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笔者2008年1月~2013年12月对收治的976例60岁以上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498例,平均年龄72.3岁;股骨颈骨折478例,平均年龄75.6岁;观察围手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死亡32例(3.2%),其中死于心肺疾病者占78.1%。年龄80岁围手术期死亡10例,≥80岁死亡22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术后死亡4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死亡14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心肺疾病和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更大,多科室的相互协作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识别高危风险因素在老年髋部损伤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迎春  焦卫红  陈娜 《武警医学》2008,19(8):696-698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高危风险因素,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工作.方法 对我院自1991~1999年收治的172例髋部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调查结果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比较,并进行统计检查.结果 老年髋部损伤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中,伤前活动能力差,血红蛋白及总蛋白较低,有较大的手术风险,围手术期针对性预防护理有意义.结论 在老年髋部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中,注意识别高危风险因素,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12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不同年龄组术后部分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对老年患者采取积极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积极控制和治疗合并疾病,才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高危因素。方法 7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22例纳入研究。术前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水平,术后7d内每日采用精神错乱评估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后谵妄诊断,6项因素被选作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加以分析:年龄>85岁、术前认知功能障碍、全麻、是否在伤后72h内手术、术后低氧血症、使用静脉镇痛泵。结果 52例(42.6%)患者在手术后7d内发生谵妄,其中活动过度型26例(50.0%),活动减退型14例(26.9%),混合型12例(23.1%)。单因素分析谵妄与非谵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有术前认知功能障碍(OR=3.02,95%CI1.28-9.32)、全麻(OR=2.55,95%CI 1.07-8.12)、受伤72h后手术(OR=2.31,95%CI 1.05-7.82)和术后低氧血症(OR=1.83,95%CI 1.02-6.49)。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有术前认知功能障碍(RR=2.68,P=0.026)、全麻(RR=2.30,P=0.031)和受伤72h后手术(RR=2.14,P=0.041)。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高,术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全麻和受伤72h后进行手术是发生术后谵妄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手术治疗是髋部骨折主要的治疗手段。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基础代谢率下降、骨折后蛋白质分解加速、合成代谢减弱, 加上手术应激等原因导致围术期营养不良发生率增加。营养不良不仅会增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还会导致其病死率升高。因此,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营养管理十分重要。目前,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营养护理管理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 为此, 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临床经验制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营养护理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 从营养筛查、营养评估、营养诊断、营养干预、营养监测等方面提出14条推荐意见, 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营养护理管理提供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防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分别于骨折内固定术切皮前及术后第1、2天在10 min内静脉泵入5000 U/kg乌司他丁+5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患者分别于骨折内固定术切皮前及术后第1、2天在10 min内静脉泵入等量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S100β蛋白水平、术后谵妄发病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为(1.88±0.12)分、S100β蛋白水平为(0.75±0.15)μg/L、谵妄发病率为4.44%,对照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为(1.23±0.12)分、S100β蛋白水平为(1.31±0.31)μg/L、谵妄发病率为22. 22%,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S100β蛋白水平及谵妄发生情况对比,P均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4. 11±21.41) min、术中出血量为(324.13±11. 24) mL、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67%,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4.42±21. 25) min、术中出血量为(324.23±11.51) mL、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 44%,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P均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病率,保护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而提高治疗效果,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危险因素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8月于我院因髋部骨折行手术治疗的571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性187例,女性384例;平均年龄73.75岁。37.8%患者合并高血压病,18.3%合并糖尿病,12.3%合并冠心病。收集并分析可能导致围手术期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运用二分类Logistic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法;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110例,占总数的19.26%。通过统计学分析,年龄(OR=0.6,95%CI 0.4~0.9)、术前合并高血压(OR=1.6,95%CI 1.2~2.1)、术前合糖尿病(OR=0.3,95%CI0.1~0.6)、心功能不全(OR=1.8,95%CI 1.1~2.9)、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3级(OR=2.2,95%CI1.2~4.3)、WBC计数升高(OR=1.8,95%CI 1.0~3.0)、低钾(OR=2.7,95%CI 1.3~5.5)、低白蛋白(OR=1.6,95%CI 1.0~2.5)、全身麻醉(OR=1.6,95%CI 1.1-2.3)、手术时间(OR=1.9,95%CI 1.2-3.1)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内并发症危险因素(P<0.05)。结论明确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在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70岁以上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4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前全面、系统、正确的评估老年患者全身情况,积极充分进行术前准备;术后“主动、渐进、增强”式的功能锻炼是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脏器功能衰退,对于外伤及手术的耐受性较差,无论外伤或手术,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液炎症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笔者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意义,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也对围术期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患者整体功能衰退、器官合并症增多、麻醉及手术对机体储备的二次打击使护理难度增加, 且我国尚缺乏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的规范来指导临床实践。因此, 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 基于循证医学方法, 制订《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护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3版)》, 围绕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健康教育、病情监测与观察、并发症风险评估与预防、康复训练等方面提出11条推荐意见, 以指导临床实践, 提升围术期护理质量, 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特点及防治康复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1至2014-01收治的70岁以上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出现POCD患者40例, 探讨其临床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 经对症处理及综合治疗后,25 例术后 1 周内认知功能障碍好转,13 例术后 2 周内好转,2 例术后随访6个月仍有认知功能障碍。高龄髋部骨折POCD发病与术前认知障碍、围术期贫血、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相关。结论 认识到POCD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也不是多种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病因与疾病之间,甚至病因与病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效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探讨围手术期失血、手术技巧等相关问题。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12月对1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骨折按AO分型;骨质疏松评估按Singh指数法分度标准;术后髋关节功能行Harris评分。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血细胞比容(HCT)变化,通过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结果此类术式围手术期存在较大的隐性失血。1例术后第1天出现谵妄,经治疗后恢复。全组术后无感染、骨折不愈合、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及旋转畸形、头颈钉穿出股骨头等并发症。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功能良好,患者满意度良好。结论 PFNA具有操作简单、骨折固定稳定、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等优点,对高龄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良好的内固定方法,同时PFNA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较大,可能会导致术后贫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内固定手术(内固定组),60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置换组),对两种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内固定组明显增加,而在负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则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置换组术后6、12个月的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6.7%、90%,内固定组分别为85.4%、77.1%,置换组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髋部骨折上可有效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尽早进行负重行走,且其近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动头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手术特点。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1月收治5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取双动头人工股骨头置换。按Evans分型法:Ⅲ型23例,Ⅳ型17例,Ⅴ型12例。结果 50例出院后通过门诊获得随访,时间12~110个月,平均34个月。围手术期发生全身并发症11例,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院外死亡2例;手术局部并发症7例,包括大腿疼痛4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髋关节脱位1例,伤口浅表感染1例。无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移位骨化或神经血管损伤。结论双动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适用于70岁以上患者,在围手术期应尽可能纠正全身各器官及系统功能异常,保留小转子并重建股骨距,从而改善了假体周围生物力学,对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全身和局部并发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42例中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按年龄分组,询问患者骨折发生时的状态和诱发因素。结果:跌倒是导致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受轻微的外力撞击或震动即可发生骨折,护理人员应针对骨折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对侧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80例老年患者进行随访,其中24例3年内对侧髋部发生再次骨折。通过比较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农村/城市)、术后健侧髋部骨密度值、健侧股骨近端骨小梁类型(Singh)指数等一般情况以及髋关节置换术后总住院时间、出院后日均卧床时间、有无合并内科疾病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归纳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年龄=0.084,P性别=0.068),但骨折组患者中农村户口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骨折组平均住院时间与出院后日均卧床时间明显长于未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平均住院时间=0.024,P出院后日均卧床时间=0.028)。骨折组患者健侧Singh指数低于Ⅲ级的比例以及出院后未规律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未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ingh指数=0.010,P抗骨质疏松治疗=0.015);经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农村患者、住院时间及出院后日均卧床时间长、骨密度低、Singh指数低、未规律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及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风险较高。结论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老年患者,健侧髋部骨密度值偏低、Singh指数低于Ⅲ级、卧床时间长、合并内科疾病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不佳均为对侧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因此应于第一次术后积极治疗合并内科疾病,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并及早进行功能训练,以避免健侧再发骨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fast-track surgery,FTS)在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2月将68例平均年龄71.4岁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PKP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FTS理念指导行围手术期临床处理,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实验组在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行围手术期临床处理(术前禁食时间、麻醉方式选择、围手术期内环境稳态平衡等),对照组在传统理念下行围手术期处理,观察两组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8±3)d明显少于对照组(11±3)d。实验组满意31例,较满意3例;对照组满意25例,较满意9例;实验组治疗优良率(93.1%),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2%,P0.05),术后NRS(数字疼痛评分)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安全、可行,与传统理念围手术处理相比,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缩短康复周期,节约治疗费用(与传统治疗费用相比节约30%左右)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黄刚  陈海云  李君  陈平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5):1062-1064
目的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75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选择FHR或DHS内固定,其中采用FHR治疗21例,DHS治疗2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结果随访6~20个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HR组在术后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方面与DHS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允许术后早期负重、功能恢复满意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外固定架固定改良技术治疗老年高风险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3至2015-05治疗的30位老年高风险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我科外固定架固定改良技术对其进行治疗。结果 28例获得随访,时间为3~14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3~6.5个月,平均3.4个月。按髋关节Harris评分:26例优秀,1例良好,1例一般,0例差,优良率为96.4%(27/28)。2例发生轻微的髋内翻。无金属过敏及股骨头被螺钉切割的患者。结论 该法较传统手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操作简单,在治疗手术耐受力差的老年患者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