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临床应用的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12年4月,应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严重畸形和不稳定23例膝。其中骨性关节炎1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左股骨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l例,左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损伤及内侧侧副韧带断裂l例。术前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36~58分,平均48.6分;术前膝关节屈曲活动度21°~80°,平均57.4°。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3年,平均23.6个月。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无腓总神经麻痹等并发症发生。23例患者随访时,HSS评分78~98分,平均91.1分,较术前平均增加45.5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75°~100°,平均85.2°,最后随访时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85°~120°,平均108.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顺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TKA的80例(80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截骨顺序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40膝,先行股骨截骨;对照组40膝,先行胫骨截骨。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胫骨内、外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范围、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情况及HS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14个月(平均11.3个月)。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观察组分别为(53.4±13.8)min和(310±46)ml,对照组分别为(72.5±14.7)min和(425±4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9、11.93,P值均〈0.01);胫骨外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观察组为(44.1±3.7)mm,对照组为(21.8±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5,P〈0.01);胫骨内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观察组为(45.6±3.5)mm,对照组为(43.5±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3,P〉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12周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7.6°±14.2°和103.6°±7.4°,对照组分别为88.6°±13.6°和102.3°±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和0.82,P值均〉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分别为(90.12±8.6)分和(91.66±6.6)分,对照组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分别为(89.45±9.9)分和(91.87±7.5)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和0.13,P值均〉0.05)。结论TKA中先行股骨截骨可以使胫骨的显露更为充分,起到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失血,缩短手术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各型膝关节脱位的可行性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35例膝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Schenck分型:KD-Ⅱ型4例,KD-ⅢL型6例,KD-ⅢM型18例,KD-Ⅳ型2例,KD-Ⅴ型5例。根据Lysholm功能评分、Tegner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稳定性对手术前后患膝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4.8个月(6~48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36.7±5.7)(0~70)分提高至(86.5±11.2)(49~100)分,Tegn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由术前(0.8±0.6)(0~2)分提高至(5.4±1.2)(3~6)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3.2°±15.1°(15°~125°)提高至120.1°±7.3°(90°~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关节镜下治疗各型膝关节脱位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安全、有效方法,具体治疗策略应根据脱位分型以及膝关节损伤情况来制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多针穿刺延长法松解内侧副韧带(MCL)对中度膝关节内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软组织平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骨科,TKA术中采用多针穿刺技术松解MCL以获得软组织平衡的中度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36例,年龄57~79岁。术后康复按照我科标准膝关节康复计划进行。术后3周复查拍摄下肢站立位全长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拍摄患膝关节站立位正侧位片,并检查膝关节活动度,进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做内外翻应力测试检查膝关节稳定性。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力线、膝关节屈曲活动度、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 根据术中松弛度测量标准,55例病例术中均获得了满意的内外侧软组织平衡,未出现内侧过度松弛的情况。术后利用膝关节站立位全长片测量膝关节力线显示,由术前的内翻13.5°±3.36°(9°-25°)纠正至术后的内翻0.8°±1.07°(内翻3.5°-外翻2.0°);KSS临床评分从术前(39.9±7.84)分(20—65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94.0±7.27)分(65~100分),KSS功能评分从术前(35.2±10.51)分(20~8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85.0±10.84)分(50~100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从术前90.0°±9.87°(65°~110°)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15.0°±10.08°(95°-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中,除了2例仍存在5°屈曲挛缩外,其余53例膝关节均能完全伸直,未发现膝关节失稳病例,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TKA术中采用多针穿刺松解技术,可以通过增加穿刺次数逐渐延长MCL,增加内侧间隙,从而获得满意的软组织平衡,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有研究对全膝关节置换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但关于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外侧接触压和接触面积的研究不多。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外侧接触压和接触面积。方法:建立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外侧接触压和接触面积。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的聚乙烯衬垫内侧和外侧接触压峰值以屈膝0°时最小,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侧接触压峰值在屈膝0°-90°时均高于外侧接触压峰值(P<0.05)。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在屈膝60°-120°时聚乙烯衬垫内外侧接触压峰值均高于旋转平台内外侧接触压峰值(P<0.05)。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侧和外侧接触面积以屈膝0°时最大。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侧接触面积在屈膝0°-30°时均低于外侧接触面积(P<0.05),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侧接触面积在屈膝0°-90°时均低于外侧接触面积(P<0.05)。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在屈膝30°-120°时聚乙烯衬垫内外侧接触面积均低于旋转平台内外侧接触面积(P<0.05)。表明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内外侧聚乙烯衬垫内侧接触压峰值高于外侧接触压峰值,内侧接触面积低于外侧接触面积,旋转平台假体的内外侧接触压低于固定平台假体,旋转平台假体的内外侧接触面积高于固定平台假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治疗重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34例(41膝)人工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术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行HSS[5,6]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5~31个月),手术前HSS(the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评分平均51分,手术后评分平均92分,手术优良率为91%。病人术后在膝关节疼痛,功能和活动度方面有明显改善。结论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术对治疗重症膝关节炎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个体化股骨旋转定位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5月—2013年11月68例膝关节严重退变病例纳入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法Ⅲ级以上,且合并严重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CT扫描下肢采集数据后利用数字化软件Mimicsl4.01在建立的3D立体模型中测量股骨后髁角,在TKA中参照该角度进行个体化截骨,术后再次测量股骨后髁角。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统一采用外旋3°截骨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股骨后髁角以及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结果 观察组68例采用数字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14°±1.59°(1.05°-8.26°),术后0.83°±0.44°(0.03°~2.28°);对照组中62例采用传统技术的患者术前测得股骨后髁角5.47°±1.23°(1.97°-8.41°),术后3.82°±0.41°(0.08°-6.93°)。两组患者术前的股骨后髁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P〉0.05),观察组术后股骨后髁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3,P〈0.01)。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0.3%(7/63),对照组为38.7%(2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结论 TKA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股骨外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股骨旋转力线。  相似文献   

8.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35例(41膝)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膝前正中纵形切口和内侧髌旁入路,术后进行随访,对比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观察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平均24个月的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平均(69±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4.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平均95°提高到术后平均11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手段。选择恰当的病例,良好的假体设计,精确的手术技术,术后积极的康复锻炼是影响术后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牛津第三代单髁假体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6月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10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并测量术后假体力线,分析假体设计、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 100例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12~7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股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69°内旋±3.18°,0.83°伸直±3.63°,胫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12°内翻±0.80°,0.39°伸直±1.24°,无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采用高屈曲与旋转平台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10月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RPF组和RP组,随访时间为6个月。记录术前、6个月的关节活动度与HSS评分。结果 RPF组与RP组术前活动度、HSS评分、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RPF组术后6个月活动度较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1;HSS评分RPF组较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28;术前活动度大于等于100o的RPF假体术后6个月增加的活动度小于术前小于100o的术后6个月增加的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小于100o和大于等于100o的RPF假体术后6个月活动度均大于相对应的术前小于100o和大于等于100o的RP假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小于100o的RPF假体术后6个月增加的活动度大于术前小于100o的RP假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大于等于100o的RPF假体术后6个月增加的活动度与RP假体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后6个月活动度及功能评分高屈曲假体优于一般假体;术前活动度小于100o采用高屈曲假体在术后6个月能获得更多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髋臼,对髋臼位相参数和形态参数进行定量研究,为设计符合国人特征的髋臼假体提供数据。方法:收集278例髋关节CT图像,利用自主设计软件对髋臼进行识别处理,拟合出髋臼骨形态,测量髋臼位相和形态参数。结果:髋臼前倾角(AVA)男性(14.76±5.86)°、女性(14.04±5.62)°,外展角(ABA)男性(43.27±4.52)°、女性(43.81±4.79)°,两组数据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拟合半径(R)为(25.582±2.537)mm,拟合深度(H)为(21.960±2.584)mm,R值与H值有相关性(P〈0.001)。结论: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测量值无性别差异,髋臼拟合半径(R)与拟合深度(H)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于国人髋关节假体的设计制造和术中放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患者步态的功能量化指标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2011年8月-2011年11月,选取臀肌挛缩症患者16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健康自愿者1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步态系统对两组进行三维步态对比分析。结果:①步态周期时间参数:研究组在常速、快速行走时步态周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步幅、步速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小(P〈0.01)。②下肢关节角度特征: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常速、快速行走时髋关节摆动期最大屈曲角度及研究组快速行走时髋关节屈伸角度变化范围均减小(P〈0.05);研究组常速、快速行走时膝关节冠状面角度变化范围均增大(P〈0.05),而膝关节支撑相最大屈曲角度和膝关节屈伸角度范围均减小(P〈0.01);研究组常速行走时重心左、右位移增大(P〈0.05),快速行走时重心上、下位移减小(P〈0.05)。结论: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地观察臀肌挛缩症患者步态的生物力学变化,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初次接受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63例70膝患者资料,比较并分析术前和随访时患膝KSS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等数据。结果通过各个时间段随访及X线检查结果的观察,正位片示膝关节人工假体位置安放好,关节间隙平衡;侧位片示人工关节假体大小合适,胫骨假体后倾角度良好,股骨假体包裹效果好。术后腓总神经麻痹2例,于术后4~6个月逐渐恢复。5例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较差,为(0~60±10)°,术后2~3周在强镇痛药物辅助下行手法松解处理;髌前痛1例,术后4个月经关节镜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症状解除。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78.3±18.6)°提高至术后的(109.2±19.9)°(P0.O1)。结论初次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近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使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对移植物进行固定,术前、术后观察患者的症状,膝关节活动度、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按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本组未出现深静脉血栓或感染.术后随访6~18个月,膝关节屈曲平均130°,伸直0°;21例患者均无打软腿现象.前抽屉试验20例阴性,1例阳性(Ⅰ°).Lachman试验20例阴性,1例阳性.轴移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从术前(48.3±4.6)分提高至(84.7±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1).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一种方法,具有手术操作较简单、固定可靠、费用较低、愈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正常青少年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枕颈矢状面形态,探讨其枕颈矢状面形态与颈椎矢状面形态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入院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AIS患者80例(男14例,女66例)作为AIS组;正常青少年志愿者100名(男17名,女83名)作为对照组。在枕颈部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记录枕骨入射角(OI)、枕骨斜率(OS)、枕骨倾斜角(OX)、上颈椎前凸角(C0-C2)、下颈椎前凸角(C2-C7)和颈椎前凸角(C0-C7),比较对照组与AIS组枕颈参数差异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并分析枕颈参数与颈椎矢状面形态相关性。结果对照组OI、OS和OT分别为36.12°±2.55°(30°~44°)、26.34°±8.41°(15°-46°)和-10.06°±7.51°(-22°~11°),AIS组OI、OS和OT分别为35.62°±3.01°(31°~42°)、24.27°±8.49°(7°-42°)和-11.52°±9.23°(-28°-10°),两组枕颈部形态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878、1.014、1.306,P值均〉0.05),且不受年龄(≤14岁,〉14~18岁)、性别影响(P值均〉0.05)。对照组OI与C0-C2角和C0-C7角显著相关(r=0.307和r=0.298,P值均〈0.05),OS和OT分别与C2-C7角和C0-C7角显著相关(r=0.402和r=0.560、r=0.428和r=0.550,P值均〈0.05);而AIS组仅OI和OS与C0-C2角存在显著相关性(r=0.532和r=0.620,P值均〈0.05)。结论正常青少年和AIS患者的枕颈参数无显著差异,且不受年龄与性别影响。正常青少年OI、OS和OT与颈椎矢状面形态显著相关,而AIS患者枕颈部矢状面形态仅与其上颈椎矢状面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