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摘 要对临床药师参与的1例复杂性尿路感染伴癫痫患者使用美罗培南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分享复杂尿路感染合并癫痫患者药物治疗的经验。临床药师认为美罗培南与丙戊酸钠存在用药禁忌,可降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增加癫痫发作风险,且两药间的相互作用无剂量依赖性,建议调整抗感染方案并进行用药监护。密切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及患者癫痫症状,并证实了其与美罗培南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药师的参与提高了药物治疗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丙戊酸钠的相互作用特点。方法:从1例癫痫患儿外科手术后应用美罗培南导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降低的案例出发,查阅CNKI及PubMed等数据库,对已有的儿童患者中碳青霉烯和丙戊酸钠相互作用的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已有文献报道中,服用丙戊酸钠的患儿使用美罗培南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明显下降。结论:国内外均不推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丙戊酸钠同时使用,但实际工作中,二者同时使用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儿科临床药师需加强药学监护,提高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丙戊酸钠具有相互作用的临床认知,制定应对措施,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17,(11):1624-1626
目的监测美罗培南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讨论药物相互作用,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临床药师对1例67岁,多发性脑梗死继发癫痫合并肺部感染(肺炎克雷伯菌ESBL+),联用丙戊酸钠和美罗培南治疗的男性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监测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结果调整抗癫痫药物。结果患者肺部感染治愈的同时,癫痫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论临床应避免合用美罗培南和丙戊酸钠,两者间的不良反应不能通过调整丙戊酸钠的剂量而减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美罗培南联用丙戊酸钠(VPA)导致癫痫加重的原因,探讨临床可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通过3例癫痫合并感染的患儿给予美罗培南联用VPA后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病例分析和讨论。结果:持续使用美罗培南可显著降低癫痫患儿体内VPA血药浓度,使患儿处于癫痫发作的风险中,用药期间调整VPA剂量或剂型均未能提高VPA血药浓度。停用美罗培南后,VPA血药浓度也未能即刻恢复,血药浓度恢复存在个体差异性。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评估药物风险/获益,尽可能避免美罗培南和VPA联用,一旦联用需监测血药浓度;可考虑联合其他抗癫痫药物,制订个体化替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抗感染药学》2016,(1):45-47
目的:评价碳青烯类抗菌药物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3例患者丙戊酸钠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联用治疗前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变化。结果:案例-A给予美罗培南与丙戊酸同时使用治疗,第6天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为35.6μg/mL;案例-B给予比阿培南与丙戊酸钠联用治疗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从88.9μg/mL下降到13.8μg/mL,下降幅度为84.48%;案例-C给予美罗培南与丙戊酸联用治疗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从78.4μg/mL下降到28.8μg/mL,下降幅度为63.26%。结论:丙戊酸钠与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联用易使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明显下降,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应避免两者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戊酸和美罗培南的相互作用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入院的患者中合用美罗培南和丙戊酸的相关数据,回顾性分析探讨丙戊酸和美罗培南相互作用。结果 24例患者合用丙戊酸和美罗培南期间,丙戊酸血药浓度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在66.86%~96.47%。结论丙戊酸和美罗培南合用短时间内血浆丙戊酸浓度显著降低,临床上应尽量避免两者合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美罗培南降低丙戊酸钠(VPA)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方法:测定患者VPA血药浓度在合用美罗培南前后及停药后的变化,观察患者癫痫发作情况及其浓度是否可剂量依赖性回升。结果:3例患者的VPA血药浓度在合用美罗培南后下降幅度均大于70%。例1有癫痫发作;例2在美罗培南合用24 h即降至低点,停药后7 d回升至单用VPA水平;例3在VPA增量后浓度未回升。结论:美罗培南可明显降低VPA血药浓度并为非剂量调控性,临床上宜尽量避免两者合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比阿培南对重症感染合并癫痫患者丙戊酸钠(VPA)谷浓度影响,探讨患者肝、肾功能对其降低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年1月-2018年5月113例接受VPA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联用治疗重症感染合并癫痫的患者病例资料,比较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比阿培南对患者VPA谷浓度影响;另按患者Child-Pughp评分、内生肌酐清除率情况分组,分析肝功能、肾功能对两药联用后丙戊酸钠谷浓度的影响。结果: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比阿培南能显著降低联用后患者丙戊酸钠谷浓度(P < 0.05),美罗培南组、亚胺培南组、比阿培南组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61.90%±5.12%,43.51%±3.95%,70.12%±3.46%,平均降低幅度顺序为:比阿培南 > 美罗培南 > 亚胺培南;与肝功能正常组比较,轻度肝损伤组、中-重度肝损伤组患者丙戊酸钠谷浓度明显增高,降幅由52.71%~79.34%降低至30.00%~46.36%(P < 0.05);与肾功能正常组比较,轻度肾损伤患者丙戊酸钠浓度无明显差异(P > 0.05),中-重度肾损伤组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增高,分别由20.16~40.28 μg·mL-1增高至30.15~50.62 μg·mL-1P < 0.05),但降幅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比阿培南均能显著降低联用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肝功能损伤能明显降低这种作用,肾功能损伤则对这种作用的影响不明显,提示碳青霉烯类药物与丙戊酸钠的药动学相互作用主要在肝脏。  相似文献   

9.
李娟  姜辉  魏金霞 《医药导报》2012,31(10):1364-1366
目的 评价丙戊酸钠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合用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例症状性癫并发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应用丙戊酸钠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治疗的临床资料,监测两药合用前、合用中及停止合用后丙戊酸血浓度.结果4例患者合用丙戊酸钠和美罗培南期间丙戊酸血浓度明显下降,最低降至4.23 μg.mL-1,多在4~15 μg.mL-1之间,较应用美罗培南前下降40~70 μg.mL-1;1例患者同日开始应用丙戊酸钠和美罗培南,丙戊酸血浓度持续不达治疗窗;2例患者合用丙戊酸钠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期间丙戊酸血浓度无下降.结论丙戊酸钠和美罗培南合用短时间内血清丙戊酸浓度显著降低,临床上应避免二者联用;丙戊酸钠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合用未出现血清丙戊酸浓度下降,需进一步收集资料评估.  相似文献   

10.
1例临床药师参与美罗培南联用丙戊酸钠的临床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临床药师参与1例颅脑术后患者美罗培南联用丙戊酸钠的临床实践,为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建议。 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分析1例颅脑术后美罗培南联用丙戊酸钠引起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明显下降的案例,提出血药浓度监测和给药方案建议,并通过文献复习为后续相似的案例提供用药参考。 结果与结论 碳青霉烯类药物联用丙戊酸钠可导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明显下降,临床可通过调整抗癫痫药物、抗感染药物或加强患者的监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剂型因素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为丙戊酸钠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进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信息,分析丙戊酸钠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我院癫痫患儿丙戊酸钠平均血药浓度为(67.71±18.03)μg/ml,血药浓度达标率为80.5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日剂量和剂型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相比单用口服液和单用缓释片而言,丙戊酸钠缓释片和口服液联合使用的方式能够维持更高的血药浓度,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存在明显的影响。临床药师应发挥专业优势,重视药物剂型的选择,为临床抗癫痫药物合理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丙戊酸盐和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70例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报告,记录患者姓名、年龄、体质量、丙戊酸的用法与用量、联合用药情况(合用药品及其用法与用量)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不同丙戊酸盐和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标准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丙戊酸盐类型和剂型对标准血药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丙戊酸镁的标准血药浓度[(9.18±3.54)μg·kg·mL-1·mg-1]大于丙戊酸钠盐的标准血药浓度[(6.76±2.54)μg·kg·mL-1·mg-1];丙戊酸缓释片的标准血药浓度[(8.38±3.49)μg·kg·mL-1·mg-1]大于丙戊酸普通片的标准血药浓度[(6.88±2.54)μg·kg·mL-1·mg-1],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丙戊酸盐和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存在明显影响,如何选择丙戊酸盐和丙戊酸剂型对丙戊酸的合理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1)C1236T、C3435T、G26677T/A 3个SNP位点单倍型对中国汉族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实验选择单药服用丙戊酸钠的汉族癫痫患者143例,根据临床资料分为耐药组(n=68)和控制组(n=75),应用Pyrosequencing法测定MDR1基因C1236T、C3435T、G26677T/A多态性,同时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耐药组和控制组患者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结果:耐药组C3435T位点CC型发生率(66.18%)高于控制组(26.03%)(P〈0.01),而CT型发生率(19.12%)则低于控制组(60.27%)(P〈0.05),耐药组C1236T CT型(23.53%)低于控制组(45.33%)(P〈0.05);单倍体分析结果表明,丙戊酸钠耐药组单倍型CGC(18.38%)高于控制组(9.33%)(P〈0.05);单倍型TTT(10.29%)低于控制组(17.33%)(P〈0.05);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表明:CGC型的血药浓度高于控制组,两组资料间血药浓度均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R1基因CGC单倍型影响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可能是引起丙戊酸钠耐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血药浓度监测,探讨临床药师对颅脑损伤患者鼻饲给予丙戊酸钠的药学监护模式。方法 利用HPLC检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给予及静脉给予丙戊酸钠后丙戊酸的血药浓度,研究不同给药方式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探讨临床药师药学监护的作用。结果 丙戊酸钠鼻饲给药严重影响血浆药物浓度,其血药浓度均达不到有效参考范围。经临床药师建议后,丙戊酸钠改为静脉给药,血药浓度较鼻饲给药升高,达窗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团队中充分运用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及扎实的药学知识,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院432例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抗癫痫药Access数据库,对我院2001年1月~2009年6月4种常用抗癫痫药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例数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共监测432例/次;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所占比例为48.6%;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的有效率分别为91.3%、77.8%、62.5%、88.2%;儿童(0~10岁)与老人(>60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例数占总监测例数的22.2%;有43例采用抗癫痫药联合给药方案,占总例数的10%,其中偏离正常治疗浓度范围的有27例,占62.8%。结论: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结合其他临床指标综合分析,可最大限度地促进抗癫痫药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丙戊酸钠致7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口服丙戊酸钠对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使用丙戊酸钠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丙戊酸钠的用法用量、用药时间、停药时间、停药前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变化及转归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15—43岁,平均年龄(23.43±9.24)岁,4例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3例口服丙戊酸钠片,剂量范围0.1-0.6g,2-3次/d;用药时间为(8.9±8.8)个月;停药时间为(6.14±3.80)d,停药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1.56±0.45)g/L和(3,98±2.2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停用丙戊酸钠及对症治疗,6例患者纤维蛋白原恢复至2.0g/L,1例停药6d,纤维蛋白原由1.58g/L升至1.71∥L。结论:丙戊酸钠可致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用药过程中应监测纤维蛋白原含量,以防引起严重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后引起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变化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丙戊酸钠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前、期间以及停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后的血药浓度,总结变化特点,并研究给药剂量调整与血药浓度变化情况。结果:丙戊酸钠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后,美罗培南使其血药浓度下降(83.2±7.8)%,亚胺培南使其血药浓度下降(71.7±5.3)%,停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后,血药浓度逐渐恢复,但增加丙戊酸钠给药剂量对血药浓度变化影响不明显。结论:碳青霉烯类药物可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显著降低,两者不宜联用,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Effect of valproate on free plasma phenytoin concentrations.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plasma protein binding of phenytoin was studied in nine epileptic patients before and during addition of sodium valproate to the drug therapy. The free phenytoin fraction in plasma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during sodium valproate treatment. The mean free fraction rose from 0.135 +/- 0.019 (s.d.) to 0.182 +/- 0.030. Total plasma phenytoin concentration fell significantly from a range of 4.3-26.2 micrograms/ml to 3.4-19.8 micrograms/ml during sodium valproate treatment. Neither the free plasma concentration nor the saliva concentration of phenytoin was significantly altered by sodium valproat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lasma valproic acid concentrations and the change in phenytoin binding. We conclude that valproic acid displaces phenytoin from plasma protein binding sites but does not inhibit its metabol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