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小胶质细胞是一种特异性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脑出血急性期小胶质细胞迅速激活并在M1型与M2型之间动态转变,提示小胶质细胞在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成为探究脑出血治疗药物的重要靶点.本文对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徐群  苗玲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0(5):320-320,F003
脑缺血和脑出血启动了一系列链锁样反应,导致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Ca内流和自由基的释放,并激活细胞内蛋白溶解酶,引起细胞膜不可逆损伤,细胞死亡.缺血和再灌流诱发了炎症反应,随着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释放,即早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s,IEGs)的开放,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释放细胞外基质降解酶类,并进一步造成脑组织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损伤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研究认为 :出血性脑损伤以继发性损伤为主 ,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脑出血继发性损伤。脑出血导致细胞凋亡可能与出血后凝血酶大量形成、红细胞分解产物聚集、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激活、多种细胞因子释放及炎细胞浸润等因素有关。探讨脑出血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为防治出血性脑损伤寻找到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炎症/免疫异常细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小胶质细胞激活后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以探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损伤作用的可能机制。阐明帕金森病发病的免疫机制。方法 建立原代小胶质细胞培养。筛选和鉴定的方法,以细菌细胞壁脂多糖为工具药激活小胶质细胞,通过免疫组化,MTT,ELISA等方法观察小胶质细胞形态,数量和功能的文化。结果 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体积增大,OX-42表达上调,释放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合成超氧阴离子(O2)及分泌细胞因子TNF-α量显著增多,而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结论 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作用。可能与释放NO,O2^-及细胞因子TNF-α等细胞毒性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5.
炎症反应在脑缺血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表现在免疫细胞的激活,其中最主要的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受到严格控制。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活化后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发挥脑保护和神经毒性双重作用。因此,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拮抗神经毒性因子、促进神经保护因子、阻断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在脑出血后的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中,继发性脑水肿形成是导致脑组织结构改变和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已取得较多认识。脑水肿在脑出血发生后1~2h即可出现,持续4~5天开始吸收,除了与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下降相关外,血肿释放的某些活性物质或血液本身的成分可能是脑水肿产生的物质基础。本文综述了脑出血后各时期脑水肿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由脓毒症引起的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以意识改变及认知障碍为特征。小胶质细胞作为脑内主要的免疫细胞, 是影响SAE病程进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可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激活而在SA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小胶质细胞激活可通过加重神经炎症、损伤血脑屏障及突触功能参与SAE的发生发展等。本文主要围绕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及小胶质细胞激活在SA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以期为SAE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活化与神经元DNA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出血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 )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与神经元 DNA损伤 (主要是凋亡 )的关系。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 ,将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备 ICH模型 ,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CH组 ,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 ,连续切片作 TUNEL染色和小胶质细胞组化染色。结果  ICH后 6h血肿周边组织可见 TUNEL 阳性细胞 ,72 h达高峰 ,1周时仍有较多量表达 ;小胶质细胞在 ICH后 6h表达明显增多 ,48h达到高峰 ,2周时仍有少量表达 ,各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 (P<0 .0 1) ;ICH后的 TUNEL阳性细胞与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呈正相关 (r=0 .718,P<0 .0 5)。结论  ICH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导致大鼠神经细胞 DNA损伤  相似文献   

9.
肿瘤坏死因子(TNF)作为一种前炎性介质,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脊髓损伤(SCI)后TNF活性增加,参与炎症和损伤级联反应,加剧伤区缺血缺氧,进而激活小胶质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诱发轴突损伤和变性;同时,TNF及其家族成员FasL作为死亡配体可分别与其受体TNFR和Fas结合,触发凋亡信号转导,激活caspase,导致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加剧继发性脊髓损害。SCI后抑制TNF活性,调控炎症反应,可减轻继发性脊髓损害,有助于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态观察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出血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假手术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观察血肿周围GFAP的表达规律。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于48h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脑内GFAP阳性细胞数6h表达最强,在72h时表达最少,7d的阳性细胞数量比72h增加(P<0.05),但数量少于6h(P<0.05)。相应时间点出血组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后脑内GFAP的表达与脑水肿相关,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出血的病理变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在损伤的修复作用具有二重性,即可以抑制也可以促进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半切后ERK1/2活性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细胞类型。方法 大鼠行脊髓半横断术后3d,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观察磷酸化ERK1/2的变化及其与各种神经细胞标记物的共存状况。结果 观察到脊髓半切3d大鼠的ERK1/2磷酸化程度明显升高。阳性细胞为分布于邻近损伤区周围的具有短突起的小胞体细胞。双标记表明其中的大部分阳性细胞为小胶质细胞和寡突胶质细胞。结论 本研究提示脊髓半横断3d,ERKl/2参与了小胶质细胞和寡突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可能在脊髓损伤的/继发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是指自发性非创伤性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具有高致残率和病死率。脑出血后产生的一系列损伤会导致神经元凋亡, 如凋亡的神经元得不到及时清除, 细胞内毒性物质会释放, 从而进一步加重炎性反应。因此, 凋亡细胞的及时清除对脑出血后大脑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凋亡神经元表面会出现大量的吞噬"吃我"信号磷脂酰丝氨酸(PS)。小胶质细胞作为大脑常驻巨噬细胞, 其表面存在多种PS受体, 促进了小胶质细胞对凋亡神经元的吞噬作用, 并减少了局部炎性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细胞周期蛋白D1(cvclinD1)表达规律,及其与神经修复之间的关系。方法HE染色观察脑出血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固组织HO-1、GFAP和cvclinD1表达水平。结果脑出血后2h星形胶质细胞胞质内即开始表达HO-1[(5.30±1.00、)个,高倍视野]、GFAP[(22.60±1.40)个/高倍视野]和cyclinD1[(11.50±1.20)个,高倍视野],达峰值水平后逐渐下降,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表达水平均高于健侧正常脑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HO-1、GFAP和cvclinD1表达变化呈“抛物线”样,HO-1和evclinD1共同参与了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与活化,以及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和修复。  相似文献   

14.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出血后脑水肿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星形细胞在脑出血急性期周围脑组织中的作用。方法 获取 30例脑出血患者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标本 ,根据脑出血时间分为三组 ,超早期 (<8小时 ) ,8例 :早期 (8~ 4 8小时 ) ,16例 ;延期(>4 8小时 ) ,6例。应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其表达程度。结果 随着脑出血后时间的延长 ,GFAP染色灰度值越低 ,说明星形细胞增生越明显。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脑水肿的病理过程 ,并对组织修复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细胞周期蛋白D1(cvclinD1)表达规律,及其与神经修复之间的关系。方法 HE染色观察脑出血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组织H0-1、GFAP和cycIinD1表达水平。结果脑出血后2h星形胶质细胞胞质内即开始表达HO-1[(5.30±1.00)个/高倍视野]、GFAP[(22.60±1.40)个/高倍视野]和cvclinD1[(11.50±1.20)个/高倍视野],达峰值水平后逐渐下降,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表达水平均高于健侧正常脑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HO-1、GFAP和cvclinD1表达变化呈"抛物线"样,HO-1和cvclinD1共同参与了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与活化,以及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和修复。  相似文献   

16.
颅脑创伤(TBI)是世界范围内年轻人和成年人致残、致死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TBI死亡率 高,而幸存者常伴有身体的残疾、精神障碍等后遗症,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星形胶质细胞是 TBI后参与损伤和修复的主要细胞。近年来关于TBI继发性损害机制中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逐渐 增多,但仍有许多机制有待阐明,现对TBI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的几种相关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创伤性脑损伤后诱导继发性损伤,导致神经元凋亡、神经炎症和神经功能障碍,一个重要的损伤机制是细胞周期激活。细胞周期再进入机制可能是神经元凋亡性细胞死亡的共同通路,通路可能是p53依赖性或p53非依赖性的。创伤性脑损伤也导致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细胞周期激活。细胞周期抑制剂,在创伤性脑损伤后可以提供强有力的神经保护作用,为颅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白藜芦醇治疗后大鼠脑损伤区激活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及数量改变,以探讨白藜芦醇的脑保护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创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分伤后3、12、24、48和72h共5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每组5只动物,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法致伤动物。治疗组予以白藜芦醇(50mg/kg体重)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创伤组未给予药物处理。分别于伤后各时间点麻醉动物,取伤区脑组织,用抗OX-42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变化。结果伤后早期小胶质细胞即被激活,在不同时间点小胶质细胞形态不同:正常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细胞形态不清晰;伤后3h,OX-42浅染,小胶质细胞形态可见;伤后12h,小胶质细胞反应明显,OX-42深染,细胞形态清楚;伤后24h,小胶质细胞反应达高峰,细胞形态清晰,突起上可见到小棘;48h以后,反应减弱,OX-42浅染,细胞数量减少。治疗组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创伤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伤后不同时间点激活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目不同,白藜芦醇能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脑创伤后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时程及形态变化。方法采用改良的Feeney等人的方法造成大鼠颅脑损伤模型,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创伤组,后者根据伤后处死时间点不同,再分为伤后1h,6h,12h,24h,48h和72h组,每组动物3只,在伤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取伤区脑组织行抗OX-4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正常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一般为静息状态,OX-42为阴性,在切片上不易发现或细胞形态不清晰;伤后1h,小胶质细胞为轻度反应,OX-42浅染,细胞形态隐约可见,不规则;伤后6h,小胶质细胞反应明显,由静息状态变为早期反应状态,OX-42深染,细胞形态清楚;伤后12h,小胶质细胞反应达高峰,细胞形态更清楚,突起上可见到小棘;24h以后,反应减弱,OX-42浅染,细胞数量减少。结论大鼠脑创伤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海马区亦有激活改变;反应的时程变化是伤后1h出现激活,6h反应明显,12h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及病变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牛脊髓髓鞘碱性蛋白(MBP)免疫豚鼠发生EAE,用免疫组化法观察EAE不同病期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对炎性脱髓鞘病灶的反应。结果发生EAE的前3天,小胶质细胞即开始激活,在临床症状出现时其数量及激活程度达高峰,并持续至高峰期。恢复期数量逐渐减少,激活程度逐渐减弱。星形胶质细胞在症状高峰期开始激活并围绕在浸润细胞和病变血管周围,似有隔离小胶质细胞与病灶接触的作用,至恢复期激活明显。结论小胶质细胞激活在EAE的发病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而星形胶质细胞主要与疾病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