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五味降压方药效评价及血中暴露成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五味降压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作用,并对五味降压方起效的血中暴露成分进行研究。 方法: 五味降压方2.6 g ·kg-1大鼠灌胃给药(相当于人临床日用量的12倍),每日1次,连续4周,每周测定大鼠血压1次;末次测定血压后,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五味降压方以及血中多成分指纹图谱,探明降压疗效反应呈现下的暴露成分。结果: 五味降压方从第2周起表现出明显的降血压作用(P<0.01);对血中多成分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发现五味降压方在降压疗效发生时,有紫外吸收成分进入血液。结论: 五味降压方药效反应明显,血中可见具有紫外吸收的暴露成分,其暴露成分的确切性质有待于通过化学研究工作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确定性筛选设计建立五味消毒饮多成分定量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确定性筛选设计,以流动相梯度条件、体积流量、柱温为影响因素,指标成分峰分离度、对称因子为评价指标,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的定量模型。结果 体积流量和柱温对指纹图谱的影响为极显著(P<0.01),优化后的空间范围为体积流量0.97~1.07 mL/min,柱温24.7~29℃。优化参数后的指纹图谱含共有峰42个,可用于测定紫草氰苷、新绿原酸、单咖啡酰酒石酸、绿原酸、隐绿原酸、秦皮乙素、咖啡酸、菊苣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蒙花苷的含量。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五味消毒饮的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该实验通过五味消毒饮水煎液的特征图谱结合其有效成分秦皮乙素、绿原酸的含量及出膏率考察其制备工艺。方法:遵循传统煎煮方法结合现代分析方法,以五味消毒饮水煎液的特征图谱、有效成分绿原酸、秦皮乙素含量及出膏率为指标对煎煮过程中参数进行考察,包括粉碎粒度、煎器、加热方式、滤材、不同浓缩温度、不同浓缩密度、干燥方式等,并确定最佳工艺。制备15批五味消毒饮物质基准,建立五味消毒饮物质基准的特征图谱,进行共有峰的归属、指认及相似度评价。结果:确定五味消毒饮物质基准的制备工艺:取处方量药材饮片,置1.8 L砂锅中,加水400 mL,用电陶炉作为热源,先武火加热至沸,后文火煎至160 mL,加入黄酒100 mL,再滚二三沸时(沸腾后离火,不沸后再加热,重复3次),以200目滤布滤过;药渣同法再煎煮1次。合并2次煎液,60~65℃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60℃),放冷,预冻至结冰,冷冻干燥,研细,混匀,即得。五味消毒饮物质基准供试品特征图谱中应有8个特征峰,并指认了其中7个峰。8个峰涵盖了五味消毒饮物质基准中的所有药味,较好表明了五味消毒饮物质基准的质量特性。结论:五味消毒饮物质基...  相似文献   

4.
研究五味清浊散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以及其生物碱类成分胡椒碱、胡椒新碱、荜茇宁和二氢荜茇宁的吸收特征。通过构建大鼠肠外翻模型,应用UPLC-Q-TOF-MS技术测定五味清浊散在不同肠段透过的化学成分,以及采用UPLC-Q-TRAP-MS技术测定肠吸收液中胡椒碱、胡椒新碱、荜茇宁和二氢荜茇宁的含量,计算其吸收参数,并分析其在大鼠不同肠段、不同时间的吸收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在建立的UPLC-Q-TOF-MS条件下,在空肠、回肠、十二指肠和结肠段的肠囊液中分别检测到27、27、8、6个吸收成分;且发现五味清浊散中胡椒碱、胡椒新碱、荜茇宁和二氢荜茇宁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均达到0.9以上,各肠段的吸收量胡椒碱>胡椒新碱>二氢荜茇宁>荜茇宁,但各成分在各个肠段的吸收速率及其机制不尽相同,提示在不同肠段五味清浊散提取液各成分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并不是简单的半透膜渗透过程。  相似文献   

5.
丹参注射液多成分定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婧  刘汉清  孙小芬 《中成药》2011,33(4):553-556
目的 建市同时测定丹参汴射液中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方法,并用此法研究其指纹特征.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丹参注射液中4种成分,色谱条件:以Hedera ODS-2(250 mm×4.6 mm,5μm)柱为分析柱;0.05%磷酸水-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6 nm;柱温30℃;体积流量为1.0 mL/min.结果 测定了丹参注射液中4种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分别在0.876~5.254 μg(r=1.000)、0.424~2.544 μg(r=1.000)、0.081~0.486μg(r=0.999 9)、0.084~0.506 μg(r=0.999 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09%、104.77%、98.55%、101.52%.并用此法建市了共有指纹图谱,包含20个共有峰,个峰分离度好,指认出5种特征水溶性有效成分.结论 本试验同时对丹参注射液的4种成分和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快速、简便、准确,可作为全面评价该制剂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山东道地药材丹参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并对其三种脂溶性成分同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Sciences-Inert Sustain C18色谱柱;乙腈-0.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温度30℃。结果:10批次丹参指纹图谱标定20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940;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在0.11~2.2、0.052~1.04和0.043~0.086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靠、结果稳定,为丹参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义芳  萧伟 《中草药》2013,44(12):1521-1528
针对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药动/药效(PK/PD)相关性研究进行研读与解析,通过示范性的研究方案,提出创新策略.中药PK/PD相关性研究要求在机体病理状态下,同一含药血清平行进行,内容主要包括多成分PK参数测定;血清/靶组织动态指纹图谱和多靶/生物标志物药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研究PK/PD结合模型,选择分析程序,表征有效成分群浓度-时间-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展指纹谱-PD相关性分析,从化学指纹和代谢指纹追踪药效变化规律;构建能表征保留时间和效应相关的特征效应峰指纹谱和能表征峰面积消长和效应相关的量效指纹谱;将成分群指纹-药效指纹(特征效应峰指纹谱和量效指纹谱)-药代指纹谱图中的多维特征信息整合;加工与编辑,构建有效成分群的“活性整合指纹图谱”的多维图像.基于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PK/PD相关性研究为中药PK/PD结合模型研究及阐明真正起作用的物质基础,弄清有效成分群的体内相互作用等开拓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不同等级川芎饮片进行研究,完善川芎饮片的质量评价方法,为传统川芎饮片分等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对川芎饮片一等和统货进行指纹图谱研究,以共有峰峰面积作为指标,进行相似度分析、多指标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确定了13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70;16批川芎饮片明显聚为2类;一等川芎饮片中3个指标成分峰面积总值明显大于统货饮片。结论传统川芎饮片分级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ESI-MS行为及其特征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凤梅  张玲  陈怀侠  陈勇 《中草药》2006,37(1):122-125
目的研究脂溶性丹参酮类成分的ES I-M S规律,建立丹参药材脂溶性丹参酮类成分提取物ES I-ITM S特征图谱。方法应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 I-ITM S)技术研究丹参酮类成分的ES I-M S规律;用95%乙醇超声提取丹参药材中丹参酮类物质,在正离子方式检测模式下,直接进样应用一级全扫描质谱建立其特征ES I-ITM S图谱。结果丹参酮类物质在ES I-M S一级正离子全扫描时,易捕获一个质子形成分子离子,且都易形成二聚体加合N a 离子峰;分子离子在二级质谱中易发生脱水、脱羰基和A环开环裂解。丹参药材中丹参酮类物质的ES I-ITM S图谱重现性与特征性较好,易于解析。结论丹参脂溶性成分ES I-ITM S图可用于丹参药材及复方丹参中丹参酮类成分的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10.
姚东  孟宪生  王帅  包永睿  潘英  韩凌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0):1513-1517
目的:采用全时段多波长融合指纹定量为主要技术手段,对气滞胃痛颗粒进行质量控制.方法: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0.02%甲酸溶液-乙腈,线性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器波长230,254,283 nm,使用Matlab软件编程,对dif格式数据进行全时段多波长融合.结果:白芍药苷在56.5~452 mg· L-1,芍药苷在107 ~856 mg·L-1,甘草苷在73.4 ~ 687 mg·L-1,柚皮苷在109 ~ 872 mg·L-1,新橙皮苷在48.0~384 mg·L-1,甘草酸盐在38.6 ~308 g· mL-1线性关系良好,r均为0.999 8.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以为气滞胃痛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本实验,观察治泻方对小鼠小肠运动功能及对兔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探讨治泻方的药效机理.方法 用治泻方药液灌喂小鼠,以蒸馏水灌喂作为对照,然后各组灌喂印度墨汁,处死小鼠后记录墨汁在小肠移动的长度;将治泻方药液与台式液混合,分别配制成浓度为5%泻台液、10%泻台液,并以台式液作为对照液,将这三组药液分别注入兔小肠,然后抽出各段肠液进行氯离子测定.结果 在体小肠运动实验中A、B、C三组小鼠墨汁移动的平均百分率分别为52.55% (SD=8.24)、54.35%(SD=12.53)、59.45% (SD=14.17),其中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肠吸收功能实验中5%、10%泻台液与台式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92、46.18,P<0.01),表明5%、10%泻台液均可促进小肠对氯离子的吸收,其中10%泻台液作用更佳.结论 治泻方不影响小鼠在体肠管的运动功能并能促进兔小肠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王珍 《中医临床研究》2014,(23):117-118
通过3个病例介绍清热解毒法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利胆方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常规保肝输液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利胆方,水煎服。对照组常规治疗同时加口服熊去氧胆酸片。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利胆方治疗阻塞性黄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观察资生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疗效及安全性。将147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联合组,各49例。分别给予资生汤加减,法莫替丁和资生汤加减联合法莫替丁治疗,疗程均为30 d。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胃黏膜病理积分和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AS-17)和内皮素-1(ET-1)的变化;比较有效率和安全性指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联合组和中药组中医症状积分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联合组胃黏膜病理积分,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和血清指标改善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不良反应和心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中药组(2例,4.8%)联合组(7例,15.2%)西药组(20例,41.3%)(P0.05)。血、尿常规异常发生率比较,中药组(7例,16.7%)联合组(14例,30.4%)西药组(24例,52.2%)(P0.05)。结果表明资生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总有效率与西药法莫替丁无明显差异,说明其具有有效性,且安全性评价优于法莫替丁;资生汤加减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胃黏膜的病理改变,疗效优于单用资生汤加减和法莫替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复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予清热解毒复方内服外用,对照组予酮洛芬外用,均治疗3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膝关节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且观察组近期及远期疗效及H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清热解毒复方能明显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用补肝方治疗乳腺癌合并药物性肝损害,其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痛风方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洛索洛芬钠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痛风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9.97%(P<0.05)有显著意义。缓解疼痛,血尿酸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痛风方对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1方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甲巯咪唑(赛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甲1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2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FT3、FT4、TSH)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1方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张红  王靖 《中医临床研究》2013,(22):25-25,27
目的:观察利咽解毒方治疗头颈部放疗所致急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给予患者利咽解毒方煎剂口服,同时配合该方的片剂含服至放疗结束后1周。结果:接受治疗的患者急性口腔黏膜炎的评定结果明显好于预期,患者口稍干,粘膜轻度充血,口腔轻度疼痛,可进干食。结论:利咽解毒方对于治疗头颈部放疗所致急性口腔黏膜炎有一定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祛风活血方(黄燕教授头痛经验方)防治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通过试验研究,探讨中药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口服祛风活血方(黄燕教授头痛经验方),1次/d;对照组发作期和和缓解期均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每晚睡前服。两组疗程均3个月。结果:两组病例的年龄、病程,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均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对比,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偏头痛症状均有改善,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发作频率、每次持续时间、头痛程度,治疗前后头痛强度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发作频率及头痛程度、治疗前后头痛强度差值改善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结论:祛风活血方(黄燕教授头痛经验方)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