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7例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青年卒中组)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1例作为对照组,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77例青年卒中患者中男性61例(79.2%),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显著高于女性患者(t=-2.267,P=0.026);有吸烟史57例(74%),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8,P=0.023);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对照组高(t=-3.998,P=0.000);而对照组高血压病史(χ2=8.113,P=0.004)及糖尿病病史(χ2=7.788,P=0.005)较青年组高,且NHISS评分高于青年组(t=2.589,P=0.011)。结论青年卒中患者中男性居多,且男性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于女性;吸烟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导致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5~2007—05收治的120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并以同期住院的16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糖水平、发热、白细胞增多、糖尿病史和CT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的糖尿病史、CT早期梗死征象、发热和白细胞增多的比例较高,血压、血糖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多与高血压、糖尿病、近期感染及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及闭塞有关。  相似文献   

3.
青年卒中是指发生在18~45岁之间的脑卒中患者,占全部脑卒中的5%~15%,致残率、致死率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损害。我院2008—2010年收治的45例青年卒中患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5例青年卒中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32~45岁,平均36.7岁,脑出血16例,脑梗死28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并与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比对,为进一步提高青年脑卒中的预防及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以神经内科收治的青年和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7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45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所有研究对象按照病因进行TOAST分型,记录其常见危险因素,对比分析2组人群的差异.结果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4(31.6%)例,心源性卒中型(CE)9(11.8%)例,小动脉闭塞型(SAA)15(19.7%)例,其他原因型 (SOE)10(13.2%)例,不明原因型 (SUE)18(23.7%)例.老年组分别为LAA106(43.3%)例,CE29(11.8%)例,SAA67(27.3%)例,SOE10(4.9%)例,SUE18(12.7%)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2组CE所占比例相同,但是青年组中SOE和SUE的比例要明显高于老年组.青年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分别为55(72.4%)和21(27.6%),老年组前后循环比例分别为193(78.8%)和52(21.2%),2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性别、酗酒、家族史、高血压、心脏病、肺炎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63.2%),高脂血症(61.8%),吸烟(34.2 %),酗酒(31.6%).结论 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利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是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青年组在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病因的同时,也要关注少见、罕见的病因,以更好的指导青年脑卒中的一、二预防.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居民中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方法抽取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18~44岁的常住居民521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所选研究对象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数为26例,约占4.99%,其中不同文化程度、职业、人均年收入、吸烟史、饮酒史的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情况以及脑卒中家族史的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史、高血压史、血脂异常、糖尿病史、BMI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44岁以下青年居民的脑卒中患病率不高,其发病多与吸烟史、高血压史、血脂异常、糖尿病史、BMI有关。  相似文献   

6.
青年卒中68例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华  杨江明 《江西医药》2007,42(5):425-426
目的 探讨青年卒中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22例,有效38例.结果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李欣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130-131
目的研究青年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笔者收集的150例16~45岁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结果青年卒中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并且缺血性卒中可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管炎、烟雾病、心源性栓塞、血流动力学异常、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偏头痛性梗死、线粒体脑肌病、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病因;出血性卒中可有高血压性、血管畸形、动脉瘤、烟雾病、凝血机制障碍等病因;也有原因不明者。青年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可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TIA、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糖尿病、心脏病、偏头痛、家族史等。结论青年卒中患者病因和发病危险因素复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继发早期癫痫发作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作类型及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近3年来首发缺血性卒中的408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意识、糖尿病、高血压、心源性疾病和卒中部位等的临床特征,随访6~12个月,其中缺血性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患者42例,未继发癫痫发作患者366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患者依据癫痫发作的发生时间分为早期癫痫发作组(18例)和晚期癫痫发作组(24例)。分析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作类型以及缺血性卒中后发生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10.3%(42/408),其中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4.4%(18/408);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5.9%(24/408)。早期癫痫发作的50.0%(9/18)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晚期癫痫发作的58.3%(14/24)为单纯部分性发作。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组与非癫痫发作组的临床特征经统计学比较,两组间心源性脑栓塞病例的发生率和累及皮质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以全面性发作为主,晚期癫痫发作以单纯部分性发作为主;心源性脑栓塞和累及皮质梗死是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经本院收治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查体1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及生化指标等影响因素,根据结果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高BMI水平,有饮酒史、吸烟史、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Hcy血症,高WBC、ALP及NEUT水平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观察组高BMI水平、有饮酒史、吸烟史、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Hcy血症、高WBC、ALP及NEUT水平均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BMI、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高危因素,积极纠正和治疗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利于疾病的康复和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小卒中患者两年复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入院确诊为缺血性小卒中患者474例,共随访两年,以脑卒中复发为终点访视事件。收集复发及未复发患者各项临床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年内复发缺血卒中患者68例,复发率为14.3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HR 1.877,95%CI 1.159~3.072,P=0.011)、既往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史(HR1.851,95%CI 1.096~3.126,P=0.021)、糖尿病(HR 2.186,95%CI 1.350~3.541,P=0.001)、大动脉狭窄(HR1.789,95%CI 1.079~2.966,P=0.024)是缺血性小卒中两年内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5岁、既往脑卒中或TIA史、糖尿病、大动脉狭窄是影响缺血性小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给予合理正确的二级预防,可以减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分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18~45岁)247例,总结颅脑影像学特点,并根据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进行缺血性卒中的改良TOAST病因分型。结果影像学单发病灶、前循环供血区病灶为著。改良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25.9%,心源性栓塞型占16.6%,小动脉闭塞型占21.6%,其他病因型占11.3%,不明病因型占24.7%。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主要病因分型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不明病因型。18~35岁以其他病因型、不明病因型为著;36~45岁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型为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7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青年卒中组),另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7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老年卒中组),分期其发病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总结青年卒中组的治疗预后情况。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高血脂、吸烟是影响青年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发病原因主要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心源性脑栓塞。青年脑卒中的治疗预后要显著优于老年脑卒中(P<0.05)。结论血压、高血脂、吸烟是青年人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其治疗预后要好于老年人,应指导青年人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降低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颖 《首都医药》2009,16(10):42-43
目的研究再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来反映卒中二级预防的重点。方法调查366例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个人疾病史和不良生活方式,计算单个危险因素的百分比。结果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79.23%)、血脂异常(67.21%)、颈动脉狭窄(53.01%)列前3位。结论高血压是卒中预防的重中之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卒中预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对52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8名同年龄健康对照组;55例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名同年龄对照组的血脂、脂蛋白、血糖水平及血压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总胆固醇含量为(5.00±1.46)mmol/L,三酰甘油为(1.92±1.44)mmol/L,低密度脂蛋白为(2.98±0.93)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总胆固醇(4.35±0.95)mmol/L,三酰甘油为(1.41±0.58)mmol/L,低密度脂蛋白为(2.41±0.80)mmol/L;高密度脂蛋白(1.16±0.35)mmol/L,载脂蛋白A(1.12±0.18)g/L,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2.18±0.82)mmol/L,载脂蛋白A(1.37±0.73)g/L]及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组[高密度脂蛋白(1.43±0.32)mmol/L,载脂蛋白A(1.32±0.17)g/L]。结论脂质代谢异常是引起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其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能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共收集535例发病24h内入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正常组(435例)和异常组(100例),对所有患者均在24h内进行MMSE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完成血清尿酸、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的测定,同时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结果由按α=0.05引入水准,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NIHSS评分、血小板(PLT)异常,低密度脂蛋白(LDL)异常,血尿酸异常,年龄>60岁以上是影响患者MMSE评分异常的主要因素,尤其是PLT异常和NIHSS评分异常。患者年龄>60岁是年龄≤60岁患者MMSE出现异常风险的2.196倍,血尿酸异常的患者出现MMSE异常的风险是正常范围内患者的1.600倍;PLT异常的患者出现MMSE异常的风险是血小板在正常范围内患者的7.397倍;NIHSS评分异常的患者出现MMSE异常的风险是NIHSS评分正常患者的2.860倍;LDL异常的患者出现MMSE异常的风险是LDL正常范围内患者的2.189倍。结论血尿酸异常、年龄偏大、NIHSS评分异常、PLT异常、LDL异常均与MMSE评分密切相关,血尿酸、NIHSS评分结果等因素可以作为早期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重要因素,为临床较早地对卒中患者进行干预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天津医药》2003,31(4):215-215
缺血性卒中是世界上第二位最常见的死因。在美国和欧洲 ,其死亡率处于第三位 ,并且居严重长期致残病因的首位。有报告称 ,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检出主动脉弓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预示老年人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有学者报道 ,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也可影响主动脉弹性 ,其改变情况也可经TEE检查评价 ,因此 ,通过TEE评价主动脉硬度可能提供评价缺血性卒中的信息 ;但是极少有关主动脉硬度对缺血性卒中危险性的研究资料。KenichiSugioka等著文报告经TEE检查胸主动脉的硬度对老年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作者们…  相似文献   

17.
18.
赵凤丽  戴海琳  胡磊 《河北医药》2005,27(11):851-853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形式,在大多数患者,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一些遗传因素与卒中的危险性有关.其中,颈动脉内膜-中膜壁的厚度(IMT)尤其具有相关性,它是亚临床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间接标志,而且是未来缺血性卒中较强的预测因素.一些学者报道,在那些具有某些基因功能变异的人IMT较高,这些基因变异与基质沉积(MMP3)、炎症(白介素-6)和脂类代谢(肝脂肪酶、APOE、CETP和PON1)有关.有证据显示,炎症过程和可修饰的危险因素与遗传交互作用引起卒中.识别环境危险因素作用过程中能保持心血管稳定的基因,探索环境方面危险因素的影响是否由个体的基因类型来调节,对深入理解卒中的病理生理和流行病学大有裨益.同样,这对遗传危险因素的预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孙建航  刘巍松 《安徽医药》2022,26(11):2179-2182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是常见的卒中类型,发病率约占卒中的30%,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因对疾病的危险因素了解不全面,常出现诊治不足,因此,熟知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着眼于当前临床上进展性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如血压因素、代谢因素、血氧含量、体温和感染等;探讨了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关注危险因素对血管内溶栓病人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后早发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临床特点及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某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345例,于第1个月月底进行随访及抑郁评估,根据是否合并抑郁诊断,将其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后无抑郁组(non-post stroke depression,NPSD)和抑郁组(PSD),采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及相关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34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SD组113例,占32.75%,两组患者性别比及年龄均有统计学意义;饮酒史、HAMD基线分值、NIHSS基线分值、ADL基线分值,以及1月时的MMSE、mRS、ADL、NIHSS评分、客观支持分以及对支持利用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AMD基线分值高、ADL基线分值和一月ADL分值低、饮酒史是早发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PSD患者发生率较高,HAMD基线分值高、ADL基线分值和一月ADL分值低、饮酒史是缺血性卒中早发抑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