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和总结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要点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共386例,回顾性分析穿刺过程中及穿刺后并发症情况,总结穿刺技术要点.结果 术中并发症共15例(3.9%),其中误穿动脉5例(1.3%),穿刺置管失败5例(1.3%),血气胸2例(0.5%),心律失常1例(0.26%),术中出血2例(0.5%);术后并发症共13例(3.4%),其中导管感染5例(1.3%),导管周围渗液2例(0.5%),导管阻塞4例(1.0%),局部血肿2例(0.5%).结论 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定位非常重要,规范操作可以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90年11月至1995年5月以来施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211例,现报告如下: 1 器械与方法 1.1 穿刺针与留置导管 选择进口或国产静脉穿刺套管留置针。型号分别是1.7×133mm,1.6×100mm,1.6×170mm。 小心静脉留置管(西德贝朗公司BRAUN生产)套装内包括金属穿刺针,(φ1.3×70mm)弹簧金属导丝,(φ0.89×5mmm血管扩张器,输血饥输液测压留置管(φ1.1×2(×)mm)等。  相似文献   

3.
在尸体解剖中,发现一例左胸锁乳突肌变异.本例为女性尸体70岁左右,左侧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三个头,一个起自胸骨柄即胸骨头;一个起自锁骨胸骨端即锁骨头;第三个头起自锁骨中、内1/3交界处,根据其位置、起止认定为“锁骨乳突肌”.为人类体质变异积累资料,现报告如下:胸骨头和锁骨头发起后即在锁骨上方汇合为一个肌腹(胸骨头纤维居锁骨头的浅面),两头与锁骨间形成锁骨上小窝.“锁骨乳突肌”第三头呈长带状,被颈阔肌覆盖,深面紧贴肩胛舌骨肌,颈横动、静脉,外测缘与颈外静脉相邻.以肌纤维起自锁骨,起始部肌宽2.0 cm,其前缘距锁骨  相似文献   

4.
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 ,发现其右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肌相连的变异 ,较为罕见 ,报道如下 :(1)副胸锁乳突肌上端连于胸锁关节处 ,向左下方连于左侧胸骨角下缘 ,位于体壁肌肉浅层 ,长 2 .0cm ,宽 1.0cm。(2 )胸骨肌上端在胸锁关节处 ,分别与胸锁乳突肌和副胸锁乳突肌相连 ,下端与右侧腹直肌鞘前层相续 ,位于肌肉浅层 (即浅筋膜下方 )最宽处 4 .0cm ,长 9.0cm ,与副胸锁乳突肌呈 4 5°夹角。(3)左侧未见异常 ,分析变异原因 :副胸锁乳突肌的发生可能于腮弓间充质演化异常有关 ;而胸骨肌变【收稿日期】2 0 0 1 - 0 4 - 2 3异则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评价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交流超声定位的方法与经验,提高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超声探查颈内静脉,沿其走行做好体表标记,保持病人头、颈部位置绝对不动,沿体表标记线行血管穿刺术,用sedinger经皮穿刺法留置导管.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79例,成功率92.9%,二次穿刺成功4例,成功率4.7%,三次以上2例,占2.3%.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可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危重患者的体位不适及穿刺带来的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胸锁乳突肌血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17具成人尸体,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胸锁乳突肌的微血管构筑,具体论述了支配胸锁乳突肌的各动脉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血管吻合等情况,并测量了胸乳突肌内的血管网网眼密度、网眼面积,测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解剖实验课上解剖一具男尸标本,发现其双侧胸骨肌未完全退化,并与双侧胸锁乳突肌相连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胸锁乳突肌亚部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肌构筑法,组织学HE染色和体视学法。结果:(1)胸骨头亚部的肌重与生理横切面积分别是锁骨头两亚部之和的1.39倍与1.33倍;锁骨头深亚部的肌纤维长仅为胸骨头亚部肌纤维长的82%。(2)胸骨头亚部和锁骨头浅亚部的肌梭密度显著小于锁骨头深亚部。(3)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支绕锁骨头深亚部后缘(占65%)入肌时距乳突尖(4.39±0.42)cm,而穿锁骨头深亚部(占35%)入肌时距乳突尖(3.96±0.34)cm。结论:胸骨头亚部是胸锁乳突肌肌力的主要提供者。锁骨头深亚部更多参与维持头部姿势。  相似文献   

9.
笔者解剖了一具因车祸颅内出血死亡的成年男性鲜尸标本,发现其胸骨肌不退化,具与胸锁乳突肌连为一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有多条途径,唯有颈内静脉标志相对明显,操作简单方便,而且血胸、气胸等并发症较锁骨下静脉穿刺少,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2007年1月以来,我院对18例病人实施了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A simple and safe technique for catheteriz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is described. This approach avoids the possibility of arterial puncture or pneumothorax.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最佳部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手术患者39例,全麻后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扫描颈内静脉,通过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及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试穿.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为85%,位于内侧者为15%;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712±0.025)cm;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左右.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或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两点超声定位法在幼儿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择期手术且需颈内静脉穿刺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行两点超声定位,对照组行体表标志,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误穿动脉,血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总成功率(87.50% vs 100.00%)均高于对照组(62.50% vs 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两点定位法可有效提高幼儿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误穿动脉或局部血肿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韦艳  甘晓  赵慧函  应燕萍 《医学信息》2019,(14):65-67,71
目的 比较大鼠颈外静脉置管术后两种不同导管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将3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只。A组:暴露、切开右颈外静脉,置入大鼠颈静脉硅胶导管,导管末端予堵头封管,取适宜长度埋于手术切口皮下,缝合固定。B组:置管、封管方法同A组,将导管从颈背部皮下隧道引出,固定于颈背部。观察两组大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麻醉药物用量、麻醉苏醒时长及术后7 d大鼠导管脱出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0.42±0.15)ml vs (1.08±0.31)ml],手术时长短于B组[(30.40±3.48)min vs (46.20±5.1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0%水合氯醛剂量少于B组[(0.73±0.05)ml vs (0.85±0.11)ml],麻醉苏醒时长短于B组[(52.27±4.06)min vs (61.27±7.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7 d均无导管脱出,B组术后7 d有3只大鼠出现导管脱出。结论 将大鼠颈静脉硅胶导管固定于手术切口皮下的方法较将导管经皮下引出,固定于颈背部的固定方法更简便、易行,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麻醉药物用量小,苏醒快。导管埋入皮下,不易脱出,但不利于经静脉导管给药。后者虽有不足,但具有近似模拟临床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还可通过静脉导管给药,进行不同的试验干预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深静脉置管应用十分广泛,其主要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胃肠外营养治疗、外周静脉条件差的患者,包括血液透析和营养支持以及肿瘤化疗等。临床应用过程中,为保证应用效果,还需要从管道管理和并发症护理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干预工作。本次研究总结深静脉置管的相关临床应用情况,并对深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亲水性交联剂处理牛颈静脉的理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 4 %的 EX- 313与 0 .5 %的戊二醛处理牛颈静脉带瓣胶原管道 ,所获的材料分别进行外观、扫描电镜与光镜检查 ;另外进行大鼠皮下埋植试验 ,生物力学的测试 ,所获的数据进行 t检验。EX- 313处理后的材料比戊二醛处理者质地更接近天然血管 ,结构间充满空隙 ,抗张强度与戊二醛处理者相当 ,抗钙化方面 EX- 313处理者明显优于戊二醛处理者。用亲水性交联剂 EX- 313处理的生物材料在抗钙化与顺应性方面比戊二醛更有优势 ,由其处理的牛颈静脉有可能成为较理想心脏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药物预防DVT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32例,术后连续腹壁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U/d×10d,口服阿司匹林1片/d×30d。其中13例分别于术后第3~9天先后出现术侧下肢循环障碍临床表现,结合下肢深静脉彩超或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均确诊为有症状下肢DVT,并立即行取栓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行取栓术后,临床症状消失,Homans征和Neuhof征转为阴性。2例患者术后伤口渗出增加,细菌培养阴性,停用低分子肝素钙后伤口渗出减少,至术后2周伤口完全愈合。出院后随访1.5个月,再次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或下肢深静脉造影,未发现有血栓形成。结论:术前和术后患肢发生不明原因的肿痛时,应警惕下肢DVT的存在。早期诊断DVT,早期手术,并规范应用抗凝剂,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的防治下肢DVT。  相似文献   

18.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是老年骨质疏松症导致的最为常见的脆性骨折之一。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围手术期护理技术的逐渐提高与完善,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早期手术治疗,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因卧床引起的一系列常见并发症。我科自1996年6月至2007年3月分别采用空心加压螺钉、解剖型钢板、DHS动力髋螺钉、Gamma钉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86例,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大泡的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采取外科手术方法行肺大泡切除23例,其中12例双侧肺大泡者两侧同期手术;5例术后呼吸机支持.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术后并发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溃疡和复张性肺水肿各1例,均治愈.术后随访3~36月,复查X线示,肺膨胀良好,无气胸复发,肺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肺大泡,在临床上有着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应用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66例,观察其手术时间、术中反应、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宫颈愈合情况及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共 66例,平均手术时间7.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10.5 ml.临床治愈率95.45%(63/6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6%(3/66).术后复查TCT均阴性,阴道镜检查无异常,病理诊断符合率92.42%.结论: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快速、安全、有效,并可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提高对早期宫颈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