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讨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2例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92例中,100%栓塞者81例,95%栓塞5例,90%栓塞3例;动脉瘤破裂死亡3例,术后脑梗塞5例,死亡2例。随访87例,复发1例。结论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治疗比较困难,通过血管内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通过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31例,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随访6个月分析术后动脉瘤复发情况。结果术中即刻栓塞结果Ⅰ级23例,Ⅱ级8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1例。术后血管痉挛9例,继发脑梗死3例,残疾2例,死亡2例。6个月术后随访24例,11例接受DSA造影无动脉瘤复发,1例动脉瘤复发破裂出血,再次介入手术治疗。结论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孙靖  史万超  苏治国  怀鹏  刘振林  林宏  秦立剑 《哈尔滨医药》2012,(5):337+341-337,341
目的 分析双容积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应用数字减影三维重建技术中双容积重建技术,评价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结果 16例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均应用双容积重建功能评价,9例依据重建结果调整介入栓塞治疗方案,其中5例重建后继续填充弹簧圈。3例撤出突入载瘤动脉内弹簧圈,1例辅助应用支架治疗。结论 双容积重建技术能够更加清晰反映出动脉瘤介入血管内治疗中动脉瘤栓塞效果,弹簧圈与动脉瘤及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的开展提供更直观、清晰的重建影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急性期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采用急性期介入栓塞治疗的3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中,26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29例,Ⅱ级6例,Ⅲ级3例,无手术例死亡病例.出院时mRS评分:0分2...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1例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7年后,于同侧后交通动脉新生1枚囊状动脉瘤的病例,探讨动脉瘤形成的原因。方法对1例较为特殊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7年前介入栓塞的动脉瘤没有复发,而是在同侧血管新生另1枚囊状动脉瘤并且破裂出血,给予患者再次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结论介入动脉瘤栓塞手术只是改变了动脉瘤本身局部的血流动力,并没有改变整体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特征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血管内栓塞法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120例,回顾分析其治疗方法、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后达致密栓塞83例(69.17%),大部分栓塞23例(19.17%),疏松栓塞14例(11.67%);术中出血6例,过度栓塞5例,局限性脑梗死4例,死亡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正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选择合适的介入方案,谨慎操作,以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行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的2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术后早期发生再出血的病例,并将其与同期治疗的术后未出血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所得数据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7例经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中共有5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破裂再出血,占2.11%;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2例,瘤位于前交通动脉的3例,其中3例经CT证实,1例经持续腰池引流证实,另1例临床表现支持再次出血。经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动脉瘤的破裂次数、术中造影有明显的血管痉挛、动脉瘤的真假性及其栓塞程度。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发生率低,但预后差,病死率高,术后早期复查、积极治疗有利于减少动脉瘤早期破裂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谢永胜  赵兵  江涛  沈杰  宗钢 《安徽医药》2015,36(6):680-682
目的 总结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9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依据Hunt-Hess分级, 其中Ⅱ级30例, Ⅲ级5例, Ⅳ级4例。39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 37例治愈, 术后随访均无复发或者再出血。术后3例患者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 经治疗后明显好转。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早期引流血性脑脊液、积极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寒治疗颅内动脉瘤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6例均成功介入栓塞。术后载瘤动脉均显影正常,无1例异位栓塞及并发症出现,无死亡。随访3~20个月,未出现蛛网膜下隙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病例。结论经血管内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创伤微小。随着介入材料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会更广泛,有望成为今后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大脑前动脉A1段微小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mm,且动脉瘤颈/瘤体宽径比≥3/4)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10例12个大脑前动脉A1段微小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影像、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10例病人均在成功植入Neuroform支架后行动脉瘤栓塞,其中致密栓塞7例,3例90%栓塞,所有患者均随访6~24月无再出血,4例术后3~6月行CTA复查,6例于术后6~12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再生长。结论大脑前动脉A1段宽颈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结构发育不良或因头外伤、动脉硬化等造成管壁老化损伤,使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形成囊状瘤体,动脉瘤体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42%[1],随着介入医学迅速发展及新型材料的不断问世,血管内栓塞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预后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2009—07-2010—12期间,我科共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43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对63例患者共66个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中出现5例并发症,其中2例动脉瘤破裂出血,继续栓塞;1例出现脑梗塞,给予扩张脑血管、活血化淤及对症治疗;1例弹簧圈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动脉瘤夹闭;1例弹簧圈脱出动脉瘤并将支架压塌,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将弹簧圈压回动脉瘤。结果4例恢复良好,1例永久性肢体偏瘫。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并发症与手术操作及患者血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例选择、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我院52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脑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22例,后交通动脉瘤30例,前交通的动脉瘤中栓塞成功18例,失败4例;后交通动脉瘤中栓塞成功27例,失败3例。结论介入拴塞治疗脑动脉瘤可起到闭塞动脉瘤腔,控制出血的目的,且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但对于手术时机动脉瘤本身及载瘤动脉的情况要严格掌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肢创伤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治疗。方法回顾15年来9例创伤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断治疗经过。结果9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3年,未再发生破裂出血,神经受压症状消失,无1例发生肢体坏死。结论创伤性动脉瘤不完全是搏动性肿块。辅助检查方法有超声多普勒、CT血管造影(CTA)、MR增强血管造影(CE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股动脉、肱动脉创伤性动脉瘤在瘤体切除后要修复血管,否则会引起肢体缺血甚至坏死;在前臂或小腿部位,其中一条动脉血管形成动脉瘤后,另一条动脉代偿性增粗,肢体血运不受影响,在此部位瘤体切除后,所涉及血管不必修复;臀下动脉、闭孔动脉发生的动脉瘤,该瘤体血管起源于盆腔内的髂内动脉,用DSA介入栓塞髂内动脉再切除瘤体,手术创伤小,安全系数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3年颅内破裂窄颈动脉瘤患者32例,全部行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32例患者全部成功栓塞,24例100%栓塞,4例95%栓塞,4例90%栓塞,术中无动脉瘤再出血。半年后常规复查DSA: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窄颈动脉瘤,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通过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观察术后即时栓塞效果,并随访1年,统计动脉瘤复发率。结果填塞完毕后造影,Ⅰ级栓塞26例,Ⅱ级栓塞8例,Ⅲ级栓塞3例,有效栓塞率91.9%。术中2例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患者术中载瘤动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8.1%。所有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无1例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动脉瘤复发4例,复发率10.8%。结论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能提高动脉瘤的即时栓塞率,降低术后复发率,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9个动脉瘤,3例为多发性动脉瘤,25例为破裂动脉瘤,颈内动脉系统23例共26个动脉瘤,椎-基底动脉3例。23例26个动脉瘤应用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例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治疗。结果栓塞治疗后22例患者24个动脉瘤90%~100%闭塞,4例动脉瘤80%~90%闭塞。22例痊愈出院。2例栓塞后出现脑血栓,对侧肢体瘫痪,其中1例出院时中度昏迷,6个月后随访仍意识不清,植物生存。1例GDC栓塞时动脉瘤破裂,死于颅内血肿。结论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对治疗破裂动脉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某些特殊部位、形态以及多发性动脉瘤,特别对于老年重症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有明显优越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脾动脉瘤病人11例的临床资料,通过股动脉穿刺经微导管将可控弹簧圈(Boston Scientifc interlock)单纯瘤体填塞6例,行瘤体、入瘤动脉及流出道填塞2例,行瘤体及流出道填塞3例。结果 术中出现脾动脉夹层1例,经脾动脉中段弹簧圈栓塞后夹层消失。其余10例经弹簧圈栓塞的脾动脉瘤病人术后影像学效果满意,术后出现右下肢腘静脉血栓1例,经给予抗凝治疗4 d后超声复查示腘静脉通畅。术中、术后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未出现手术穿刺区域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所有病例未见瘤体进一步增大或复发。结论 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是治疗脾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是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常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进步,血管内栓塞技术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并显现出许多的优点。但由于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各不相同,动脉瘤破裂后血管痉挛等因素,而使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围术期内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而1例患者在栓塞术后同时出现多种并发症的比较少见,现将该患者术后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