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张文远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4):F0003-F0003
早产儿贫血是影响早产儿成活及生存质量的常见问题之一,且易出现并发症.引起早产儿贫血的原因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低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1].本文中我们观察了加用EPO对防治早产儿贫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妇幼保健》2019,(14)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于早产儿贫血的治疗时机,及对胎龄不同早产儿贫血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0月于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出生后出现贫血的早产儿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治疗组42例,晚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早治疗组在新生儿出生2周后使用EPO进行治疗,使用1周后再给予口服铁剂至出生后5周,晚治疗组则新生儿出生3周后给予相同治疗法至出生后5周。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性的治疗,在出生后的第2周给予铁剂口服至出生后5周。观察并记录3组新生儿在治疗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Ret)水平变化情况,观察早治疗组与晚治疗组造血物质铁蛋白(SF)、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情况;观察早治疗组组内大胎龄患儿,与小胎龄患儿Hb、HCT、Ret、SF、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情况;并记录3组新生儿在治疗期间输血的例数。结果治疗过后,早治疗组Hb、HCT、Ret水平均要高于晚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早治疗组与晚治疗组SF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早治疗组组内大胎龄患儿与小胎龄患儿Hb、HCT、Ret、SF、叶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早治疗组患儿输血率与对照组患儿输血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贫血患儿在出生第2周使用EPO可改善患儿贫血状况,胎龄越大患儿治疗效果越显著,虽不能避免输血的情况,但可减少患儿输血次数,医护人员要根据家属意愿与患儿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早产儿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对早产儿纠正年龄1岁内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出生胎龄< 34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经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后于住院期间使用rhEPO治疗(生后7天开始,250 IU/kg,皮下注射,每周3次)的治愈出院早产儿101例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患儿家属不同意住院期间使用rhEPO治疗的治愈出院早产儿9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42天时的脑干诱发电位(BAEP)及纠正年龄3~6月龄、9~12月龄时的智能发育情况.结果 ①EPO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患儿BAEP检查报告进行分析:对照组左耳Ⅲ波、Ⅴ波波峰潜伏期(PL)均明显长于EPO组(t值分别为-2.350、-2.357,均P<0.05);对照组右耳Ⅰ波、Ⅲ波、Ⅴ波PL均明显长于EPO组(t值分别为-8.494、-2.063、-2.179,均P<0.05);对照组左耳Ⅰ~Ⅲ波、Ⅰ~Ⅴ波波峰间潜伏期(IPL)均明显长于EPO组(t值分别为-2.851、-2.634,均P<0.05);②对早产儿纠正年龄3~6月龄时进行Gesell测试:EPO组80例,对照组71例,EPO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58、-5.292、-2.311、-4.169,均P<0.05);早产儿纠正年龄9~12个月时参加Gesell测试的早产儿为:EPO组72例,对照组59例,EPO组大运动、语言、适应性、个人社交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82、-2.355、-2.065、-2.385,均P<0.05);③EPO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BAEP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686、4.628、4.366,均P<0.05).结论 出生胎龄<34周早产儿生后7天开始使用rhEPO治疗可以降低住院期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纠正胎龄1岁内的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5.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特异性糖蛋白激素,其生理学作用主要是促进骨髓中红细胞增殖、分化、成熟以及释放,加速红系祖细胞造血的恢复。但近年来发现EPO还是一种多效的细胞因子,在早产儿贫血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疾病、肿瘤类疾病、皮肤类疾病及肝脏类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对EPO的分子特点、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贫血是导致早产儿疾病的重要原因,往往影响着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并易产生并发症。我科自2002年1月~2005年6月应用国产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0)防治早产儿贫血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新生7天大鼠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和EPO治疗组(HIBD+EPO组)。观察缺氧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以及脑萎缩程度。结果:EPO治疗能显著减轻缺氧缺血侧(左侧)大脑半球水肿、病理学改变和大脑半球萎缩程度。左大脑半球含水量降至(85.93±1.19)%,显著低于HIBD模型组(86.75±0.87)%(P<0.05),左脑组织萎缩比(14.95±14.15)%,显著低于模型组(28.26±19.39)%(P<0.01)。HIBD+EPO组大鼠缺血侧皮层Bcl-2阳性细胞表达较HIBD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均显著增多。结论:EPO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2个周期的化疗。观察组在每1个化疗周期结束48h后给予EPO12000U皮下注射,3次/周,连续3周,共用6周。两组的辅助治疗相同。于第2个周期的EPO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EPO治疗6周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化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的变化不明显。结论EPO能改善化疗相关性贫血,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吴英丽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9):821-823
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具有防治贫血及神经保护的作用,并逐渐临床应用于新生儿。EPO750 U/(kg·W),分2次于生后早期给予早产儿,可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但随访其远期效果不明显。高剂量EPO治疗新生儿脑损伤安全有效,并可促进患儿神经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0例早产儿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在生后第8天开始给予rhuEPO,对照组不用,2组早产儿均给铁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动态监测静脉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网积红细胞(Ret)等变化,必要时输血.结果 治疗组发生贫血5例(14.3%),对照组为13例(37.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P<0.05).治疗组仅1例需要输血,对照组有6例需要输血,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P<0.05).结论 rhuEPO能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降低输血率,减少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脑发育及脑功能不成熟,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损伤,造成终身残疾.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早产儿脑发育及脑功能,有助于早期识别早产儿脑损伤.近年来国内外对早产儿脑发育及脑功能的评价方法常用的有:颅脑超声、头颅CT、颅脑核磁共振成像、近红外光谱仪监测、核磁频谱检查、核素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新生儿脑电图、早产儿行为评估、自发性全身运动评估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法等.选择和发掘并掌握各种适于临床应用的评价方法及特点,成为早期识别、早期干预,降低致残率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早产儿的出生率逐年上升。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重症急救技术的提升,早产儿的死亡率持续下降,但存活下来的早产儿脑损伤和出生后发育异常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对比足月儿,早产儿心理及行为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也较多。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和干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分析早产儿的干预研究,为早产儿的养育干预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疗救治水平的提升,我国早产儿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脑损伤早产儿数量也逐步上升,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神经学评估工具是一类早期识别异常的重要方法,其具有无创、经济、实用、易于操作的特点,已经广泛开展于临床。目前应用于儿童发育评估的工具种类很多,但早产儿由于胎龄小、脆弱等特点,大多数评估工具并不适用于早产儿评估,所以需要选择专用的早产儿神经评估工具。本文对目前国际上用于早产儿的神经评估工具进行综述,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 监测在晚期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早产儿脑损作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34~37周晚期早产儿146例,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脑白质损伤组(观察组,66例)及对照组(80例)。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后3 d内aEEG 监测的图形连续性(Co)、睡眠觉醒周期(Cy)、下边界值(LB)、带宽(B)、总分(T)及与相应胎龄aEEG平均分差值均值情况,分析各评分指标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以及头颅MRI结果、纠正胎龄12月时Gesell量表结果与aEEG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aEEG 监测的Cy、B、T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相应胎龄正常早产儿aEEG平均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y、LB、B及T评分与MRI结果均显著相关(r=0.261、-0.271、-0.253和-0.184,P<0.05)。aEEG监测结果与头颅MRI检查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χ2=5.547,P=0.019)。aEEG监测结果与纠正年龄12月龄时Gesell量表评价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χ2=5.979,P=0.014)。结论 aEEG 监测对于晚期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可以有效地评估早产儿近期神经系统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早产儿与足月儿气质维度及类型进行比较,为早产儿的科学教养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国内标化的Carey婴儿气质问卷,对80名早产儿及80名足月儿进行气质评价。 【结果】 早产儿中难养型气质比例多于足月儿,在气质的九维度中,早产儿坚持性差、注意分散度高、易回避及反应阈低下,而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和情绪本质无差异。 【结论】 早产儿气质类型及特点与足月儿存在差异,应根据早产儿气质特点,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捏脊对极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7年3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捏脊干预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早期微量喂养。结果 给予捏脊干预后,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平均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较常规治疗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捏脊干预后,喂养不耐受症状如呕吐、腹胀很快消失,纳奶量增加,但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捏脊辅助治疗极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无害,可以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早期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早期神经心理和视觉系统发育的影响,为开展系统的早产儿早期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干预组早产儿进行定期随访并实施早期干预;于矫正6月龄时对随访≥3次的干预组早产儿、常规随访的未干预组早产儿进行贝莉婴儿发育量表-II(BSID-II)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测试。【结果】两组早产儿BSID-II测试结果显示,干预组的MDI值、PDI值比未干预组早产儿分别高出9.12分和6.35分,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组早产儿FVEP测试显示:干预组FVEP的P1波潜伏期较未干预组早产儿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1波、N2波潜伏期和N1P1振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早期认知功能和视觉系统的发育;将BSID-II和FVEP相结合的评价,能从认知行为表达和脑电生理两方面更客观而全面地评价早产儿的发育状态;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早期干预实施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远期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产儿与足月儿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早产儿与43例足月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比例高于足月儿(P<0.01),足月儿早发型败血症的比例高于早产儿(P<0.01)。胎膜早破、剖宫产、PICC置管、脐静脉置管和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败血症中的比例高于足月儿(P均<0.01)。母亲围生期感染、羊水污染、顺产在足月儿败血症中的比例高于早产儿(P均<0.01)。早产儿败血症易表现为反应差、喂养不耐受、腹胀、呼吸暂停、呼吸困难、需机械通气治疗(P均<0.05或<0.01),易合并感染性休克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P<0.01或<0.05),检测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明显降低(P均< 0.01)。结论 早产儿与足月儿败血症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早产儿败血症常累及多个系统的变化,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医按摩法在促进早产儿脑损伤的神经发育方面是否存在优势,能否进一步的确立中医在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干预中的重要地位。 【方法】 对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病例8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早期干预治疗(中药浴水疗、运动疗法)的基础上,试验组加通督醒脑益肾健脾按摩,对照组加婴儿抚触,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Ⅱ及Gesell发育商数(DQ)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大运动(DQ)发育商均数及GMFM 的B区总体均数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几项两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DI及PDI治疗前后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督醒脑益肾健脾按摩在改善脑损伤患儿的大运动功能,尤其在坐位方面比婴儿抚触具有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