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结果,评价两种方法优越性.方法:将35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分为0PCABG和CCABG组,0PCABG组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两组患的术前及术后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术前治疗及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质量、心梗史、心功能、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无差别;手术时间、血管桥数无差别;术后0PCABG组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CCABG组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如开胸止血、伤口感染、心律失常、呼吸道并发症等的发生率0PCABG组为6.4%,CCABG组为9.1%,0PCABG组无1例死亡,CCABG组死亡率为1.5%,两组比较无显性差异.结论:0PCABG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不能替代CCABG.  相似文献   

2.
武寒玲  郑晓梅 《吉林医学》2005,26(11):1253-1254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又叫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越来越普及,它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减少甚至避免了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CABG所引起的一系列心、肺、脑、肾和血液系统的损害,全身炎症反应明显减轻,出血输血少,用药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我科自2001年至2005年3月有50例患者施行OPCAB,无1例手术死亡,临床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围术期经验.方法 对39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搭桥1~4支,平均搭桥(2.7±0.9)支.手术时间(151±27)min.结果 死亡9例,其余顺利出院.随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疗效的关键是提高围术期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多指标评估对比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心肌损伤程度。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该院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选取 CABG 和 OPCABG 患者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行 CABG 记为对照组,行 OPCABG 记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手术麻醉诱导5 min 后(T0)、术后1 d (T1)及2 d(T2)的心肌肌钙蛋白 I(cTnI)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氨基酸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浓度及 IL‐6水平。并计算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统计对比术后24 h 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两组患者T0时刻的 cTnI 、CK‐MB 、NT‐proBNP 及任何时刻的 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 T1、T2时刻的 cTnI 、CK‐MB 、NT‐proBNP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评分为(1.90±0.2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0±0.31)分,观察组 SBP 、DBP 及 MAP 等血压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 术后对心肌损伤程度小于 CABG ,并且 OPCABG 术后患者恢复更快,临床上利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Wang GY  Qiu HB  Zhan SG  Li L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5):2502-2504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24例OPCAB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W组),每组12例。W组: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泵入6000U/kg的乌司他丁,30min输完,然后以1000U·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同样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切皮前(T1)、冠状动脉血管全部吻合结束后0.5h(T2)、术后2h(T3)、6h(T4)、18h(T5)采集患者血浆测定肌钙蛋白I(cTnI)浓度,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组和W组cTnⅠ值从术后2h至术后18h各时点均较切皮前显著升高(P〈0.01)。w组cTnⅠ值从血管吻合后0.5h至术后18h各时点均较C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以降低OPCAB患者围术期cTnⅠ水平,对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初步临床结果和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80例该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中79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中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除1例术后死亡外均顺利康复。结论对于选择的患者,该手术安全、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随着心肌保护技术的发展、体外循环设备的不断改良等,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技术已相当成熟,但体外循环(CPB)本身导致的并发症如全身炎症反应等仍不可避免[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为有体外循环高危因素或者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可能,成为现代微创冠脉外科的重要术式[2,3].2000年3月至2006年3月,本院完成OPCAB216例,现就OPCAB手术方法和围术期处理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中的备体外循环。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603例计划实施OPCAB手术患者,体外循环采用“干备”和“湿备”2种方法。结果 603例患者中采用“湿备”23例,“干备”580例。术前临时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者“湿备”3例,“干备”19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干备”1例。23例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无死亡。结论 “备体外”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选择合适的“备体外”方法,有助于提高OPCAB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合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 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术后疗效。方法:检索2002-2008年间国内关于OPCAB与CCAB术后疗效分析的临床研究,用RevMan 4.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共11篇,合计病例1 957例(OPCAB组984例,CCAB组973例)。Meta分析提示:OPCAB组术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留住时间和住院时间上都明显低于CCAB组(P<0.05),在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上也明显少于CCAB组(P<0.05)。在平均旁路移植血管支数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1)。结论:OPCAB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比CCAB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6月该院心胸外科行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58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体外循环下CABG手术组(A组)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手术组(B组),术后两组均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搭桥支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引流量、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术后6个月使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和6 min步行试验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结果 B组在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引流量、输血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方面优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机辅助时间也明显少于A组(均P<0.05).两组在搭桥支数、神经系统并发症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后,SF-36量袁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显示B组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活力(VT)、情感职能(RE)显著高于A组(均P<0.05);B组6 min步行试验评分也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非体外循环方式更加安全有效,并有助于患者运动能力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左主干严重狭窄(LMS)的外科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LMS患者257例,男性161例,女性96例,年龄(63.4±2.3)岁(54~76岁),其中左心室射血分数≤30% 55例。急诊手术5例,术后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12例。103例在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者体外循环辅助心脏跳动或心室颤动下完成手术;152例应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为体外循环7例。结果257例中,共行远端吻合口681个,术后呼吸机辅助7~36 h。术后出现一过性精神症状24例(非体外循环者6例,体外循环者18例);术后出现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或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行IABP支持15例。肺部并发症27例;死亡7例,死因为呼吸衰竭2例、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2例、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3例;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尽管LMS是预示CABG术后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CABG仍是治疗LMS的第一选择,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随机选择25例,在OPCABG期间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中心静脉压(CVP)和心排血量(CO)的变化。记录心脏固定器释放前吻合各支血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血管吻合前(基础值)和全部吻合完毕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3.4±8.5)岁,平均搭桥(2.8±0.9)支。吻合各支远端时,MAP、CO和 SvO_2与各自基础组比较显著性下降(P<0.05或P<0.01);CVP显著性上升(P<0.05或P<0.01);在吻合右冠状动脉(RCA)和左旋支(CX)期MPAP显著性下降(P<0.05);吻合近端时,除MAP外,其他参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OPCABG时,暴露和吻合远端血管,将引起心脏的移位和压迫致显著的血流动力学衰减,尤其见于CX和RCA.采取适当的措施,所有患者能很好地耐受这些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 10例不阻断升主动脉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 方法体外循环低温室颤冠脉搭桥术2例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8例。其中三支病变 8例 ;双支和单支病变各 1例。前降支 10例 ,回旋支 6例 ,后降支 2例 ,左主干开口 2例 ,右冠脉 7例。移植血管 :左乳内动脉 7支 ;大隐静脉 2 0支。 结果 术后 1例死于慢性左心衰 ,9例存活 ,心绞痛消失。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的冠脉搭桥术创伤轻 ,死亡率低 ,并发症少 ,费用低 ,尤其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a balloon pump,IABP)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公路转运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公路转运及其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围手术期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CABG患者围手术期置入IABP的临床资料及IABP放置的原因、时机和预后。结果救护车市内公路及高速公路转运IABP患者10例,未发生断电及机械故障,IABP管道无打结、脱出,转运途中患者无心脏事件发生。平均IABP辅助时间为(76.6±28.2)h。78例行CABG术的患者中有67例康复出院,住院死亡11例。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结论2h以内、100km以内的市内及高速公路转运放置IABP患者是安全的。IABP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循环辅助手段,能提高高危CABG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100B蛋白在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伤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20例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伤的患者分为轻、中、重颅脑外伤合并其他部位伤,伤后24 h、48 h、72 h、96 h、168 h、240 h分别静脉采血离心分离血清,了解患者伤后S100B蛋白变化情况,S100B测定采用ELISA法。同时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颅脑损伤程度与血清S100B蛋白的相关性。结果颅脑损伤患者与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不同时间段之间血清S100B蛋白浓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程度与血清S100B蛋白含量呈正相关,与GCS、COS评分呈负相关(r=0.788,P<0.05;r=-0.837,P<0.05;r=-0.791,P<0.05);血清S100B蛋白含量越高,颅脑损伤程度越严重,患者预后情况越差。结论 S100B蛋白与患者预后情况密切相关,血清中S100B检测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心内直视术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变化规律以及临床意义。选择 19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 ,分别采术前、术中及术后 2、12、2 4、48h血样 ,分析血清中 FT3、FT4、T3、T4、r T3和 TSH浓度。结果 :术中和术后 48h内的 FT3、FT4、T3、T4浓度均明显低于术前 (P<0 .0 5 ) ,T4仍属正常值范围 ;r T3术后 12、2 4、48h均明显高于术前、术中和术后 2 h(P<0 .0 5 ) ;TSH无明显变化 (P>0 .0 5 )。提示在术中和术后 48h内 ,甲状腺激素变化是围绕着机体的自我保护调节使血中的 FT3、FT4、T3浓度处于较低水平波动 ,出现了“低 T3综合症”,并在此浓度基础上相对稳定 ,达到一个新的动态平衡 ,T4和 TSH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在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评价左室功能明显减退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外科治疗结果。方法:1993年5月至2002年12月对因长期慢性心肌缺血造成心室功能明显减退的9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CABG,男性92例,女性4例,年龄42-78岁,平均(65.2±7.2)岁。左室功能明显减退(LVEF)0.30-0.40的64例,0.20-0.29的26例,0.10-0.19的6例。结果:50例联合应用左胸廓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46例单纯大隐静脉搭桥,人均3.10支。手术死亡2例。术后随访3-82个月,平均(39.6±14.2)个月,死亡3例。LVEF均有改善0.08-0.20,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左室功能明显减退的冠心病患者,进行CABG有令人满意的手术成功率和良好的近、中期效果,手术能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吸烟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DES-PCI)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2 年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06 年7 月至2008 年4 月间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的206 例吸烟的三支病变患者,分为PCI组(108 例)和CABG组(98 例),观察术后2 年2 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的差异。结果PCI 组与CABG组2 年MACCE 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5%:12.2%, P>0.05),PCI 组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2.0%, P<0.05)。2 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8.2%, P>0.05),其中年龄与左室射血分数是影响预后的( P<0.05)。结论吸烟的三支病变患者行DES鄄PCI 进行血运重建治疗与行CABG治疗在2 年内疗效相当,年龄与左室射血分数为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