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苏如雄  林旭文  曾向宇 《中国药房》2008,19(10):784-785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PK—PD)模型是综合研究体内药动学过程与药效量化指标的动力学过程,是将2种不同形式过程复合为统一体,其本质是一种药量与效应之间的转换过程。由于探索药物使用后效应发挥的涨落转归是药动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故PK—PD模型的研究在为各类药物研发中阐明药物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氨氯地平属于第三代钙离子拮抗剂(CCB),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近期的研究发现,氨氯地平与多种药物存在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药动学和药效学两个方面。药动学相互作用主要与肝药酶CYP450以及转运体P-gP(P-糖蛋白)有关。氨氯地平是CYP450和P-gp的底物,影响肝药酶或P-gp活性的药物,如抗病毒药物利托那韦、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以及大环内酯内抗生素他克莫司等均可改变氨氯地平的药动学特征。药效学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办疗效的改变,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药物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与氨氯地平具有协同作用,而氯吡格雷等其他药物与氨氯地平合用时,氨氯地平的疗效降低甚至失效。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氨氯地平的相互作用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概述药动学/药效学相关参数与临床给药方案的关系。方法: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综合、分析和归纳。结果:抗菌药动学/药效学相关参数对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具有重要作用。结论:依据以药动学/药效学相关参数,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减轻患者的病痛缩短治疗时间和节约有限的医药资源有着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正确服药时间,指导患者在口服给药时更加合理,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方法:药物口服是最安全、方便的用药方法,根据《临床用药须知》、药物说明书以及《时辰药理学》,结合药物特点、药效学、药动学、生物药剂学等方面进行整理,把握正确的服药时间及间隔。  相似文献   

5.
人工神经网络在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睿  相秉仁 《药学进展》2000,24(2):97-100
介绍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预测,药物结构和药动学定量关系研究,群体药动学数据分析和药动学/药效学结合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根据三种估算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模型参数的方法编制了软件。参数法包括十个药动学模型和三种药效学模型,可以同时求算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非参数药效模型法不必预先假设药效学模型就可估算出反映药物效应的消除速率常数(K_(eo));非参数药效模型法中,药动学模型也用非参数方法描述,只要输入药动—药效数据就可求出K_(ro)。对6例吸入大麻的健康志愿者的药动—药效数据,用以上方法进行验算,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各有优点,应比较使用。  相似文献   

7.
药动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药动学模型研究从经典的房室模型,统计矩理论的应用,到复杂的群体药动学、生理药动学以及药动-药效学建模,都需要可靠的软件工具来完成复杂的数学计算过程。一些商业公司开发的药动学模型专业软件,已在药物研发和科学研究中广为应用;另一方面,开源工具正得到大力推广。本文总结目前用于药动学模型研究的主流软件工具,对其功能应用做简要介绍,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述近年来肾移植术后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临床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研究现状,为进一步优化其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泼尼松/泼尼松龙在肾移植术后药动学/药效学相关研究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结果:糖皮质激素已应用多年,但其临床给药方案通常凭医生经验制定,缺乏临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指导,因而在进行冲击治疗和长期给药时往往出现多种毒副作用。目前泼尼松/泼尼松龙肾移植术后的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局限:大部分药动学数据采用非房室分析方法以及两步统计法计算,大多数研究中测定血药浓度为总药物浓度而非实际起效的游离药物浓度,药效学研究多限于药物暴露与毒副作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论:泼尼松/泼尼松龙肾移植术后的临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具有一定基础但尚不全面,有待考察其系统的定量关系用于指导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参数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关系.方法 参阅相关文献,依据药效学和药动学理论,结合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抗茵药物的用药方案.结果 抗菌药物可分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结论 依据PK/PD综合参数对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靖  彭文兴 《中南药学》2007,5(6):535-539
药物相互作用一般分为药动学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相互作用2大类。药动学相互作用可发生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4个阶段,其中由细胞色素P450酶系介导的代谢性相互作用发生率最高。同细胞色素P450酶一样,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由于在其底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药动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可介导体内多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1]。随着对药物相互作用分子水平的认识和体外研究技术的进步,临床前的体外试验基本上可以预测药物在体内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大大减少上市后因严重相互作用而被淘汰的巨大风险,对未来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11.
史惠卿  何凤慈 《中国药房》2004,15(3):181-183
药效学和药动学共同构成了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药理学作为医学与药学、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学科,其研究目的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用药.但单纯的研究药效学和药动学是远不够的.因此,药动学 /药效学结合模型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PK/ PD)应运而生,并应用在药理学研究的多个领域中.本文拟就 PK/ PD结合模型的基本理论、应用及发展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手性药物的对映异构体在生物体中生理活性差异.方法:从药效学、药动学方面分别讨论对映异构体生理活性.结果:对映异构体在药效学、药动学方面均存在对映体选择性差异.结论:研究手性药物的对映体进入生物体内的手性环境,其药效学、药动学方面均存在对映体选择性作用,对临床合理使用手性药物和开发研制单一异构体的新药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在肾性高血压大鼠体内单剂量及多剂量用药时的药动学-药效学关系。方法:将SD大鼠制备成2肾1夹型肾性高血压模型,给大鼠单剂量或多剂量灌胃给药,分别于第1天和第8天连续的预定时间点测定血药浓度,同时测定动脉收缩压(SBP)和动脉舒张压(DBP)等药物效应,建立效应室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并计算相关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单用、联用及单剂量、多剂量的药动学-药效学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厄贝沙坦的药动学特征呈二室模型,氢氯噻嗪在非稳态和稳态条件下均未改变厄贝沙坦的药动学参数,而在稳态条件下,厄贝沙坦可增高氢氯噻嗪的血药浓度及曲线下面积。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联用降压效应优于单用的效应。药物效应和效应室浓度之间符合Sigmoid-Emax药效学模型。单剂量下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间存在滞后现象,多剂量下滞后现象消失。Emax、EC50、Keo等药效学参数在厄贝沙坦组和两药联用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了PK-PD定量数学模型研究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联用在大鼠体内单剂量和多剂量用药后药动学-药效学(暴露-反应)关系的规律,并提供了相关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析ACE抑制剂的主要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寻找选择用药的原则。药动学方面消除半衰期、消除途径的差异具有临床意义,并有助于药物的选择。ACE抑制剂药效学方面作用相似,研究结果的不同在于研究人群、血压测量时间、剂量等的差异。最低/最大效应比率可做为ACE抑制剂选择原则之一。该类药物有肾保护、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减轻左心室肥厚作用,对老年高血压病人疗效满意,少数研究表明其能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分析ACE抑制剂的主要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寻找选择用药的原则。药动学方面消除半衰期、消除途径的差异有临床意义,并有地药物的选择。ACE抑制剂药效学方面作用相似,研究结果的不同在于研究人群、血压测量时间、剂量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侯颖  ;宋洪涛 《中国药房》2009,(35):2782-2784
在临床,不同个体表现出对相同药物有很多不同反应,甚至具有同样病症、一般状况相同的不同患者常会对相同剂量的同一种治疗药物出现不同的药物反应。对此,应用传统药动学、药效学是无法解释的。随着认识的加深,人们发现药物的药效和毒性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大多源于基因差异。为了增加药物疗效,保证用药安全,研究药动学和药效学差异的基因特征,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个体对药物不同反应的药物基因组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应及时用于临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习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3种常用方法:药效学研究方法、药动学研究方法、药效学和药动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指出对药酶活性有影响的药物之间以及能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尚须深入研究。建议卫生领导部门应及时收集有关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分发给各级医院,使研究成果得以及时用于临床,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蝙蝠葛苏林碱和蝙蝠葛碱在犬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hi SJ  Chen H  Gu SF  Zeng FD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3,24(10):1011-1015,1062
目的:研究蝙蝠葛苏林碱和蝙蝠葛碱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并比较两种药物对其心电、血压和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方法: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药浓度,生理记录仪观察药理效应,并计算药动学和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参数.结果: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药效与效应室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sigmoid-Emax模型.主要药动学和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参数在两种药物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蝙蝠葛苏林碱和蝙蝠葛碱在beagle犬体内的处置规律和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基本-致。  相似文献   

19.
作为药动学扩展的创新课程,首次在药学本科学员中开展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实验.选用氟比洛芬作为模型药物,HPLC法测定口服给药后家兔的血药浓度.采用内毒素发热家兔模型,考察氟比洛芬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与传统药物动力学实验相比,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丁玉峰  查仲玲 《医药导报》2004,23(2):0095-0096
抗菌药物双向个体化是以感染患者个体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反应浓度(DRC)或最低抑菌浓度(MIC)作药效学基础,同时以患者个体体内药物浓度来推算药动学参数,实现抗菌药物和病原菌之间的体外药效学与抗菌药物和患者的体内药动学的结合,是抗菌药物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的理想方法之一。概述抗菌药物双向个体化的概念、特点及在老年严重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介绍用双向个体化法设计老龄感染患者用药方案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