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梁辉  胡美伦  高小平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1):1859-1860
急性脑梗死是脑动脉闭塞所致,其理想的治疗是尽早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早期溶栓治疗是使缺血的脑组织在坏死之前恢复缺血组织供血的重要手段之一。动脉内接触性溶栓(LIF)作为急性脑梗死的紧急处理方法之一,已逐步在国内开展起来,其疗效非常显著,血管再通率为80%左右,国外学者报道可高达8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的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左侧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4例,右侧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3例,治疗前头部CT检查均除外脑出血,将微导管导丝系统送人血栓部位,经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或将微导丝轻柔地穿过血栓,将微导管放在血栓内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治疗后27例患者16例血管完全再通,临床症状恢复满意。7例部分再通,临床症状部分恢复。2例血管影像学及临床症状无变化。TLA反复发作2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溶栓后瘫痪肢体即恢复正常活动。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溶可使闭塞血管再通,缺血脑组织得以再灌注。对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应尽早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血管闭塞部位,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对本病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25例发病在1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确定闭塞血管后,行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17例闭塞血管再通,再通率为68.0%。溶栓后卒中分数较术前减少4分以上,表明早期使闭塞血管再通过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求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由CT确诊、发病在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微导管技术在靶血管闭塞点或起始部输注尿激酶进行超选择性溶栓治疗,溶栓前后均作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以了解血管闭塞和再通情况。结果:临床痊愈18例,显效8例;闭塞性血管完全再通18例,部分再通8例,26例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动脉溶栓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研究早期静脉和动脉内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rion,CI)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6例病程少于6小时,脑血管造影发现与症状相一致的血管闭塞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内和静脉内联合溶栓治疗.尿激酶用量不超过100万u.结果:13例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血管再通率为81.25%.基本痊愈6例,显著有效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87.5%.并发颅内出血4例,出血转化率25%.结论:静脉和动脉内联合溶栓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25例发病在1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经全脑血管造影确定闭塞血管后,行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17例闭塞血管再通,再通率为68.0%。溶栓后卒中分数较术前减少4分以上,表明早期使闭塞血管再通过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进行动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采用国产尿激酶(UK)用微量泵以1万U/min持续泵入,溶栓后常规使用抗血小板、抗凝及清除自由基损伤等脑保护治疗。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功能转归进行评价,并记录颅内出血及死亡率。结果 28例中造影23例有血管闭塞,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3例,部分再通6例,2例发生颅内出血,死亡1例。尿激酶用量在30万~75万U,平均(68.7±11.4)万U。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21例(75%)。溶栓后早期(<24小时)症状加重7例(25%)。结论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能使闭塞血管再通,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动脉内血栓溶解术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2例发病于3~12 h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溶栓后24 h复查CT或MRI。结果:经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6例(50%),部分再通4例(33.3%),无效2例(16.7%),其中1例死亡(8.3%)。总有效率为93.3%;无溶栓后颅内出血发生。结论:早期动脉内介入溶栓是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溶栓的时间窗、结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报道15例脑梗死急诊动脉溶栓方法及其相关并发症。结果 DSA造影发现血管闭塞15例中,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溶栓后13例再通,3例出现脑出血,1例再栓塞,1例死亡。入院时NIHSS评分14.47±3.68,出院时NIHSS评分3.07±2.20。结论颅内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后循环脑梗死时间窗可适当延长且获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溶栓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曹勤利 《护理与康复》2007,6(10):717-718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形成脑梗死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中心坏死区在血管闭塞后几分钟即发生不可逆坏死,而缺血半暗带由于局部脑血流量较高,在一定时间内较少发生梗死[1],故急性脑梗死后尽快溶栓,再通闭塞的血管以达到血流重建,可抢救脑梗死边缘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方法 脑出血患者123例,脑梗死患者93例,在入院后立即抽肘静脉血送检.分析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在一般资料、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黏滞度、全血粘滞度等多项指标上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脑出血患者在收缩压、血细胞比容、全血黏滞度水平上均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红细胞计数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血液流变学检查对于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和预防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脑梗死和脑水肿的变化特点.方法 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组,其中脑缺血组按缺血时间分成2 h,4 h,6 h,12 h,18 h,24 h和30 h 7个亚组.线栓法制作大鼠永久性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行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溶液染色测量脑梗死比及干湿称重法测量脑含水量,动态观察两者的变化特点.结果 在脑缺血组,缺血4 h局部出现脑梗死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缺血4 h,6 h脑梗死比无差别(P=0.091);与缺血6 h相比,缺血12 h,18 h,24 h和30 h脑梗死比显著增高(P<0.01),24h达高峰.缺血4 h脑含水量开始增加,6 h后加重,24 h达高峰;缺血18 h,24 h,30 h非缺血侧脑含水量亦增高.脑水肿和脑梗死比存在显著正相关(r=0.834,P<0.01).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6 h是脑梗死和脑水肿加重的转折点,24 h脑梗死和脑水肿达到高峰,可为临床评估脑梗死和脑水肿的病情及治疗干预的时间窗选择提供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康复治疗时机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和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康复治疗时机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CBF) 和脑电图(EEG)的影响。方法138 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A组46 例,发病1 周内开始康复治疗;B组46 例,发病1 个月后开始康复治疗;C 组46 例,无康复治疗。总疗程均2 个月,其中康复治疗1 个月。治疗前后检查脑电图、133Xe吸入法测定脑血流量。结果 A组疗效显著高于其他组,Ridit 分析,P< 0.05 。各组治疗前EEG 和CBF相似,治疗后均有所改善,P< 0.05~0.01,A 组改善优于其他组,P< 0 .05 ~0.01 。结论 康复治疗开始早晚均能改善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和脑功能,早期康复尤为明显,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经证实的16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先行CT平扫,选定感兴趣区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经灌注软件处理,计算出局部血容量图(rCBV)、局部血流量图(r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P),并与对侧相应脑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或经MRI证实,所有病例联合头颈部CTA扫描。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其脑缺血侧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正常或轻度降低,存在半暗区;4例患者rCBV未显示病灶。1例患者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明显下降,经随访证实为脑梗死。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脑缺血灶部位和范围及推测半暗带区域、评估脑缺血预后,是一种最具潜力的脑缺血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法舒地尔、尼莫地平的效果。方法:以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接收的58例脑动脉瘤栓塞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双盲法为参考进行分组,即观察组(29例)、对照组(29例);对照组行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行尼莫地平+法舒地尔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意识状态(GC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NFI)评分以及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观察指标基本一致,即对应数据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NFI评分低于对照组,MCA高于对照组,即组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法舒地尔、尼莫地平效果较为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神经功能,对患者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TCD对腔隙性脑梗死早期脑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中的作用。方法对210例经CT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测,并将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TCD检测结果显示193例脑血流异常,异常率达91.9l%。CT显示病灶位于颈内动脉供血区者,TCD则显示65.7%的病例该病灶区供血血管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结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CD检测可反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这种脑血流动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78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中脑萎缩并发脑出血68例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与单纯脑出血病例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脑萎缩并发脑出血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点,血肿破入脑室系统比例高,脑积水发生率高,早期血肿扩大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脑出血病例,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死率高,死亡原因主要是合并感染或器官衰竭等并发症。结论:脑萎缩并发脑出血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report, the anesthetic management for cerebral revascularization in 3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was presented. Arterial pressure was maintained above their ordinary level before revascularization. To prevent cerebral hemorrhage or edema due to the breakthrough phenomenon, the arterial pressure was reduced to the lower limit pressure of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autoregulation which was measured preoperatively. The patients did not show any new neurological deficit after the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血管血液力学 (CVHD)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61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在发病1w内进行CVHD检测 ,分析各检测指标的特征 ,并与正常男性70岁年龄组的指标作对照。结果全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CVHD的测定值与正常男性70岁年龄组CVHD测定值比较 ,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和舒张压临界压的差值均有明显降低(P<0.01) ,而脉搏波速、外周阻力、特异性阻抗以及临界压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病1w内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变。CVHD检测能较敏感地反映脑梗死、脑血管供血不足或预警进一步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挫伤脑血流量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本研究检测颅脑外伤后脑血流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法国GK公司生产的四通道八分度经颅多普勒(TCD),于伤后2、8、12、24、72h连续检测其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血管在不同时间的血流峰值(PACA、PMCA)、平均值(VmMCA、VmACA)及脉动指数(PI).结果伤后4 h内脑血流加速,表现为脑血管痉挛;8~24h血流速度持续升高;伤后72 h脑血流速度较伤后24h减慢;伤后对侧脑血流速度变化与伤侧相同,但变化相对较小;伤后PI逐渐升高,12、24、72 h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伤后72h内脑挫伤区供血血管血流量明显下降,伤后24 h下降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