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背景:对于脑卒中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较多,但对二者比率及其意义无深入研究。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动态变化。 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 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神经病学实验室。 对象:于1999—09/2001—12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患者中选出急性脑梗死216例,男133例,女83例。脑出血112例,男68例,女44例。健康对照组106人,其中男63人,女43人,选自健康查体人员。 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了32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病程1~3d,1,2,4,8,12周和健康对照组106人的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含量。 主要观察指标: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含量及一氧化氮与内皮素的比值。 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1~3d内)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下降并达最低值,以后逐渐上升,4周左右接近正常水平;内皮素则在急性期明显上升,2周时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恢复期仍维持在较高水平,4~8周时才接近正常水平。②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急性期一氧化氮/内皮素于病程1~3d时已有明显下降(P〈0.05),1周时下降至波谷(P〈0.001),2周时已回升至正常水平;脑出血组急性期一氧化氮/内皮素下降更为明显,1~3d即显著下降(P〈0.001),1周时降至波谷(P〈0.001),然后逐渐上升,病程中波动较大,8周时才上升至正常偏高水平;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间一氧化氮/内皮素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一氧化氮、内皮素这两种效应相反的血管作用物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含量改变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及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在脑梗塞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 3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 ET和 NO含量 ,并进行动态观察 ,并与 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塞急性期血浆 ET含量显著升高 ,NO含量显著降低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显著 (P<0 .0 1)。血浆 ET含量在发病 72 h最高 ,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 ,至恢复期降至正常 (P>0 .0 5 )。血浆 ET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NO含量在发病72 h最低 ,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 ,至恢复期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NO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脑梗塞时血浆 ET升高 ,NO下降 ,二者含量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ET和 NO在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Griess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6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23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22例健康非孕妇女血浆NO-2/NO-3和ET-1水平。结果表明:妊高征患者血浆NO-2/NO-3下降,ET-1上升。两者呈明显负相关。本文结果提示:一氧化氮与妊高征病情呈负相关;ET-1与妊高征病情呈正相关;NO和ET-1在妊高征中呈负相关。NO/ET-1比值越小,妊高征病情越重。  相似文献   

4.
王民登 《临床荟萃》2005,20(21):1216-1218
目的探讨壮、汉族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olysin, ET)和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 NO)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比色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了壮族甲亢患者66例、汉族甲亢患者52例的血浆ET、NO和甲状腺激素(TH),同时设立50例壮族健康对照组,将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壮、汉两民族甲亢患者血浆E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8.69±14.13) pmol/L和(41.06±13.29) pmol/L vs (18.56±6.71) pmol/L(P<0.01),并与TH含量呈正相关(均P<0.01),而血浆NO含量则低于正常对照组(63.52±10.16) μmol/L和(61.48±9.18) μmol/L vs (78.46±12.38) μmol/L(P<0.01),与TH呈负相关(均P<0.01).两组甲亢患者的ET与NO含量呈负相关(均P<0.01).但壮、汉族甲亢患者的血浆ET、NO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患者血浆ET和NO水平的变化不存在壮、汉族民族间的差异,血浆ET、NO的变化参与甲亢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内皮素、加压素等肽类物质致高血压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为了解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本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93例高血压患者和16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内皮素浓度.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皮索(ET)、一氧化氮(NO)与降钙素基因(CGRP)在高血压病不同级别心衰中的变化,研究它们与高血压病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90例高血压病心衰患者血浆ET与CGRP的浓度,用硝酸还原法测定其NO的浓度,与4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高血压病心衰患者中的ET均增高,而NO与CGRP均下降,ET与CGRP的比值及ET与NO的比值升高程度与心功能不全的程度有关,心衰愈严重,ET与CGRP的比值及ET与NO的比值愈高。结论:内皮素、一氧化氮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心衰关系密切,它们的水平可反应高血压病患者心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脑卒中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较多,但对二者比率及其意义无深入研究。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动态变化。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神经病学实验室。对象:于1999-09/2001-12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患者中选出急性脑梗死216例,男133例,女83例。脑出血112例,男68例,女44例。健康对照组106人,其中男63人,女43人,选自健康查体人员。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了32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病程1~3d,1,2,4,8,12周和健康对照组106人的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含量。主要观察指标: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含量及一氧化氮与内皮素的比值。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1~3d内)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下降并达最低值,以后逐渐上升,4周左右接近正常水平;内皮素则在急性期明显上升,2周时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恢复期仍维持在较高水平,4~8周时才接近正常水平。②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急性期一氧化氮/内皮素于病程1~3d时已有明显下降(P<0.05),1周时下降至波谷(P<0.001),2周时已回升至正常水平;脑出血组急性期一氧化氮/内皮素下降更为明显,1~3d即显著下降(P<0.001),1周时降至波谷(P<0.001),然后逐渐上升,病程中波动较大,8周时才上升至正常偏高水平;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间一氧化氮/内皮素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一氧化氮、内皮素这两种效应相反的血管作用物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含量改变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不同时期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动脉血气的变化,为临床观察病情、评估预后、探讨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慢支、肺气肿、肺心病患者均空腹抽静脉血检测血浆ET-1、NO;另抽取动脉血检测血气。三组间对比,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肺气肿、肺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增高,血气指标异常.且由慢支发展到肺气肿、肺心病时血浆内皮素逐渐增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渐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2)渐增高,NO逐渐降低。结论:慢支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时,血浆ET1、PaCO2逐渐增高;N0、pH、PaO2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贝尔面瘫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比色法测定21例贝尔面瘫患者治疗前、后及20例正常者的血浆ET及NO的含量。【结果】贝尔面瘫患者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浆中的N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ET异常增高和NO持续低水平状态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在贝尔面瘫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ET和NO水平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心脏X综合征患者运动时血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心脏X综合征患者运动前后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ET1/NO值变化在X综合征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心脏X综合征病人20例(A组),健康体检者15例(B组)作为观察对象。两组均在运动平板试验前静息时和运动高峰时抽取静脉血,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ET1、NO水平。【结果】A组运动高峰ET1、ET1/NO值较运动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和P<0.05);B组运动高峰ET1/NO值较运动前下降,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比较,运动高峰时A组ET1、ET1/NO值较B组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脏X综合征患者运动负荷时ET1、ET1/NO值异常升高,提示其为X综合征发病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障碍与动态血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 对 11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测 ,并采用微型智能量表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定认知功能。结果 在控制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的影响之后 ,除 2 4 h平均舒张压之外 ,其他动态血压指标均与认知功能 (以 MMSE得分的对数 Ig MMSE表示 )显著负相关 ,尤其 2 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收缩压血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血压负荷与认知功能呈更明显的负相关。以 Ig MMSE作为因变量 ,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仅日间平均收缩压和年龄被纳入回归方程。“杓型”高血压患者的 MMSE得分显著高于“非杓型”者。结论 收缩压尤其是日间平均收缩压升高和血压节律紊乱是影响老年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ET、NO和CGRP的影响。方法:将住院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联用组,治疗前后抽血检测NO、CGRP及ET,并与健康组比较。结果: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NO和CGRP显著低于健康人(P<0.01),ET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2组治疗前后NO、CGRP和ET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联用组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疗效可能为减少ET,升高NO和CGRP。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方法评价坎地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谷/峰比值及不良反应。方法45例研究对象经2周洗脱期,日服一次坎地沙坦8mg,共8周。于洗脱期末及治疗8周末各行一次ABPM。结果ABPM显示8周末24h、日间、夜间收缩压/舒张压(SBP/DBP)较洗脱期末分别下降18.8/12.1mmHg、21.2/15.6mmHg、13.7/9.1mmHg。收缩压、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72.6%和63.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坎地沙坦是一种疗效好并能平稳、持续、安全的降压药物,特别适合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美国Spacelabs90217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了90例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并与年龄、性别相配对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了脑卒中患者中35例脑出血患者和55例脑梗死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结果: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均值高于EH患者;24h血压曲线:波峰血压值相近,夜间波谷两值差别较大。两组昼夜节律有极显著差异(P〈0.01)。脑卒中组中脑出血组24h动态血压均值高于脑梗死组。结论:血压增高,昼夜节律消失有发生脑卒中可能,应加紧防治。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方法:对11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收缩压负荷、白天平均收缩压负荷、夜间平均收缩压负荷均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统计学差异;血压昼夜节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收缩压负荷偏高,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因此应积极控制收缩压、收缩压负荷,恢复正常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6.
有机磷中毒血浆内皮素水平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观测正常人和有机磷中毒患者(AOPP)血浆内皮索(ET)和全血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水平,探讨ET在AOPP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用Eliman法测定全血AChE活性。结果:ET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中度和重度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升高(P<0.05或P<0.01),AChE在轻、中、重度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中度组及重度组ET与AChE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1 7,P<0.05,r=-0.692,P<0.01)。结论;AOPP患者血浆ET含量的变化与中毒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预后和中毒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血压及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0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值的不同分为三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与血压的相关性,对各例患者分别检测血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甘油三脂(TG)和总胆固醇(TC),B超观察颈动脉变化,按B超结果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压、血尿酸水平。结果:三组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值分别为(318±35)、(366±37)、(426±52)μmol/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内膜正常组血尿酸值为(269±51)μmol/L,内膜异常组血尿酸值依次为(318±38)、(366±46)、(429±51)μmol/L,各组间比较血尿酸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提示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高血压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动态血压监测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将患者分成左室肥厚组38例和非左室肥厚组82例。结果左室肥厚组24h收缩压负荷(24h SBPL)、24h舒张压负荷(24h D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显著高于非左室肥厚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负荷异常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