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流挽舟”一法为清代名医喻嘉言所创,原载于《医门法律·痢疾门》,后世注解都认为此法是针对痢疾兼表有寒湿而设,犹如逆水挽舟上行,驱邪出表,其选方以人参败毒散为代表,若痢无表证者不宜使  相似文献   

2.
治痢疾之常证不难,而治痢疾之变证则不易。《寓意草》治痢诸案,总结了喻嘉言治痢疾变证的独特经验。本文试探其要。一、治变救逆“逆流挽舟”调气消滞,凉血清肠,是治痢之常法。然而,痢疾种种,病机迥异,又不能墨守成法。“故治病必先识病然后议药”,尤其对于危急重  相似文献   

3.
喻昌,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明末清初江西新建(西昌)人。晚年旅居并悬壶于江苏常熟,医名冠绝一时。其治学注重实际,师古不泥,每喜独创新说。笔者近读《喻嘉言医学三书》,获益良多,今采摘其治痢经验,并结合个人学习体会,条陈如次。1 创“逆流挽舟”之法痢疾,古称“肠澼”、“滞下”。嘉言先生有感于同时代江西又一名医聂尚恒氏的“痢为险恶之症,生死所关最重,不惟时医治之未善,而古今治法千家,多不得其窍,是以不能速收全效”(《奇效医述》)之说,乃穷源千仞,精研《内经》、《难经》、《甲乙经》诸书,并参究仲景《金匮》之遗,结合自己长期  相似文献   

4.
喻氏“逆流挽舟”治痢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流挽舟法是喻嘉言用活人败毒散即人参败毒散治疗痢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是从明·朱(木肃)《普济方》中的仓廪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人败毒散是一首常用的益气解表的方剂,喻氏用它治疗痢疾逆证,是取其挟正败毒的作用。他说:“活人此方,全不因病痢而出,但昌所为逆挽之法,推重此方,盖借人参之大力,而后能逆挽之耳。”指明用人参大补元气以扶正的重要性。何为“逆流”?从喻氏《医门法律·痢疾门》中的原文分析,大凡证情不相顺者谓之为“逆流”,即在痢疾病的过程中,出现了与痢  相似文献   

5.
<正> 痢疾的治疗,自古有忌补一说。如蒲松园在《医镜·症方发明》中提出,痢疾的治疗“一忌温补”,“一忌大下”,“一忌发汗”,“一忌利小便”。自清喻嘉言创逆流挽舟法后,就开了治痢用益气法的先河;其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记的110则痢疾案例中,用益气法的就载有40多则,这些案中以用人参者居多,还有数处选用了芪、术、苓、草之属;清代至今治痢用益气法者不胜枚举,除将益气法用于虚寒久痢外,用于痢疾初起及痢甚伤正者亦不乏其例。笔者学习前哲经验,又经临床观察,认为痢疾一病,该泻则泻,该补则补,或寓补于泻,或寓泻于补,只要紧扣病机,准确辨证,权衡盛衰,用之得当.则会取得较好疗效。1.痢疾初起,逆流挽舟痢疾初起,恶寒发热,  相似文献   

6.
痢疾兼表证,病在少阳,为少阳轻清之气下陷,病不在表,而尚未深陷阴分,居于半表半里之间。喻嘉言治疗此病,首创“逆流挽舟”法,并以人参败毒散为代表方剂。人参败毒散,原出自宋代《和剂局方》,是一首著名的益气解表方剂。喻嘉言将其引入痢疾门,治疗痢疾兼表证,另出枢机,独辟蹊径,以解表之剂,疏表救里,逆挽下陷之清阳,恢复其升发之机,使邪从表散,不治痢而痢自止。  相似文献   

7.
清初名医喻嘉言在其所著《医门法律·痢疾门中》提出“逆流挽舟”一法,历来对喻氏所论褒贬不一。详究痢疾之成因,总由饮食不洁,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发,病从口鼻而入,均属外邪。既属外来邪气,喻氏认为“其必从外而出之,以故下痢必从汗,  相似文献   

8.
清代名医喻嘉言在《医门法律·痢疾论》中,对痢疾的治疗,提出了逆流挽舟、急开支河、通因通用三法及禁律三条,对痢疾的治疗,颇有见地,堪称独树一帜,兹析义如下: 一、逆流挽舟“逆”谓病势深入,或邪由表入里,或邪由上陷下;“挽”即截住病势,以挽其逆;“舟”比喻人体之正。逆流挽舟就是为防止正气随下流病势而陷,故当逆挽而上,驱邪外出,如逆流之处,挽下游之舟。喻氏以此法治痢,主要基于表里顺逆,着眼少阳,认为“苍天清净之气,足以升举水土物  相似文献   

9.
清初名医喻昌(字嘉言),对痢疾证治理论深研熟虑,其治痢方法不拘常规,遣方用药灵巧而多起沉疴,故有必要将其证治理论、方法加以探讨,以期共勉。一、重辨证守病机,阳明少阳为本痢疾一证,医林多以下焦肠腑湿热而论,  相似文献   

10.
逆流挽舟法出于《医门法律》,是指用升散和扶正达邪药物,治疗下痢的一个方法。对痢疾水谷下流之病,挽之升举从表而解,犹如在逆水之中挽舟上行。本法虽为痢疾初起兼挟表症而设,然而喻嘉言对久痢下陷,阳邪陷入阴中亦倡用之,以人参败毒散为主方,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叶天士、吴鞠通皆相推崇。余在临床用之,亦有所  相似文献   

11.
周步高  喻松仁 《新中医》2012,(4):138-139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提出了“秋燥论”,纠正《内经》“秋伤于湿”之误,开创了秋煤论治的新方法、新思路,对后世燥证论治影响较大。现就喻嘉言秋燥论治及其治燥名方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人参败毒散,出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清初名医学家喻嘉言创逆流挽舟法治疗痢疾,基础方便是本方。痢疾为病,往往是湿热淤滞,蕴结肠胃,前人治法多以清化湿热,消积导滞,行气理血为主。对邪结于里,表阳受遏,迁延日久,正气已虚,症如上海已故名医严苍山先生所谓“表结重于里结”者(转引自上海中医学院周崇仁《喻昌临床治疗的创见》,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9.6.)使用喻氏之法,常可立起沉疴。近贤丁甘仁先生,某年夏,其幼辈患痢,发烧不退,遍请上海名医,治经月余,烧痢不止。恰遇四川唐容川来沪,邀其一治,唐疏逆流挽舟,人参败毒散,一剂热退,再剂痢止,曾为一时医界美谈(引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9  相似文献   

13.
运用痢下通治法治疗痢疾200例德州市中医院(253013)孙松生德州市立医院(253013)孙梅生关键词痢疾,痢下通治,疗效观察自1985~1994年间,笔者应用《石室秘录》之“痢下通治”一法加减,治疗痢疾20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  相似文献   

14.
痢疾的论治历代多详于湿热,而清代新安名医余国珮论治痢疾独重于燥。本文通过对《医理》《婺源余先生医案》中的相关论述及典型医案进行深挖、列举、考证,总结余国珮治痢的经验及特色。余国珮受喻嘉言“秋燥论”影响,以燥湿互为阴阳辩证关系,提出阳邪以“燥”为纲,阴邪以“湿”为纲,首创“燥湿为纲”理论指导疾病辨治,认为“痢为燥症”,主要病机为“燥分内外,肺与大肠,表里交困”和“燥湿兼夹,开阖失司,迫津下行”,病理特点表现为阴伤为本,燥热为标,本虚标实。治疗上,余国珮治痢立足于燥,详辨病位、病势、病性以及产后特殊情况,对燥邪伤肺者,以辛润清燥救肺;肺胃津亏者,以辛凉养阴护胃;燥湿兼夹者,以苦辛甘润,开阖兼用,燥湿同治;产后痢酌宜寒凉急解燥邪。纵观余国珮从燥治痢,以顾护阴液为扶正之本,治燥邪而不伤正,体现了温病的诊疗思路,对后世医家治疗痢疾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代医家陈士铎认为,湿热是痢疾发生的根本原因,善于从肝肾论治痢疾,在《辨证录》一书中基于五行和脏腑生克的理论体系首次提出“痢之来始于肝,痢之成本于肾”的观点,揭示了痢疾与肝木肾水的密切联系。辨证时,陈士铎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辨痢疾之阴阳盛衰,辨痢疾之寒热真假,并提出治痢六法:从肝肾论治、升清降浊、补阴护阳、因势利导、下其瘀血、通中有塞。其治痢用药特色:喜用顺气之药,重用白芍为君,多伍养阴之药。  相似文献   

16.
谈喻嘉言“逆流挽舟”治痢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流挽舟法,是喻嘉言用人参败毒散治疗痢疾病的一种方法。今就喻氏的原意,结合个人的看法,对逆流挽舟的意义和运用作一初步探讨。如有不当之处,请求同道指正。一、何谓“逆流”在喻氏所著《医门法律》的“痢疾门”中,有一段专门论述“逆流挽舟”的文字,兹摘录于下: “痢疾一证……至夏秋热暑湿三气交蒸互结之热,十倍于冬月矣,外感三气之热而成下痢,其必从外而出之,以故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失于表者,外邪但从里  相似文献   

17.
痢疾在古代为常见疾病,现代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之外,部分炎症性肠病也属于中医“痢疾”病的范畴。旴医舒驰远对痢疾的论治颇具特色,其提纲挈领的提出了痢门四纲“陷邪、秋燥、时毒、滑脱”,且于“陷邪”痢疾条目下提出六经分治,还独创性地指出了秋燥可导致痢疾的发生。并且舒氏在噤口痢的外治上指出可以“鲜肴美馔嗅之”以开胃口的方法,颇具巧思。  相似文献   

18.
《医门法律》是旴江名医喻嘉言所著,其卷六《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提出治疗肺痈肺痿的“律四条”。提示后人在肺痈肺痿的治疗过程中要“先议病后用药”、注意识病断证、审因求证、辨证立法避免误治。概述喻嘉言对肺痈肺痿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肺痈肺痿临证治疗之宜忌。  相似文献   

19.
喻昌,字嘉言,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因新建曾名西昌。故晚号西昌老人,其传世之作主要有《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后世合称《喻嘉言医学三书》。《尚论篇》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喻昌治伤寒的思想,分为两部分。即《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和《伤寒尚论后篇》。本文意欲从尚论少阴经证治以窥喻昌治伤寒之旨。  相似文献   

20.
喻嘉言治疗关格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嘉言(1585~1664年),名昌,江西省新建县人。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学家,并以研究《伤寒论》创立“三纲鼎立”学说名噪大江南北,生平著述不多,学术思想主要见于其所著的《尚论篇》、《医门法律》等。现就《医门法律》之关格病治疗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