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60例PICC留置导管的病人进行观察,并对24例PICC导管留置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4例PICC置管患者中,留置时间为3-90天,血栓形成8例,留置导管滑脱6例,导管不通4例,穿刺局部感染6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行为研究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上肢活动依从性的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上肢活动方案,提高PICC置管患者上肢活动依从性。 方法 在甲乳外科选取乳腺癌术后行PICC置管化疗患者共75例进行上肢活动指导,应用戴明环方式,以计划、实施、整改、评估4个步骤进行螺旋式循环,实践2周,共完成2轮循环,评价活动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采用询问法评估患者上肢活动的依从性。结果 经过实践细化护理程序,完善危险因素评估表,调整宣教时间等,使被干预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患者对上肢活动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得到了提高,活动的依从性良好。结论 制订的上肢活动方案经过行动研究实践的修改及完善,能够提高患者上肢活动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60例PICC置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进入自我管理教育组(n=32)与常规护理组(n=28),分别进行6个月的自我管理教育及常规的置管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体现自我管理能力的自我管理行为、健康状况、导管功能、卫生服务利用率方面及自我效能水平的差别.结果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较,自我管理教育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除与护士交流评分(P=0.618)、健康状况总分(P=0.083)及疼痛评分(P=0.069)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38),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P=0.012).结论 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导管有效利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SME)on 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and self-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PICC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ME group(n=32)and control group(n=28).Patients in the SME group took SM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both lasted six months.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including self-management action,health status,catheter function,utility of health service)and selfefficac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Results Except the scores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nurse (P=0.618),health status(P=0.083),and pain(P=0.069),the other indicators of self-management ability in the SME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all P<0.05).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P=0.038)and the self-effica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ME group(P=0.012).Conclusion SME can improve 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and self-efficacy and prevent the catheter-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ICC.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网络平台在置管患者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17 2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 227例,女10 027例,年龄12~85岁,中位年龄58岁;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20 38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 188例,女12 196例,年龄13~86岁,中位年龄59岁;患者置管后治疗间歇期均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比较两组观察数据的录入时间、数据的完整性、各种并发症描述准确性和用词规范性。结果 对照组17 25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46±6)s;观察组20 38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12±5)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660,P<0.05)。对照组数据完整例数11 732例,较完整3 623例,不完整1 899例;观察组数据完整19 568例,较完整725例,不完整91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312.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1 840例,不准确5 414例;观察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8 427例,不准确1 95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814.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5 280例,不规范1 974例;观察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9 659例,不规范7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600,P<0.05)。结论 简单、方便的数据总结有利于质量控制和质量分析,更好地保证置管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在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C与CVC的置管用时、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CVC组置管操作平均时间(28.67±5.13) min短于PICC组的(45.20±6.89) min (P=0.035);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14.85±10.29)d长于CVC组的(24.78±8.42)d(P=0.033);PICC组与CVC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优于CVC组的并发症有5项,而CVC组优于PICC组的并发症仅为静脉炎.结论 对于长期营养(>4周)的患者提倡使用PICC,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PICC技术的培训与发展;而CVC具有置管操作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于重症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60例PICC置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进入自我管理教育组(n=32)与常规护理组(n=28),分别进行6个月的自我管理教育及常规的置管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体现自我管理能力的自我管理行为、健康状况、导管功能、卫生服务利用率方面及自我效能水平的差别.结果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较,自我管理教育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除与护士交流评分(P=0.618)、健康状况总分(P=0.083)及疼痛评分(P=0.069)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38),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P=0.012).结论 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导管有效利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以保证药物准确输入很有必要。我科自2007年9月起,对需要行多周期化疗的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美国BD公司引入中国的静脉输液技术,被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方面。该技术是维持静脉通畅及预防静脉炎的有效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的患者。PICC具有中心静脉置管的各种优点,而且只需外周血管穿刺,便于护士操作,不受性别、年龄等限制,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以保证药物准确输入很有必要.我科自2007年9月起,对需要行多周期化疗的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37例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其中18例(48.6%)肘部没有可见或可触及的浅静脉,选择上臂深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7例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为100%。PICC管留置时间为(32.0±19.8)d,2例(5.8%)患者分别在置管后第21和39天因为静脉血栓形成而拔管,18例(48.6%)患者的PICC仍在使用。结论应用超声引导技术,使部分肘部无可见或可触及浅静脉的老年患者也能安全置入PIC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的情况。结果15例患者发生PICC导管异位,导管异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操作者早期技术欠熟练,与置管途径无相关性(P〉0.05)。结论导管异位与操作者的置管熟练程度相关,如送管速度过快、测量长度欠准确等;通过改变体位、调整长度等均能复位、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 PICC)在早产儿的应用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41例PICC早产儿的置管途径、置管成功率、置管长度、留管时间、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穿刺部位:肘正中静脉25例,贵要静脉11例,头臂静脉2例,颞浅静脉2例,髂外静脉1例;右侧置管35例,左侧置管6例;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41/41),置管长度7~12cm,留管时间3h~44d;29例正常拔管,2例导管异位,2例堵管拔管,3例外渗拔管,1例静脉炎,1例细菌培养阳性,2例葡聚糖升高拔管,1例有临床感染症状但细菌培养阴性。结论 PICC操作成功率高、安全、留置时间长,是早产儿较佳的静脉通道;肘正中静脉及贵要静脉是较佳的PICC静脉通路,头臂静脉、颞浅静脉及髂外静脉例数减少,但推测颞浅静脉不宜作为早产儿PICC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07至2009年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287例患者,将无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所使用药物与肝素无不相容性的患者128例列为研究组,其余159例列为对照组。研究组使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10U/ml)行冲管和正压封管;对照组仅用0.9%生理盐水冲管和正压封管,方法与研究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1个月内发生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明显静脉炎表现者38例,其中31例患者符合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研究组有明显静脉炎表现者21例,其中8例患者符合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两组患者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所使用药物与肝素无不相容性者使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冲管和封管,可有效预防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We describe a delayed case of Horner's syndrome after the use of a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line. Central vein thrombosis, a well-recognized complication of central venous access, led to temporary injury to the sympathetic tract in the neck. Presentation of Horner's syndrome with central venous access in place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to rule out central vein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成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管的发生状况,本文概述了堵管的发生状况,分析了堵管发生的原因:主要与静脉的选择、导管类型、导管尖端位置、置管人员等有关,在预防堵管方面主要是进行人员培训,处理主要采用尿激酶和肝素进行溶栓通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5年7月某院528例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其是否发生导管相关真菌感染分为血流感染组、穿刺部位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ICC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528例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真菌感染48例,发病率为9.09%,其中单纯导管相关真菌血流感染32例(66.67%),单纯穿刺部位感染6例(12.50%),导管相关真菌血流感染合并穿刺部位感染10例(20.83%);共分离真菌48株,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21株,43.7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中性粒细胞数≤0.5×109/L、住院时间10 d、使用抗菌药物、化学治疗次数3次为引起PICC真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化学治疗次数3次、导管维护周期延迟为PICC单纯穿刺点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ICC相关真菌感染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全面、动态评估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