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4-5,8
目的研究经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的作用。方法以NGF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BMSCs;制备VaD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及NGF修饰组。造模1周后,通过尾静脉注射将NGF基因修饰的BMSCs移植到大鼠体内;4周之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区NGF和SYN表达。结果与PBS组比较,NGF修饰组逃避潜伏期缩短显著,而SYN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NGF基因修饰的BMSCs对VaD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改善作用;并可以提高NGF及SYN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甘露醇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以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制作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培养基组8只(注射1 mL无血清培养基)、BMSCs移植治疗组11只(注射1×10^6个BMSCs 1 mL)及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9只(注射1.5 g/kg甘露醇后,在10-30 min之内注射1×10^6个BMSCs 1 mL)。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移植治疗前与移植4周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比较各组之间差异。结果:与培养基组比较,BMSCs移植治疗组和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都有改善,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平台象限区滞留时间延长(P〈0.05);与BMSCs移植治疗组比较,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更加明显,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平台象限区滞留时间延长(P〈0.05)。结论:甘露醇预处理后BMSCs静脉移植组治疗血管性痴呆与单独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比较,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改善。其机制可能与甘露醇能开放血脑屏障(BBB),增加进入脑内的BMSCs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血管性痴呆(V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CA1区突触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扩增大鼠骨髓MSCs,并用BrdU标记.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制备VaD模型.将经过Y-迷宫筛选的大鼠随机分为A、B、C 3组.MSCs移植组(A组)于2-VO后4周尾静脉注射MSCs;对照组(B组)注射同等剂量的PBS;假手术组(C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不进行尾静脉注射.Y-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SCs注射后4周大鼠海马区BrdU标记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海马CA1区SYN表达的变化.结果 MSCs移植后4周A组大鼠海马区可见荧光标记的MSCs;A组大鼠Y-迷宫作业成绩错误次数(EN)为(7.39±0.68)次,较B组[(12.25±0.77)次]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t=4.86,P<0.05),全天总反应时间(TRT)为(348.94±27.92)s,较B组[(542.22±30.27)s]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t=193.28,P<0.05);A组大鼠SYN光密度值(OD)为(0.284±0.041),较B组(0.093±0.036)显著增加(t=0.191,P<0.05).结论 静脉移植MSCs使V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善并使海马CA1区SYN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4.
脉冲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场强、频率的脉冲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方法 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生长良好的第三代细胞进行不同场强、不同步率的脉冲电磁场刺激,MTT法则定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仪法测定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脉冲电磁场刺激5d(1次/1d,每次3h)后,各实验组细胞增殖水平和(S+G2/M)期细胞数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脉冲电磁场刺激后,能促进体外培养该细胞的增殖水平,磁场参数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升阳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除正常组外,建立大鼠VD模型,造模7天后,移植组及中药组注射MSCs悬液于海马;中药组动物予中药灌胃,其余组灌胃生理盐水,连续25天后,进行水迷宫训练5天,第5天用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逃...  相似文献   

6.
骨保护素的克隆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人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并构建其重组腺病毒,观察其对B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RT-PCR方法从人肝克隆OPG基因全长cDNA,利用穿梭质粒将OPG基因重组获得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OPG;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AdOPG感染兔BMSCs,以RT-PCR及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BMSCs对OPG的表达.比色测定和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法观察AdOPG感染BMSCs后5 d时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结果:克隆获得人OPG基因,测序与Gene bank一致,构建的重组腺病毒AdOPG滴度达109 efu/ml,AdOPG感染BMSCs 5 d后ALP活性值为(21 024±507)IU,AdGFP对照组为(3 079±89)IU,空白对照组为(2 156±78)IU.结论:骨保护素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胶质瘤细胞的趋化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对C6大鼠胶质瘤细胞的趋向性。方法在Transwell培养板的Transwell上室中放置一定量的用B 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ranswell培养板的培养孔中分别放置:IMDM培养基、C6细胞条件培养液、MRC-5细胞、C6鼠胶质瘤细胞。将以上Transwell培养板在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h后,然后取胰酶加入培养孔中消化细胞5min,拿掉Transwell上室,取适量细胞悬液滴加在载玻片上,然后将4%多聚甲醛滴加在载玻片上的细胞上将其固定30min,然后对载玻片上的细胞进行B rdU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处理后,用显微图像分析仪计数载玻片上的阳性细胞数。结果迁移到C6及其条件培养液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明显多于IMDM和MRC-5组,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且C6及其条件培养液组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IMDM和MRC-5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C6细胞及其分泌的各种因子具有趋向性。  相似文献   

8.
井沆  肖雁  官志忠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2):148-153,161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鉴定并移植至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BMSCs,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期BMSCs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鉴定BMSCs,用含10 μg/L bFGF的L-DMEM及含200μmoVLBHA、2% DMSO的无血清L-DMEM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分化细胞的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以确定其分化特性;用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标记分化好的细胞,移植到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复制的血管性痴呆(VaD)模型大鼠侧脑室内,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rdU表达以反映移植BMSCs在大鼠脑内的生长情况,Mom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大鼠BMSCs可通过贴壁筛选法成功分离并在体外大量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BMSCs第5代表面标志可达90%以上,细胞表型CD90、CD29、CD44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bFGF/BHA诱导BMSCs分化后有Nestin和NSE表达,分化细胞具有神经细胞的形态;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第1次穿越平台时间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rdU成功标记诱导后的BMSCs,并可在移植大鼠脑内检测到BrdU标记阳性细胞.结论: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大鼠BMSCs,生长稳定、可多次传代,bFGF/BHA可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元细胞,BMSCs成功移植到VaD大鼠,BMSCs有望为神经疾病细胞移植治疗提供丰富、易得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9.
<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多,胎儿脐血中亦可分离得到。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BMSCs具有向中胚层细胞分化的能力;另外,BMSCs还能够支持造血,对造血干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晓艳  范洪学 《吉林医学》2007,28(2):156-15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其广泛分布于各种不同的组织中,如骨髓、外周血、脐血、脂肪、胎肺、胎肾等组织。MSCs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另外,MSCs还能够支持造血,对造血干细胞有扩增作用,共移植造血干细胞和MSCs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临床上MSCs可望应用于组织工程、细胞工程、基因治疗、细胞因子替代治疗等领域[1]。本文对MSCs的来源、生物学特性、分离纯化与培养、多分化潜能以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1来源1.1骨髓:目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通过贴壁法培养、鉴定大鼠骨髓MSCs,观察其生长规律及光镜结构特点。结果 大鼠MSCs 7代以前增殖速度较快,细胞接种后1~2d为滞留期,3d后达对数生长期,第6天进入平台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SCs表达CI)44,不表达CD45;光镜下可见MSCs呈梭形、纺锤形和多角形,核居中,有1~2个核仁。结论 培养的细胞为骨髓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细胞生长性状稳定,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和脐血间质干细胞(CMSCs)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3月对269例DMD患者行自体BMSCs和CMSCs联合移植方案进行治疗,患者均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 μg/kg,2次/d,皮下注射动员骨髓干细胞4 d,于第5天行骨髓采集术,局部麻醉下从髂后上棘抽取骨髓100~180 ml.将采集的骨髓液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分离单个核细胞2.0×109,用Uitra cul Ture 培养液调节细胞数量为1×105/ml~1×106/ml,接种于75 mm2培养瓶中,24 h换液,7~10 d后收集全部细胞,总数为4.0×108/ml~1.5×109/ml.将BMSCs移植到患者四肢近端肌肉内.采集脐血80~160 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CMSCs.将CMSC(1.0~4.8)×107细胞悬液,经静脉缓慢输注,每5~7 d 1次,共3次.移植后6个月对患者的肌力、步行10 m和推轮椅10 m所需时间、肌酸激酶水平、肌电图等进行观察.结果 269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时随访,218例患者(81.0%)肌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干细胞移植后235例患者复查心肌酶谱,其中188例(80%)患者步行10 m及推轮椅10 m所需时间明显缩短,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肌酸激酶水平较移植前明显下降(P<0.01).51例患者复查肌电图,32例(62.7%)患者波幅不同程度增高,运动单位增多,多相波减少.47例患者复查大腿肌肉磁共振成像,肌肉影像较移植前变化不明显.结论 BMSCs和CMSCs移植治疗DMD,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使DMD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肌力有所提高,肌酸激酶较移植前下降.移植后复查肌电图波幅不同程度增高,运动单位增多,多相波减少.MSCs移植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DMD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3.
安刚  洪晶  路璐  许愿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2):974-976
目的 分离培养并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 成人骨髓取自非血液系统疾病、非肿瘤及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胸外科手术中摘取的肋骨,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进行培养;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膜抗原.结果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CD44表达阳性;早、中、晚3代传代培养具有以下共性特征:传代培养潜伏期约为24~36 h;传代培养对数增殖期约为4~6 d;对数增殖期结束后至接种后第9 d,MSCs生长逐渐缓慢,进入平台期.结论 培养的细胞不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或骨髓基质中的成纤维细胞,是处于未分化阶段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4.
邓向群  成金罗 《医学综述》2012,(24):4122-4124
1型或2型糖尿病人患骨质疏松症和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其机制可能是由于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的耗竭。糖尿病通过高血糖等多种因素影响成骨细胞功能和骨形成,诱导骨髓细胞中脂肪累积,减少可用于骨形成的成骨细胞的数量,其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BMSCs向成骨细胞或脂肪细胞分化上起着关键的闸门作用。由于糖尿病降低骨密度主要通过影响骨形成而非骨吸收,增加成骨细胞产生和禁止BMSCs流向脂肪细胞的途径,在理论上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最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大伟  高广周  李欣  孙涛 《医学综述》2012,18(17):2869-2872
目的探讨一种易操作、高效的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方法采取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和纯化大鼠MSCs,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MSCs纯度和形态特征,观察MSCs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全骨髓培养法培养的MSCs具有良好的贴壁性,形态均一,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CD90分别为1.3%、98.6%。第3代MSCs经适当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结论全骨髓培养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出的MSCs纯度较高,稳定性好,且操作相对简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并优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离、消化、传代扩增等培养方法.方法:以Percoil(1.073g/mL)、Ficoll(1.077g/mE)和A液(笔者配制)3种分离介质分离MSCs.传代时以不同浓度胰蛋白酶对MSCs进行消化.结果:A液对MSCs的分离效果最佳,不同蛋白酶液对MSCs消化能力不同。结论:建立了一套稳定、低耗、有效的MSCs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7.
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的特点。方法 选用3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大鼠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SCs controlgroup )、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SCs ovx group)、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组(OSI controlgroup)、骨质疏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组(OSI ovx group)。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获取正常大鼠和骨质疏松大鼠MSCs,体外培养传至3、4代后,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SCs control group和MSCs ovx group细胞周期及增殖指数(PI) ;加入含有地塞米松(10 - 8m ol/L) ,β-甘油磷酸钠(10 - 2 mol/L) ,抗坏血酸(5 0 μg/m l)的成骨诱导液进行成骨诱导,采用磷酸对硝基苯测定方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 P)表达量,同位素标记方法检测骨钙素(BGP)分泌量。结果 1PI:MSCs control group高于MSCs ovx group(P<0 .0 5 )。2 AL P的表达量:成骨诱导第7d和14 d时,OSI各组均明显高于相应的MSCs组(P<0 .0 5 ) ;OSI control组明显高于OSI ovx组(P<0 .0 5 )。随着时间延长,OSI各组AL P表达量呈升高趋势。3BGP的分泌量:成骨诱导14 d、2 1d、2 8d时,OSI各组均明显高于相应的MSCs组(P<0 .0 5 ) ;OSI control组明显高于OSI ovx组(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LPS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方法 用人肺泡上皮细胞株(A549细胞株)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第3代hBMMSC株)建立Transwell非接触分层共培养体系,分4组:(1)空白对照组;PBS+A549; (2) LPS诱导组;LPS+A549; (3) BMMSC对照组:BS+A549+BMMSC; (4) BMMSC干预组:LPS+A549+BMMSC.采用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A549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 3、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 10 μg/mL LPS可体外诱导A549细胞凋亡;BMMSC干预组A549细胞凋亡率、caspase-3与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LPS诱导组、空白对照组和BMMSC对照组(P<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LPS诱导组、空白对照组和BMMSC对照组(P<0.01).结论 与LPS诱导的A549细胞共培养,BMMSC能促进A549细胞表达抗凋亡蛋白bcl-2和抑制促凋亡蛋白caspase-3和bax的表达,具有抗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并进行形态学观察、表面分子标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检测鉴定。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CD44、CD45,并诱导大鼠BMSCs向成骨和成脂分化。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呈漩涡状生长。 CD29、CD44均呈阳性表达,而CD45呈阴性。成脂成骨诱导后,油红O和茜素红S染色均呈阳性。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