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昌炳如  于峥 《光明中医》2005,20(5):17-18
亚健康状态通常是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诊断,却以表现出自体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并且显现出了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亚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体无明显疾病,但体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各种身体的不适的症状可以间断出现,也可持续存在。这些症状通常不能有现代医学做出疾病诊断,却往往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中医没有亚健康之名。中医临床重视患者自我感觉的各种症状,也以自觉临床症状的改善作为疗效的主要依据。这与亚健康患者大多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只表现为功能的异常,临床上以自觉身体不适为主,临床医学检查没有明显异…  相似文献   

2.
亚健康(subhealthiness),顾名思义,就是不完全健康的状态,国外也称灰色状态,第三状态。亚健康的概念最早是由前苏联布赫曼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亚健康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但病人有躯体的不适,而且较多地反映在精神、心理及情绪上。亚健康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患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处于亚健康的人数也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以脑力劳动者居多。随着亚健康人数的逐渐增多,近年来对它的研究也成为医学界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论中医对亚健康状况的认识及养生调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中医对人类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及应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心身医学及其纯自然的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方法等,对亚健康状态方面的养生调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1概述藏医学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段和科学的养生保健观念。藏医对于"亚健康"早已有认识,其历史可追溯到千年以上。藏医称亚健康为"疾病蓄积期",成书于公元8世纪的《四部医典》论述部第二十七章总治则中就有详细而明确的阐述"凡隆(风)病等一切疾病,在自己部位蓄积时,就要及时给于治疗,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产生原因及治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亚健康状态是尚未达到疾病指标,但已有气血、阴阳偏虚等潜在疾病的早期症状,就应该及早治疗。亚健康多属虚证,以内因为主,因此受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影响较多。  相似文献   

6.
亚健康状态与中医学的优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原因及其机理的分析,论述中医理论对亚健康状态的认知,以及中医理论在亚健康状态的治疗方面的优势,为临床治疗亚健康状态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医调治亚健康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由健康状态向疾病状态转变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虽然没有形成疾病,但已不是健康状态了.由于现代医学在诊疗疾病上,主要是根据机体出现了病理状态,从疾病的病因和病理上着手进行治疗.而亚健康状态则并不是疾病,只是疾病前期的状态,临床上各项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且往往没有特定的病因,西医治疗往往找不到治疗的客观依据和目标,所以治疗上往往无能为力或没有满意可靠的疗法.中医由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整体观、辨证观思想,在调治亚健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中医调治亚健康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亚健康现状及中医证候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提高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从而“未病先防”,防止亚健康向疾病发展。本文从亚健康的中医学概念、中医学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分型方面进行综述,对亚健康的中医证候研究做了总结,从而为亚健康研究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为中医辨证治疗亚健康提供有价值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9.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尉平平 《中医药学刊》2006,24(4):703-704
亚健康状态是当今社会众多现代疾病的向导,有效地控制其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依据独特的祖国医学理论,运用中医中药,中医养生对其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施治,审因施养,并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效果,弥补了西方医学对亚健康治疗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亚健康中医证候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证候特征和成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参照相关文献中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特征调查问卷,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中医证候调查问卷,调查广州大学在校全日制学生,运用聚类分析研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亚健康病位主要涉及肝、心、脾、肾,主要证型有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脾虚湿蕴、肝肾两虚、湿热蕴脾、心肾不交。结论:中医药对大学生亚健康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金喜  侯冬芬  孙洁  姜睿 《新中医》2006,38(6):81-82
亚健康状态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一组临床症状,又称次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体质状态,是由健康向疾病转化的过渡阶段。笔者就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作一阐述,以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念,在治疗亚健康状态中,充分屁示其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及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涛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0):29-30
1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中医虽无亚健康这一名词,但对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早有研究,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论述正是今人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是对亚健康状态的很好描述。中医学认为机体是一个自身调节、自身平衡、自身恢复、自身建设的系统,早在《内经》云“阴平阳密,精神乃至……”人体正常情况下维持着阴阳气血,升降出入动静相对平衡状态。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特色优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突出中医形神相关理论的指导,弘扬治未病理论干预亚健康的优势,重视体质因素在亚健康中的作用,把握核心病机强调脏腑辨证,针对亚健康病因综合干预等,探讨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社会、心理问题引起的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且人数逐年增加,成为备受关注的医疗及社会问题。同时,其干预机制一直较混乱,缺少规范。跟西医相比,中医药在此方面有很大优势。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作者长期的临床实践,从亚健康的中医认识、中医分型和中医干预方案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从不同方面对亚健康进行辨证分型,结合传统中医养生的理论和独特技术,施以相应干预措施,在当前是必要的,从而达到扭转亚健康,恢复健康,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亚健康失眠中医证候特征,明确各证的症状构成,为确定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主、次症及构建辨证方法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亚健康中医证候测量量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设计制作能够判断与测量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证候特征的量表。方法:根据量表设计的原理与方法,结合文献研究和专家研讨等手段,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亚健康及中医证候的概念操作化、量表结构与类型的确定、条目池及其答案的产生、条目的筛选以及量表预调查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等过程,设计制作测量量表。结果:形成了以自填式与封闭式为主的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测量量表,量表主体结构内含4大部分,即躯体功能状况、心理功能状况、社会功能状况与中医特异状况,将其内容归类为15个主要方面,共由120个条目组成。结论:本量表可对不同人群的亚健康状态进行判断与测量,揭示亚健康人群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基本证候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为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应用工具。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理论看梦与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角度论述梦的成因,用阴阳脏腑气血盛衰理论解释亚健康状态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而寻找其联系,认为梦相关症状可以作为亚健康的一个信号,帮助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疲劳是亚健康状态的最主要和最常见表现。适当的医学干预措施对缓解亚健康疲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亚健康疲劳的中医认识及其中医干预方法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痰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综述了痰证的实质,以期能为,为中医痰病学的现代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现将有关研究、分析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无器质性病变却有各种不适感,其中以心理症状为主的为心理性亚健康状态,它是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不引起重视可能诱发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文章以中医藏象学说中五脏与情志活动的关系为理论基础,探讨中医健身方法“八段锦”对心理亚健康的调节作用。八段锦功法能强健五脏,通过改善五脏功能,起到调整人体不良情绪,调节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作用,以期为心理亚健康提供新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