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静脉溶栓疗效。方法 对60岁以上AMI患者201例,静脉溶栓治疗组86例,与未溶栓组115例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溶栓组再通率36%,而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升高,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例数明显减少。结论 溶栓治疗有益老年AMI患者的临床预后,但延迟溶栓治疗时间和老年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可能影响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静脉溶栓疗效.方法对60岁以上AMI患者201例,静脉溶栓治疗组86例,与未溶栓组115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溶栓组再通率36%,而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升高,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例数明显减少.结论溶栓治疗有益老年AMI患者的临床预后,但延迟溶栓治疗时间和老年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可能影响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探析.方法:对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治的73例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35例并发心源性休克者纳入观察组,38例未并发者纳入对比组,分析和总结心源性休克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掌握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分析,脑梗病史、心梗病史、并慢性心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动过速等是老年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有关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介入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常规治疗患者的66.7%,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加强体征监护,有效应对并发症,采取介入疗法,能有效改善预后,减少病死发生,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马晓丹  王冰  刘雯  张君 《中国保健》2007,15(10):71-72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与常规治疗两种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病死率.方法将我院1999年9月~2005年3月ICU收治的AMI患者52例分为A、B两组,其中不包括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A组为静脉溶栓组,均给予尿激酶静脉静脉溶栓,其他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及监护,镇静止痛,抗心律失常,硝酸酯类舌下含服或静点,纠正电解质紊乱,抗凝等治疗.B组未行溶栓治疗其余治疗同A组.结果A组30例,死亡2例(6.7%)存活28例(93.3%),B组22例,死亡6例(27%)存活16例(7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讨论无条件实施介入治疗就诊延误、转送患者到可进行介入治疗的单位将会错过再灌注时机,如无禁忌证应立即(接诊患者后30min内)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熊俊 《中国卫生产业》2014,(7):126+128-126,128
目的采取回顾性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和分析保守治疗于介入治疗对老年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60例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所引发的心源性休克患者,将所选取的病例按照PCI治疗方式以及常规溶栓药物方式分成PCI组和常规组,观察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血管开通率。结果PCI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具有明显差异性和统计意义。结论对确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明显提高梗塞处的血管开通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对该病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WBC)计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与未溶栓治疗中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229例AMI患者按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131例)及未溶栓组(98例),分别于入院即刻、入院后6h、入院后24h抽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于入院次日晨抽血测定CRP、IL-6、TNF-α、WBC计数.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溶栓组失访27例.溶栓组6个月内死亡1例,病死率为1.0%(1/104),未溶栓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6.1%(6/98),两组6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CK、CK-MB峰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TNF-α、IL-6水平较未溶栓组升高,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WBC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组中再通104例,再通率为79.4%( 104/131),再通患者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未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患者TNF-α、IL-6水平升高可能与再灌注损伤相关,亦提示为心肌坏死本身的炎性反应,检测CRP、IL-6、TNF-α、WBC计数对AMI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临床意义,抗炎、抗氧化治疗对改善AMI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18例急性心肌梗塞院前快速溶栓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在心肌梗塞急性期,越早尿激酶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再通率愈高,院前救治溶栓时机明显优于院后溶栓,可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而濒临坏死的心肌,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接收并行静脉溶栓治疗的31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A组;选取同期接收并行静脉溶栓治疗的31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B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组脑疝、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效果相当,但心源性脑梗死溶栓后并发症发生几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心脏内科急诊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该院心脏内科急诊室就诊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接诊后对患者迅速采取抢救措施,包括给予患者吸氧、镇静、镇痛及看护,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诊断既检查,对于体征正常尚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并及时送患者到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结果?46例患者中成功接受溶栓治疗的有38例,病情没有明显好转的有8例,患者在急诊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死亡,在接受手术治疗中有1例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致死.结论?心脏内科急诊对对突发性心脏病患者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的症状,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杨晓辉 《药物与人》2014,(12):156-156
目的:进行心肌梗塞病人观察与护理路径分析,提高生命存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来医院治疗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病情观察,实施常规及并发症护理,并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护理效果数据分析统计.结果:通过有效护理,治愈出院患者26例;疼痛症状缓解2例,心力衰竭2例,心源性休克2例,(其中1例死亡).讨论:早期诊断,及时救治,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手段,有利于缓解病情,缩小心肌坏死的面积,危险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AIM: To identify prognostic risk factors for in-hospital outcome of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VI).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0 patients admitted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a RVI defined by ST segment elevation > or = 1 mm in V3R and V4R leads. RESULTS: The mean age was 62 years. RVI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18 patients. Half of the patients had hemodynamic complication on admission (cardiogenic shock in 4 cases, right ventricular failure in 6 cases) and thir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was present in 5 patients. Sixteen patients (80%) received thrombolysis and 3 went to an emergency angioplasty.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was 25% caused by a cardiogenic shock in 4 patients and a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1 patient. Stat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cardiogenic shock on admission, the absenc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the low ejection fraction of the left ventricle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in-hospital mortality (p = 0.004, p = 0.03, p = 0.0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n-hospital outcome of RVI is characterized by hemodynamic complications leading to a high incidence of mortality. Thus RVI must be diagnosed quickly and maximal therapeutic efforts must be done to procure the opening of the occluded coronary artery.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爱通立(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本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采用爱通立(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急诊静脉溶栓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和溶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比对照组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为73.33%,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溶栓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爱通立(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康银玲 《现代保健》2014,(20):49-51
目的:探讨脑保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的药物后处理是否对急性心肌缺血溶栓后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有溶栓适应证且行静脉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在溶栓前以及治疗后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共14 d。对照组用等量安慰药静脉滴注。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观察比较ST段再抬高、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情况。冠脉CT测定血管再通情况及4周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T段再抬高、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血管再通率6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4周病死率1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室性早搏、窦性阻滞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急性缺血的心肌,在再灌注前注射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药物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溶栓前以及治疗后给药对急性缺血性心肌的保护效果显著,依达拉奉注射液可能是一种新的心血管临床药物。  相似文献   

14.
了解基层医院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情况以及诊后治疗情况。方法:选取80例患有心肌梗死病症的患者,分析这80例患者的首次诊断以及溶栓治疗等情况。重点分析心肌梗死溶检再通患者和溶栓未通以及未溶栓患者在病死率和心源性休克的差异。结果:诊断率为95.47%,误诊率为4.53%,溶栓再通过率为67.39%。溶栓再通患者比溶栓未通及未溶栓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要好。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基层医院加强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和治疗手段,可以大幅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好率以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康银玲 《现代保健》2014,(22):86-88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从本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对A、B两组,每组各70例。A组患者使用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B组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溶栓后6 h和12 h的冠脉再通成功率分别为80.00%和91.43%,显著高于B组的62.86%和68.5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有8例并发出血,发生率为11.43%,B组并发出血20例,发生率为28.57%,A组出血发生率小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死亡、休克、心力衰竭和再梗死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具有冠脉再通成功率高,并发出血发生率低的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68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6.2%和16.2%,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降低死亡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68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6.2%和16.2%,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降低死亡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均行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血管再通率。结果对照组护理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9例,心力衰竭12例,再梗死10例;观察组护理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2例,心力衰竭2例,再梗死6例,观察组严重心理失常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管再通39例,占78%;观察组血管再通14例,占2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静脉溶栓治疗时实施针对溶栓的特殊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06-207,209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博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1年5月期间,某科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9例,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博与机械通气对他们进行治疗,现回顾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3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康复出院12例,治疗有效率为30.8%;院内死亡27例,死亡率69.2%。②康复出院的12例患者,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pH显著高于治疗前,而中心静脉压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27例患者死亡原因包括多脏器功能衰竭16例,重症感染5例,室间隔穿孔4例,乳头肌断裂3例,左心室游离壁破裂1例。[结论应用主动脉球囊反博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一定的疗效,但死亡率仍然较高;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尿激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时间窗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医院急诊收治的6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分为观察组(3 h内接受溶栓)和对照组(3-6 h接受溶栓),检测心肌细胞坏死指标及心室舒缩功能指标,并分析与溶栓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TnT、LDH及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与溶栓时间呈正相关,E峰、E/A值、LVEF及LVEDD均高于对照组,且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治疗时间越短,治疗后心肌细胞坏死越少、心室功能恢复越好,临床价值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