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又叫热病或温热病,它与伤寒在《内经》时代系指同一类疾病。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就是说,热病是指病证而言,伤寒是指病因而言。《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热论》也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可见温病和暑病都是伤寒的一种,只不过是发病时间不同罢了。其后《难经》写  相似文献   

2.
1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篇》《素问·热论篇》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伤于寒”之“寒”,可概括为各种外邪。热病之辨证,《热论》中首创六经分证法:太阳受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受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少阳受病,“胸胁痛而耳聋”;太阴…  相似文献   

3.
一、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素问·热论》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  相似文献   

4.
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感于外而伏藏于体内,过一个季节而发病,称为伏气温病。感受温热之邪,随感随发,称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还有《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关于邪伏部位的争论,有邪伏肌肤说、邪伏少阴说、邪伏营分说,以及邪伏募原说。邪伏募原说,首先由吴又可提出,但吴氏原指瘟疫而言。所谓邪伏募原,其含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潜伏期,与伏气温病是  相似文献   

5.
一、伤寒为热病之总名温热病古代属于伤寒,伤寒一词即人为寒所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同书《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凡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同书《水热穴论》说“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据上所述很明白说明人伤于寒就会发热而为热病。并说明有当时发的,有过时发的,从发的时间不同而名称不同,但是它的原因总是寒。古代当时的认识,寒是病原,可以潜伏于人身至春夏发病。此后医家多宗上说,以分伤寒温病。《难经·58难》提出了“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问:如何鉴别痉、瘿、痫、厥? 答:痉指“痉病”而言。其证候特点是脊背角弓反张,项强口噤,头摇戴眼等。甚或四肢拘急,身热足寒,面赤、目赤等。例如《金匮要略》中说:“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可见痉病是以颈项强急,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究其发病之因,《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同书“骨空论”中说:“督脉之为  相似文献   

7.
中医一般所谓的暑症,其所包括范围甚广,广义言之,凡属夏季之一切热性病,均可以包括在暑症范围之中,素问热病论谓:“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署。”王綸明医杂著谓:“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乃因暑而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吴鞠通温病条辨谓:“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景岳全书谓:“暑本夏月之热病,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温病、翟乱吐泻,腹痛泻  相似文献   

8.
《素问一热论篇》曰:“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温蕴也,天无热令,人有热病,非其时也.其病或从冬伤于寒,寒蕴化热而来,故谓之温。若夏至以后,天之气热,地之气湿.湿热变蒸.则成暑热,暑时行之疾也。设或夏伤于暑,藏而未发,及秋感邪,外引内动,则成伏暑,较之夏日即病之暑症,尤为缠绵难治,故江南时师有”如油^面,能伏半年”之说、(程补:大凡缠绵之症.多属湿重,时日延久,觅症可数天无甚变化。所谓”缠绵时期’是也。热重则不然,其变化极速,甚至二三日中变症蜂起,应付不及,所谓“剧变时期”  相似文献   

9.
暑温一症,常发于夏秋季节,小儿患病为多。祖国医学对此病也有明确的界限。譬如《内经·热论篇》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本病常以壮热、神昏、肢痉甚至发厥为临床表现。其致病原因有二:一由于炎夏之际,酷暑蕴蒸,津液受灼,热邪郁于肌腠,骤热化火,内风旋扰,蒙蔽神明,筋失涵养,以致热甚痉厥;一由暑热先受,因热贪凉,复感风邪,暑热内  相似文献   

10.
伏气发病学说对中医现代临床的重要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伏气发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学说,始于《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历来被认为是伏邪发病学说之滥觞。所谓“伏寒”、“伏风”、“伏暑”、“伏湿”等皆属于伏邪范畴。《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叔和注释认为是冬受寒邪,“邪伏肌肤”,至夏发为温病与暑病。唐宋医家多重视“伏寒”。明末清初吴又可《瘟疫论》倡导杂气致  相似文献   

11.
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对于湿热病变的证治条分缕析,其中有关湿热痉厥的证治更是独具卓识。笔者爰就学习所得,作以下探析: 说理每多创见1.理有渊源,论有新见。《素问》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薛氏禀承《内经》之说,参以自己的临床心得,提出许多创见:在外邪致痉理论上,扩大《内经》以外邪立论的范围,补充了“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的认识;充实了热邪闭结肠胃、热毒充斥表里三焦、热盛津伤、热闭心包、营阴亏耗、肝风内动,引发痉厥的病机论述;更指出了湿热致痉与伤寒致痉的不同处在于“湿热之痉自内发,波及太阳”。此外,薛氏还指出了痉证与霍乱在病理上的区别:“痉之挛急者,乃湿热生风;霍乱之转筋,乃风来胜湿,……湿多热少,则风入土中而霍乱;热多湿少,则风乘三焦而痉厥”。这  相似文献   

12.
19.试分析暑温的发病特点。答:暑温是夏月感受署热病邪而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发病特点表现为: (1)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温是发生于夏季的急性外感热病。《内经》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2)暑温发病急骤,热势亢盛,传变迅速,容易入心动风。这是与暑热病邪的性质分不开的。暑为热  相似文献   

13.
温病识要     
一、辨名素问热病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所谓热病皆伤寒之类,则明非一病,言凡属热病皆由伤寒而致,不同时季之热病,皆由伤于寒而成,此伤寒非病名也。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此所说伤寒有五之伤寒,亦为病之原因,而非一个疾病名词。其有五中  相似文献   

14.
暑温,古称“暍病”。《淮南子·人间》有“武王荫暍人于樾下”的记载。《北齐书·后主纪》曾记有“六月游南苑,从官暍死者六十人”。《素问·热论篇》曰:“凡病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可见古人很早就对暑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朱顏 《中国中药杂志》1959,5(6):265-265
<正> 中暑是一种由高热环境引起的病症,容易發生于夏天气候炎热的季节,特别是温度和湿度都高的天气。社国医学关于中暑的記载,最早見于黄帝内經,例如:“因于暑、汗、煩则喘喝,靜則多言”(素問生气通天论),“夏伤于暑”(同上)“,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热論)等等。尔汉张仲景伤寒论中又有“中(日曷)”、“中热”等名称。明朝万历年間(公元16世耙)張鳳逵写了一部防始中暑的专书,叫“伤暑全書”,論述了“暑症”、“暑厥”、  相似文献   

16.
并论李氏王氏清暑益气汤何炎《素问·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故暑为阴邪,其热性较温邪为甚,已无疑义。然而,长夏又是湿令盛行季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腾,人所感受之邪,暑湿每多兼夹,故叶天上《幼科要略》有“暑必兼...  相似文献   

17.
正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根据人体感邪过程推导出的理论~([1])。伏邪意指潜藏于人体内尚未达到发病程度的"邪"。"伏邪"之名,最早见于明·吴又可的《瘟疫论》,而伏邪理论渊源始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指出了人体感受邪气伏而不病,到一定时间发病的一种病变形式。其主要致病特  相似文献   

18.
暑温与风温、春温、温热、冬温、温毒、温疫等诸证同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但由于暑温发病季节和特有的病征,又可与上述诸温病相区别。暑温一症,常发于夏秋季节,小儿罹患者为多。祖国医学对此病的发病季节也有明确的界限,如《内经·热论篇》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临床所见,发病季节多在小暑至秋分,尤以大暑至处暑为最多。暑温的病因主要是暑邪为患。暑性炎热,暑温病多见高热、烦渴、舌质红、苔黄燥、大便燥结、尿色赤黄、脉洪数、神昏谵语等症状,甚则热动生风而出现手足抽搐、  相似文献   

19.
暑温概述     
暑温是感受夏季暑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本病起病急骤,初起见症以气分热证为主,其病传变迅速,极易伤津耗气,闭窍动风。就其发病类型而言,属新感温病范畴。一、暑温源流古代无暑温之名,但有关暑病的记载甚多。《内经》中曾对暑病的成因、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有所记述,如《素问·热论篇》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即指出暑病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金匮》中论及口渴的条文达50余条,它不汉是后世治疗渴症之典范,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拟将其治疗概括为八法,试述如下:益气生津,清热止渴法此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口渴症,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痉湿喝病》篇第二十六条指出:“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多汤主之。”“喝”是伤暑病,所谓“太阳中热”,是指感受暑热之邪而引起的太阳证。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感受暑邪,暑热熏蒸,多致腠理开而汗出,汗出多而腠理空疏,故其人恶寒;暑必发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