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偏头痛是一种遗传因素明显的原发性头痛,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偏头痛的遗传基础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主要目标是鉴定易感基因。到目前为止,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一种偏头痛是家族偏瘫性偏头痛。影响无先兆偏头痛和先兆偏头痛等普通偏头痛的基因型及基因数量还不清楚。本文阐述了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基因与普通偏头痛的关系,并从候选基因研究法与全基因扫描法两方面阐述与偏头痛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的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偏头痛是一种遗传因素明显的原发性头痛,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偏头痛的遗传基础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主要目标是鉴定易感基因。到目前为止,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一种偏头痛是家族偏瘫性偏头痛。影响无先兆偏头痛和先兆偏头痛等普通偏头痛的基因型及基因数量还不清楚。本文阐述了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基因与普通偏头痛的关系,并从候选基因研究法与全基因扫描法两方面阐述与偏头痛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慢性偏头痛(CM)与发作性偏头痛(EM)的病史特征、临床特点等,探究偏头痛慢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和策略。方法共纳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CM患者72例及EM患者10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非条件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的BMI(P=0.000)、病程(P=0.000)、基线头痛发作频率(P=0.000)、基线头痛持续时间(P=0.03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P=0.000)、焦虑自评量表(SAS,P=0.000)及抑郁自评量表(SDS,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1.468,95%CI:1.148~1.876)、病程(OR=1.102,95%CI:1.022~1.188)、基线头痛发作频率(OR=1.461,95%CI:1.247~1.711)、睡眠质量(OR=1.494,95%CI:1.198~1.864)、焦虑状态(OR=1.201,95%CI:1.048~1.376)是偏头痛慢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控制体重、减少头痛发作频率、缩短病程、改善心境状态与睡眠质量,有可能延缓偏头痛的慢性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慢性偏头痛(CM)与发作性偏头痛(EM)的病史特征、临床特点等,探究偏头痛慢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和策略。方法 共纳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CM患者72例及EM患者10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非条件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的BMI(P=0.000)、病程(P=0.000)、基线头痛发作频率(P=0.000)、基线头痛持续时间(P=0.03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P=0.000)、焦虑自评量表(SAS,P=0.000)及抑郁自评量表(SDS,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1.468,95%CI:1.148~1.876)、病程(OR=1.102,95%CI:1.022~1.188)、基线头痛发作频率(OR=1.461,95%CI:1.247~1.711)、睡眠质量(OR=1.494,95%CI:1.198~1.864)、焦虑状态(OR=1.201,95%CI:1.048~1.376)是偏头痛慢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控制体重、减少头痛发作频率、缩短病程、改善心境状态与睡眠质量,有可能延缓偏头痛的慢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紊乱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的慢性病之一,其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于经常发作的偏头痛患者,尤其是那些仅靠急性期治疗并不能控制偏头痛发作的患者,给予预防性治疗可以降低50%以上的发作频率。本文全部引用近年来国际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结果,综述偏头痛预防性治疗选择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慢性化的潜在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与偏头痛慢性化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 依据ICHD-Ⅱ(2004)及其关于慢性偏头痛最新修订版(2006)的诊断标准,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上海仁济医院神经内科头痛门诊连续就诊登记偏头痛患者250例,其中慢性偏头痛43例、发作性偏头痛207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头痛病史.结果 慢性偏头痛占总偏头痛就诊人数的1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中性别构成、教育程度、体力劳动者比例以及存在一级亲属家族史、系统疾病史者的比例相似(P>0.05);头痛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既往发作频率以及存在先兆的比例也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偏头痛组中急性期止痛药物的使用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05).两组患者偏头痛起病年龄相当,但慢性偏头痛组患者病程明显长于对照组,并于多因素分析中仍显示明显差异.结论 偏头痛慢性化的风险可能随病程延长而增大,但须行进一步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证实.在临床工作中,对病程长、可能存在止痛药物滥用的患者应加强治疗及随访.  相似文献   

7.
8.
<正>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被列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既往有许多研究发现偏头痛与脑卒中风险增加存在显著的关联。本研究将对偏头痛与脑卒中的关联和潜在机制进行综述。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影响高达20%的普通人群,女性多见,根据是否出现先兆症状可分为有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 arua,MA)与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rua,MO)[1],主要表现为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根据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偏头痛在全球致残性疾病中排第二位[2],在2019年神经系统疾病负担排名中同样位列第二,仅次于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发病机制未明,但遗传因素无疑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病。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遗传因素最明显的偏头痛亚型——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FHM)可以作为研究偏头痛遗传机制的一个模型。本文对近年来FHM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及相关的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HIS)分类标准,偏头痛分为有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 aura,MA)和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MO临床表现为中重度、单侧、搏动性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畏声、畏光等症状,持续几小时至几天;MA在临床上的表现除具有以上症状外,还会在偏头痛发生之前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如,视野缺损,构音障碍,一侧的轻偏瘫,面部或四肢末梢的感觉麻木等先兆症状[1].另外,偏头痛患者不存在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并且辅助检查无阳性结果.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得出,在普通人群中偏头痛的发病率约为15%,其中,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2],40岁之后患病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是常见的特发性慢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疾病。其中慢性偏头痛是偏头痛最常见的致残并发症,其中约有8%的患者由发作性偏头痛转化而来。慢性偏头痛患者中,约26%的患者病情可在两年得到缓解。其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从下行疼痛调节网的功能障碍、三叉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改变、丘脑对中枢敏化的影响、药物造成的中枢敏化和预防几方面论述了慢性偏头痛的基本发病机制,为缓解偏头痛慢性化进程、临床药物的靶向研发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偏头痛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人群中患病率的研究 ;通过孪生子、不同种族及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对偏头痛遗传因素的研究 ;偏头痛与脑血管病、重症抑郁间的相关性 ;麦角胺及Triptan类的药理、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偏头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根据Kurtzke 调查,美国1982年年发病率250/10万,患病率2000/10万。我国1983年六大城市调查表明偏头痛年发病率20.2/10万,患病率523.9/10万。血管和神经因素:偏头痛的血管理论是根据早先 Wolff 等的研究即偏头痛是由于脑血管痉挛继发脑血管扩张起始的。最近Olsen 等用氙作颈内动脉注射测定偏头痛病人局部脑血流量(rCBF)。发现14例典型偏头痛发作时11例病人头痛侧 rCBF 平均下降52%,其中7例 rCBF 降低到不足以维持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性中风病人3例均为女性,年龄为35~42岁,其中枕叶梗塞2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塞1例。并结合文献,对偏头痛性中风的定义、中风类型、病灶分布与大小、预后、预防与治疗及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神经肽与偏头痛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许多神经肽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生。某些因素激活了脑血管周围的三叉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P物质等,使脑血管过度扩张,血浆蛋白渗出,产生无菌性神经源性炎症,导致头痛的发生。多种神经肽的拮抗剂已被试验用于偏头痛的治疗,如CGRP的拮抗剂BIBN4096BS已在临床用于偏头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前庭性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良性复发性眩晕疾病,因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在人群中的高发病率以及较差的药物治疗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作为一种遗传性疾病,前庭性偏头痛的基因学研究对揭示其发病机制、开发诊断标记物及新型治疗手段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对前庭性偏头痛的基因学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今后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诊疗提供参...  相似文献   

17.
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两种疾病,临床表现相似,缺乏鉴别诊断的有力 手段。研究表明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在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 现从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方面对这两种疾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偏头痛发病机理研究方面的新进展,不仅介绍了两大经典学说—血管源学说和神经源学说的新成果,也阐述了偏头痛发病机理的新理论,如高钾诱导的血管痉挛假说、低镁学说、免疫学理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学说等,旨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该病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属于中医“头风”、“头痛”、“厥头痛”等范畴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偏侧搏动性头痛 ,可伴有恶心、呕吐、视物异常、耳鸣等症状。目前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研究尚无定论 ,针对偏头痛的防治手段也各有利弊 ,而该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国内外偏头痛患者所付出的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代价也相当巨大 ,因此防治偏头痛的药物研究成为当今一大医学研究热点。祖国医学虽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 ,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偏头痛治疗经验 ,然而 ,由于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缺乏 ,很多药物的主要药效研究、有效组分的确定、作用机…  相似文献   

20.
偏头痛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原发性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综合征,表现为单纯或双侧反复发作、搏动性中重度头痛,发作前可有一过性视物模糊、闪光、偏盲、偏侧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先兆症状,发作期常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等伴发症.偏头痛的人群发病率超过10%,目前临床上难以彻底治愈.世界卫生组织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目前较公认的理论解释为:遗传易感性所致的内源性痛觉调节系统抑制功能缺陷,在内外环境刺激下,皮质或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trigeminocer-vical complex,TCC)神经电活动异常,引起一系列神经、血管、递质改变,导致偏头痛[1].据此学说目前设计出了多种偏头痛动物模型.本文以诱导靶点为分类依据,将现有的偏头痛动物模型分类并将其原理、方法及特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