临床胸痛症状、心电图(ECG)改变和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发现大约30%AMI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约25%AMI患者可无明显的ECG异常,因此心肌坏死标志物的测定在AMI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AMI的诊  相似文献   

5.
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易误诊、漏诊,国内报道不典型AMI占心梗的13.4%~23.2%,为吸取教训,现将我们遇到的21例不典型AMI的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AMI病人的诊断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①主诉无胸痛但以其他不适症状就诊;②具有演进性心电图改变(即EKG有病理性Q波和ST-T进行性变化或无Q波而有典型两个相邻导联ST-T动态演变;③血清酶学增高及峰值变化。  相似文献   

6.
谭晓  龙明智 《江苏医药》1998,24(10):747-747
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碎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这又常常源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晚近的研究表明,体表心电图QTC离散度(QTCd)增加,对AMI后室速、室额的发牛有很高的预测价值。本文拟从AMI时溶栓前后QTCd的变化及非溶栓组QTCd的变化出发,探讨AMI时溶栓治疗对致死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价值。资料与方法取急诊住院的AMI病人15例,诊断标准根据心电图、心肌酶谱、临床症状及体征、ECT等。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68.6士11.7岁。入院后检查除外电解质紊乱、房颤、束支阻滞等,检查前所有患者均未…  相似文献   

7.
非典型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诊断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西江  张电学  张继胤 《河北医药》2009,31(14):1804-180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根据AMI介入和溶栓等治疗的研究进展现状,我们急诊医生应在接诊后30min内、发病后6h内做出正确诊断,为介入、溶栓等治疗提供有利时机。典型症状的AMI诊断不难,但部分AMI患者的症状不典型,以呼吸、消化、神经、运动系统的某些症状为主诉或首发症状而来诊,此类非典型症状的AMI患者给医生的诊断带来困难,本文就该问题进行临床研究,并结合此类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非典型症状AMI的急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马兰芬  陈红 《天津医药》1998,26(8):499-500
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AMI)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有关,若早期使其再通恢复对缺血心肌的血供,可限制梗死范围,从而降低AMI的病死率。由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重、并发症多、症状不典型,以及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高,影响了AMI溶栓治疗的普遍开展。本文报道119例老年AMI溶栓治疗的结果。 对象与方法 1.病例选择标准 (1)持续胸痛超过30分,含硝酸甘油不缓解。(2)心电图相邻两个或以上导联ST段抬高大于0.2mV。(3)开始治疗在发病6小时以内。(4)无溶栓药物禁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幅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比较60例ST抬高型AMI早期患者溶栓治疗后2h内ST段抬高总和(∑STE)的下降幅度。结果∑STE回降≥50%的患者较∑STE回降〈50%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高,CK峰值低,左心功能及预后好。结论AMI早期溶栓后心电图ST段变化可较准确地反映心,再灌注情况及预测心功能状态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心电图是诊断AMI最便捷、无创且最有效的手段,AMI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在临床已被认识,但另有40%心电图变化不典型或阴性[1],易被误诊或漏诊,如果能正确认识AMI不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尤其是早期的心电图改变有利于提高AMI的诊断率,从而选择及时有效地治疗手段,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病死率高,尤其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AMI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而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ECG)改变者仅占AMI的70%-80%,一部分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征,特别是老年人常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不典型AMI更为常见,易误诊和漏诊,本文对本院近几年来收治的首发症状不典型AMI 53例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不典型AMI的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诊中常见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此病逐渐增多,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关系到抢救成功的关键。1 早期诊断AMI病人的心电图诊断可靠性仅为60%左右,目前即使包括血清酶学检测,也还有部分病人未能及早诊断,特别是右心梗死的滑诊。因此,不少学者提出,根据病人发病前先兆及心电图的不典型表现,应提高警惕,重视下列情况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谢扬  饶邦复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2):1511-1512
急性心肌梗死 (AMI)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 ,但不典型的AMI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后者易于误诊或漏诊 ,以致不能获得及时溶栓再灌注治疗 ,将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心电图 (ECG)是诊断AMI最方便、最经济 ,也是比较准确的方法 (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2个导联出现ST段抬高诊断AMI准确性为82 %~100 % ) ,典型的ECG改变诊断一目了然。所谓典型AMI的ECG ,是缺血型改变 (T波倒置 )、损伤型改变 (ST段抬高 )和坏死型改变 (Q波或QS波 )三者综合演变的图形 ,形成坏死型Q波、ST段抬高呈单相曲线及T波倒置图形。但10 %~20 %的AMI患者 ,EC…  相似文献   

14.
静脉溶栓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能缩小梗死面积,挽救坏死心肌,而且明显改善预后。溶栓后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间接指标,一直以症状明显缓解,ST段在2 h内下降≥50%,心肌酶峰提前至14 h及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为标准,对T波的变化研究很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开始探索AMI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与冠状动脉再通关系。现将我院56例AMI患者溶栓后24h心电图T波的变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典型的发病症状和心电图改变者,及时诊断一般不难。但由于AMI的临床表现差异极大,而心电图检查在梗死的最初数小时可能正常或呈非诊断性表现。早期诊断主要靠临床判断,或动态ECG追踪,但易被临床医师所忽略,以致影响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方法 动态观察42例AMI患溶栓后24h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和临床症状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临床判断42例总再通率83.3%,溶栓过程中未见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rt—PA用于临床治疗AMI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漏诊分析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误诊、漏诊的原因,积累及时、准确诊断病症的诊治体会。方法对临床工作中收集的50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就诊过程进行追溯分析。结果50例不典型AMI患者,误诊15例,疑诊者16例;20例经常规静脉溶栓成功,5例静脉溶栓未成功,38例患者7~15d后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症状缓解;有5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分析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年龄因素、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非典型性及非典型心肌梗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做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8.
溶栓疗法是急性心肌梗塞 (AMI)治疗的主要措施 ,挽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危重病人的生命。目前对老年溶栓治疗的年龄有所放宽 ,我科近年对 80岁以上高龄 AMI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1 0例 ,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81~ 85岁 ,平均83岁 ,均为住院病人。其中前壁心梗 4例 ,广泛前壁心梗 1例 ,下壁心梗 3例 ,心内膜下心梗 2例 ,均符合 WHO关于 AMI诊断标准。 6h以内就诊 7例 ,6~ 1 2 h就诊 3例。2 方法病人入院后常规查全导联心电图 ,抽血查血常规、心肌酶谱、血糖、电解质、凝血…  相似文献   

19.
黄体钢 《天津医药》1998,26(3):185-188
心电图(ECG)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可分为两方面,一是作为病人入选的重要条件或标准,二是用来评估溶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早期诊断策略,旨在深化对不典型性川崎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对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对比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经本院诊治的典型性和不典型性5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早期诊断资料;其中典型组35例,不典型组21例;典型组依据川崎病诊断标准诊断,符合规定中的5项,不典型组患儿符合规定中的2~4项,做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和心脏彩超或超生心电图检查辅助诊断;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结果两组患儿均有持续高烧症状;与典型组比较,不典型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较少,一般不足4项诊断标准要求;不典型组内各个症状组比较,高热、红疹、唇裂杨梅舌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典型组患儿实验室检测值和心电或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结论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特征性临床表现较少,且多样不一,易与其他病症混淆或被忽视,造成误诊漏诊;对有持续发烧,川崎病典型性临床表现不显著的患儿,应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心脏彩超或超生心电图结果尽早确诊并行免疫球蛋白治疗,防止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及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