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线粒体DNA的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线粒体DNA的突变富路王桂照周胜利傅晨薇张贵寅李钰近年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肌中存在线粒体DNA(mtDNA)的突变,可能与DCM的发生有关。本研究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肌mtDNA进行分析,试图说明DCM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病毒性心肌炎(VMC)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活检心肌组织线粒体DNA(mtDNA)缺失突变情况及其与外周淋巴细胞mtDNA缺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用定量PCR法检测20例VMC患者、12例DCM患者心肌细胞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mtDNA4977碱基对(mtDNA4977)和mtDNA7436碱基对(mtDNA)缺失率.取12例健康意外死亡者心肌和23例献血员外周血淋巴细胞作正常对照.结果正常对照者、VMC和DCM患者心肌细胞均存在mtDNA4977及mtDNA7436缺失,合计缺失率分别为0.175%、0.385%和3.004%;外周淋巴细胞mtDNA缺失程度与心肌细胞呈一致性改变,且有良好的相关性(r=0.960,P<0.001).结论mtDNA缺失可能是VMC发病及其向DCM演变的一个重要心肌损伤机制;外周淋巴细胞在研究心肌细胞mtDNA缺失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线粒体DNA点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OzawaT等人首先报道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细胞中存在线粒体DNA(mtDNA)的多重缺失。随后,ZevianiM和SilvestriG等人在家族性及散发的心肌病患者中又分别发现mtDNA3260、9997等位点的突变,这些点突变改变了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氨基酸,被认为是某些HCM的致病原因。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也已发现在某些HCM患者的mtDNA中有缺失突变。最近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单链构象多态技术(PCRSSCP)及PCR产物直接银染测序技术对26例散发的HCM患者心肌、骨骼肌及血细胞共32份标…  相似文献   

4.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线粒体DNA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法检测了1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13例急性心肌炎(病程<3个月)患儿和1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的缺失情况,以研究mtDNA突变在DCM发病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被检者线粒体均存在5Kb和7.4Kb的mtDNA缺失,但DCM患儿的缺失率显著高于心肌炎患儿和正常儿童(缺失率分别为7.97±3.51%,2.5±1.64%和2.28±1.76%,P<0.05)。提示mtDNA缺失与部分DCM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发病率逐渐增多。本文企图通过该两者关系,以及其和免疫关系,予以综述。指出病毒性心肌炎常易形成扩张型心肌病。由于后者常示细胞免疫功能减退,宜对患者进一步作免疫功能检测,如发现 TS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宜考虑用免疫调节剂,如伴有心肌炎及免疫复合体沉积,宜给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扩张型心肌病和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 ,探讨它们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检测 3 0例DCM和 3 0例VM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4 + 、CD8+ 、CD4 + CD8+ 比值 )、NK细胞活性、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IL 2R)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相比较。结果 :DCM和VM患者CD4 + CD8+ 比值均升高 ,具体表现为DCM患者CD8+ T细胞减少 ,VM患者CD4 + T细胞增多 ,CD8+ T细胞减少 ;DCM和VM患者血清sIL 2R和TNF水平均增高 ;VM患者NK细胞活性下降。结论 :DCM和VM患者存在相似的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可能在疾病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异源双链(HET)凝胶电泳检测了15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13例急性心肌炎患儿及1个肥厚型心肌病(HCM)家系中17例成员 的外周血线粒体DNA(mtDNA)点突变。结果显示,DCM患儿中,6例在mtDNA保守区3108 ̄3717位存在点突变,其中1例家族性DCM患儿及其母亲均检出点突变,提示mtDNA点突变在DCM发病中起一定作用;13例急性心肌炎患儿中有1例  相似文献   

8.
9.
肠道病毒与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关系的研究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 ,然而结论仍然存在争议。随着聚合酶链反应的应用 ,该项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本文通过对与该项研究有关的分子生物学资料的归纳及统计分析 ,以期阐述三者的相互联系 ,并阐明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中的自身免疫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肌炎(MC)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病与感染和自身免疫所引起的免疫异常有关。MC和DCM患者体液和心肌组织中存在针对心肌抗原的致敏性T淋巴细胞和多种自身抗体,介导针对心肌的自身免疫损伤,肠道病毒感染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发心肌特异性自身免疫,遗传易感性在MC和DCM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MC和DCM为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对MC和DCM发病机制的认识的深入,有助于特异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DNA突变和衰老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线粒体DNA突变和衰老、老年病相关的研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近期大量文献报道mtDNA突变导致器官老化并引发多种老年疾病,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成就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建国以来,我国对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与防治做了较多工作,分述如下。一、病毒性心肌炎(VMC)自197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报道从猝死的心肌炎患者心肌标本中分离到柯萨奇B5(CoxB5)病毒后[1],我国开始了对VMC的系统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1.发病机理研究方面:我国在1982年建立CoxB2感染新生大鼠搏动心肌细胞模型,并发现感染后随时间渐出现细胞形态改变、搏动百分比降低与心肌酶释放增高呈直线相关、电镜下超微结构破坏[2],微电极测得细胞电生理异常(如静息电位负值降低、0相最大上升速率减慢、动作电位振幅和超射值缩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病毒性心肌炎(VMC)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中是否有抗人心肌线粒体抗体存在及其意义。 方法以人心肌线粒体作抗原,应用免疫点印迹在29例VMC(VMC组)、24例DCM(DCM组)、33例其它心脏病(OCD组)及20例健康献血者(HBD组)进行抗人心肌线粒体抗体检测,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其抗原分子量。 结果VMC组(12例,41.4%)DCM组(10例,41.7%)抗人心肌线粒体抗体阳性明显高于OCD组(2例,6.1%)及HBD(0%);②抗体阳性的VMC和DCM患者中有43.8%的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抗体阴性者为12.0%(P<0.05)有显著性差异;③人心肌线粒体特异性抗原的分子量为30KD。 结论①在VMC和DCM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人心肌线粒体抗体,说明部分VMC及DCM与自身免疫有关,该抗体是引起心肌损伤的因素之一,对该抗体的检测可作为VMC和DCM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②该抗体的特异性抗原可能为人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  相似文献   

14.
15.
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抗心肌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肌炎(MC)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有关,两种疾病可能是心肌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不同阶段,DCM在很多情况下被认为继发于MC。目前已有大量报道在MC和DCM患者血清标本中检测出抗心肌的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ANT抗体,抗β-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抗胆碱能受体抗体,抗肌球蛋白抗体,抗热休克蛋白抗体,抗支链α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在MC和DCM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王丽霞 《山东医药》2002,42(15):11-12
为探讨病毒性心肌炎 (VMC)患者心肌细胞线粒体 DNA(mt NDA)缺失突变情况及意义 ,用定量 PCR法检测 2 0例 VMC患者心肌细胞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 mt DNA4 977碱基对 (mt DNA4 977)和 mt DNA74 36 碱基对 (mt D-NA74 36 )缺失率。取 10例健康意外死亡者心肌和 2 0例献血员外周血淋巴细胞作正常对照。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者和 VMC患者心肌细胞均存在 m t DNA4 977及 mt DNA74 36缺失 ,合计缺失率分别为 0 .176 %、0 .384 % ,二者差异显著 ,P<0 .0 5 ;VMC患者外周淋巴细胞 mt DNA缺失程度与心肌细胞呈一致性改变 ,且有良好的相关性 (r=0 .92 0 ,P<0 .0 0 1)。提示 mt DNA缺失可能是 VMC发病过程中重要的心肌损伤机制 ;外周淋巴细胞在研究心肌细胞 mt DNA缺失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5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及38例正常对照者检测粒体(mt)的A3243G和G13513A点突变,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总DNA。经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相关的DNA片段,ApaI酶切后电泳检测长工片段多肽(RFLP),采用敏感性较高的非放射性银梁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分析扩增产物。结果显示,7例患者SSCP出现额外条带,具有显著性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9)。在2例患者中检出mtRNAA3243G突变,未见G1513A点突变ApaI酶切片段的长度片段多态性显示,A3243G突变率较低(3.57%),认为线粒体DNA突变异致的呼吸链功能障碍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衰老又称老化,通常是指在正常状况下生物发育成熟后,随年龄增加,自身功能减退,内环境稳定能力与应激能力下降,结构、组分逐步退行性改变,趋向死亡,不可逆转的现象[1].1956年,Harman首先提出来衰老的自由基假说,之后又提出人类衰老过程中线粒体DNA是自由基攻击的首要目标.19世纪80年代初Miquel等提出"细胞衰老学说",认为衰老是由于氧自由基攻击线粒体DNA引起的一个生物过程.1989年Linnane等提出线粒体衰老假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线粒体与衰老的关系,线粒体与衰老的关系也成为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19.
线粒体融合-分裂的动态平衡对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和收缩功能的维持起重要作用.线粒体动力学异常所致的心肌细胞功能缺陷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发展进程密切相关.重建线粒体融合-分裂平衡可能为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心肌炎后心肌病属于获得性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炎症反应网络以及该网络决定的由多种细胞因子组成的心脏局部微环境的异常,影响着后续的组织修复过程,最终导致心肌组织的纤维化.临床诊断需要有心肌炎自然演变为心肌病的病史或者肠道病毒RNA的持续表达或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抗心肌自身抗体阳性的证据.除了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方法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