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有独特的靶向抗肿瘤作用,在当前临床治疗中已发挥一定作用,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主要有抗信号转导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肿瘤耐药逆转剂及以细胞膜分化抗原为靶点的药物等。现就这些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目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有独特的靶向抗肿瘤作用,在当前临床治疗中已发挥一定作用,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主要有抗信号转导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肿瘤耐药逆转剂及以细胞膜分化抗原为靶点的药物等.现就这些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目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具有磁靶向性好、低毒、灵敏和粒子小等特点,可定量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结构与功能,并可选择性地定位于肿瘤新生血管,发挥抗肿瘤血管生成分子靶向治疗的作用,是医学分子影像学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选择性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在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目前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代表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作用靶点的贝伐单抗(bevacizumab)等药物,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另一类是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作用靶点的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及帕尼单抗(panitumumab)等药物,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特异性结合来竞争性阻断其与其他配体的结合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两类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各不相同,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疗效也不同,且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尚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抑制肿瘤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相关血管生成通路以及活化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作用等靶向抗肿瘤方法研究的不断进展,抗肿瘤抗体药物已经成为肿瘤领域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临床批准的靶向抗肿瘤抗体药物主要包括分子靶向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以及靶向免疫检验点药物.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越发火热,上述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抗体药物,或能增加肿瘤抗原性,或能促进肿瘤T细胞浸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临床收益;单抗药物的联用是未来的一大发展重点,无论是与肿瘤免疫疗法联用、与分子靶向抗体药物联用、与放化疗和小分子抑制剂药物甚至手术的联用,都将进一步提高抗体类药物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近年来关于胸苷磷酸化酶(T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方法:应用PubMed、Elsevier Sciencedirect、CNKI及万方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胸苷磷酸化酶和结直肠癌为关键词,检索2005-01-2011-06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TP在结直肠癌及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促血管新生、抗细胞凋亡等生物学作用.2)TP与5-氟尿嘧啶(5-FU)前体类药物靶向治疗的关系.根据纳入标准分析文献29篇.结果:TP对于结直肠癌的影响是双重性的,其在肿瘤血管新生、转移、复发以及抗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高表达TP的患者往往预后不良.另外,TP又在5-FU前体药物的化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增加TP的表达很可能可以增强5-FU前体药物的化疗效果.结论:T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对结直肠癌靶向治疗和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靶向超声微泡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实验研究表明,靶向超声微泡用于评价肿瘤血管新生和肿瘤血管内皮分子的变化,具有无创性的优势,并且能够大大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同时,靶向超声微泡作为一种新的基因或药物运载的有效工具,通过携带基因和药物对肿瘤组织实现靶向性释放,介导肿瘤细胞坏死、凋亡以及肿瘤微血管的栓塞和阻断,从而起到靶向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血管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靶向肿瘤血管的抑制在抗肿瘤治疗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并生产出大批抗血管制剂,有的已应用于临床治疗.这些新研发的抗血管制剂与传统的针对实体瘤的细胞毒性药物作用机理截然不同.根据作用机理及对血管抑制的阶段不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分为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抗血管新生制剂旨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新生过程,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则通过快速而有选择性地损坏或阻塞已构建完成的肿瘤血管,使肿瘤血供受阻引起肿瘤坏死.两者区别主要在作用靶点、肿瘤类型及治疗时机不同.本文对近年来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特别是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在进展期骨肿瘤及软组织肉瘤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国产的阿帕替尼、安罗替尼等也通过全国单中心或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证实有较好的疗效。但是,这类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是限制这类药物发挥作用的关键。2019年8月中国骨肿瘤研究协作组成员进行充分的讨论,达成本共识,主要针对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及处理,以期指导相关临床医生的用药管理,给更多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患者带来生存受益。  相似文献   

10.
肿瘤血管是实体瘤发生、发展的基础条件,故破坏肿瘤血管,能够高度选择性地杀灭恶性肿瘤细胞。使用诸如DMXAA、CA4DP、ZD6126低分子制剂能使血管破坏,血流减少,大范围缺氧,诱导肿瘤细胞坏死。低分子药物辅助以传统放疗和化疗,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现就选择性诱导肿瘤血管网快速破裂的血管靶向制剂(VTA),以及应用VTA的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骨肉瘤是常见且高度恶性的原发性骨肿瘤,其治疗面临复发和转移的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骨肉瘤靶向治疗药物。该文聚焦于靶向新生血管形成的治疗策略,特别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综述了不同骨肉瘤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骨肉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及潜在的副作用。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肿瘤增殖,但存在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问题。通过对现有药物的分析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并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细胞毒药物可以在较低剂量水平特异性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但需要持续给药以破坏肿瘤内新生的血管。这种将细胞毒性药物的作用靶点由肿瘤细胞转变为内皮细胞的化疗方法称为节律性化疗,也称持续低剂量化疗。该疗法具有毒性低、费用低、口服方便等优点,而且可以安全地与其它疗法结合达到协同抗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肿瘤生长和转移需要血管生成。纤溶酶原K5能够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此外,纤溶酶原K5分子量小。因此,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纤溶酶原K5,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显像和治疗特性,结合纤溶酶原K5的血管抑制作用以及靶向肿瘤新生血管的特点,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显像和治疗。可见,对纤溶酶原K5进行放射性标记研究很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其发病隐匿,进展迅速,5年生存率仅15%。为了改善肺癌的生存率,肺癌的治疗从单一学科转化为多学科治疗。近年来,肿瘤分子生物学不断融人临床,分子靶向药物联合基础化疗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广泛,在各种分子靶向药物中,较有治疗前途的是血管生成抑制剂类,包括贝伐单抗、血管内皮抑素等,它们主要靠抑制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来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最终抑制肿瘤生长。ECOG4599的研究使贝伐单抗成为美国肺癌一线推荐治疗药物,而血管内皮抑素在国内的临床研究结果也令人鼓舞,但是如何评价这些药物对血管抑制的疗效以及是否有更好的靶点来抑制肿瘤血管,作为和肿瘤血管新生有密切联系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内皮祖细胞)成为肺癌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特异性针对肿瘤发生、发展、浸润与转移等环节的一种新的药物治疗方法。结直肠癌患者中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药物的应用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现综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等分子靶向药物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特异性针对肿瘤发生、发展、浸润与转移等环节的一种新的药物治疗方法.结直肠癌患者中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药物的应用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现综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等分子靶向药物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及其受体与肿瘤的发生、新生血管的生成、控制肿瘤组织间隙压以及细胞调亡机制等密切相关,.新近研究发现,通过靶向抑制PDGF及其受体能够有效治疗胃癌,可用于抑制胃癌新血管生成、增强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疗效以及靶向干预治疗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现对PDGF在胃癌分子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抗新生血管治疗是实体肿瘤治疗中的有效策略,近年来抗VEGF—A和VEGF—R2受体治疗出现了耐药现象。Notch信号转导是一种细胞问信号通路,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在Notch通路中,Delta样配体4(Delta-likeligand4,DLL4)在影响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抑制新生血管分支形成,促进新生血管的成熟;阻断DLIA能增加无功能新生血管数量,加剧恶性肿瘤缺血缺氧,抑制肿瘤的生长。对DLIA蛋白的深入研究为肿瘤新生血管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新的靶标,DLIA有可能成为继VEGF后肿瘤血管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9.
抗新生血管治疗是实体肿瘤治疗中的有效策略,近年来抗VEGFA和VEGFR2受体治疗出现了耐药现象。Notch信号转导是一种细胞间信号通路,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在Notch通路中,Delta样配体4(Deltalike ligand 4,DLL4)在影响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抑制新生血管分支形成,促进新生血管的成熟;阻断DLL4能增加无功能新生血管数量,加剧恶性肿瘤缺血缺氧,抑制肿瘤的生长。对DLL4蛋白的深入研究为肿瘤新生血管分子靶向治疗 提供新的策略和新的靶标,DLL4有可能成为继VEGF后肿瘤血管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20.
靶向EGFR的抗体药物偶联物(EGFR-ADC)是由结合EGFR的单克隆抗体和细胞毒素偶联形成的兼具靶向性和高细胞毒性的新型肿瘤靶向药物。EGFR-ADC 能够靶向结合肿瘤细胞表面EGFR 受体,经细胞内化后依靠连接子裂解或抗体降解释放微管抑制剂、DNA 损伤剂等偶联的细胞毒素,从而发挥肿瘤杀伤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ADC 已进入临床试验,部分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并批准上市。但是ADC 药物潜在的耐药性、不良反应以及复杂的内吞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总体上依然面临不良反应和疗效不足的问题,因此围绕ADC药物三大组分抗体(靶向、内化)、有效载荷(毒性效应)、连接子(载荷释放)的研发相继开展,而如何通过综合的优化设计以实现ADC药物的准确递送、高效内化、有效杀伤是当前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立足EGFR-ADC 药物的研发现状,针对其关键组分的结构设计、应用特点、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分析,回顾总结代表性EGFR-ADC 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耐药性和不良反应挑战以及相应对策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EGFR-ADC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