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颅骨成形术1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颅骨成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技巧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37例接受颅骨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嵌入性修补材料(骨水泥)52例,覆盖性修补材料(钛网)85例。89.8%(123例)的患者认为塑形满意。术后并发症包括:皮下积液27例、材料外露3例、感染2例和材料松动移位3例。钛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骨水泥(P〈0.05)。结论对于颅盖骨缺损直径≥3cm、颅骨缺损时间2~3个月后可进行手术;颅内外沟通瘤的颅底骨缺损者可在肿瘤切除后进行修补,应注重相应的围手术期处理与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颅骨缺损钛网修补38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的意义、时机及临床经验。方法:对38例外伤后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钛网固定可靠、无浮动,外观对称美观。无头皮感染及排斥反应,无咀嚼功能受限。结论:三维钛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颅骨缺损修补材料,条件允许下宜尽早进行,术中几点技巧的应用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钛网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后行颅骨修补术148例,其中采用三维钛网76例作为观察组,采用传统修补材料硅橡胶片72例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并发症39例,其中皮下积液25例、切口感染13例、癫1例,占51.3%;未发生外形缺陷等并发症。对照组发生并发症52例,其中皮下积液31例、切口感染11例、因植片下落或排异反应导致外形缺陷7例、癫3例,占7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三维钛网行颅骨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采用硅橡胶片。  相似文献   

4.
林立  袁邦清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1):1204-1205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化塑形三维钛网早期修补颅骨缺损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1例颅骨缺损患者应用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早期行修补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1例患者术后出现头皮下积液3例,硬膜外血肿2例,头皮感染3例,经及时处理后均治愈。术后随访3个月~1年,无出现颅内感染、修补材料变形、移位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塑形后颅骨外观满意,原有神经功能缺失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对颅骨缺损患者早期应用数字化三维钛网进行修补,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少,节约手术时间,塑形满意度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接受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时机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2015年3月—2017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颅脑损伤接受开颅手术去骨瓣减压并-196℃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骨瓣患者216例,男性137例,女性79例;年龄18~60岁,平均44.4岁。依据开颅手术后颅骨修补时间间隔分为早期组(67例)和晚期组(149例)。早期组男性45例,女性22例;年龄18~59岁,平均43.3岁。晚期组男性92例,女性57例;年龄19~60岁,平均45.0岁。早期组为去骨瓣术后12周内接受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术;晚期组为去骨瓣术12周后接受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颅骨修补术后12个月颅骨修补感染、骨瓣吸收等相关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差异。结果早期组和晚期组患者共发生感染8例,感染率为3.7%。手术区域及颅内感染发生分别为早期组2例、晚期组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5)。晚期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例数多于早期组,但差异无统计意义(17例vs.3例,P=0.008);早期组骨瓣不愈合/吸收发生例数少于晚期组(7例vs.41例,P=0.003)。术后12个月早期组Barthel指数(BI)高于晚期组(79.85±7.43)分vs.(70.18±8.16)分,t=2.623,P=0.004。术后12个月早期组GOS评分高于晚期组(3.98±0.94)分vs.(3.22±0.87)分,t=1.834,P=0.041。结论早期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术可以改善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颅骨修补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5例颅骨缺损患者个性化颅骨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总结不同材料个性化颅骨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颅骨缺损患者,采用头颅CT超薄扫描(层厚1.5mm),三维重建,模拟缺损颅骨补片,应用激光快速成形技术,根据不同部位和缺损的情况,选用了硅橡胶、骨水泥及钛钢材料制作缺损颅骨及颅骨补片模型,经患者认可后手术植入。结果75例中采用嵌入性修补材料(硅橡胶、骨水泥)40例、覆盖性修补材料(钛网)35例,补片与颅骨均完整适配,术中均未经修整,平均手术时间45rnin。83%(63例)患者认为基本或完全恢复了原有颅形。术后并发症有:头痛5例,3个月后均自行消失;术后出现积液12例,其中8例未经处理,于10天后吸收,3例经过1~4次的抽吸后吸收,1例额颞部骨水泥修补者,因感染取出修补材料,1年后改用钛网修补;松动及移位2例,均为颞部缺损采用丝线固定方法,其中1例1年后改用钛网修补,另1例于3个月后自行稳定。嵌入性修补材料与覆盖性修补材料之间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颅骨缺损部位,选择修补材料,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颅骨外形,缩短手术时间,并且减少并发症和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颅骨修补方法较多 ,且无固定模式 ,从早期采用有机玻璃 ,到采用钛板、钛网以及近来采用人造硅胶颅骨等均在不断的改进中。本组采用自体颅骨瓣大腿皮下包埋并行Ⅱ期原位再植修补手术 2 8例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2 1例 ,女性 7例。年龄 14 6 3岁、平均 4 4岁。外伤性颅内血肿 1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 8例、脑血管畸形出血 2例 ,以额顶瓣为主。1.2 骨瓣保存方法 将开颅术后所形成之骨瓣予以清洁并稍做修正后 ,放于大腿中段前内侧。放置方法 :在大腿中段前内侧取 10 15cm直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达筋膜 ,行钝锐性分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颅骨缺损的适宜修补时机和新型手术方法。方法:510例颅骨缺损病人根据不同病因分为减压型和非减压型两种类型;再依据骨窗区新生骨形成与否分为新生骨形成型和无新生骨型两种。以钛网片为修补材料,分别于开颅同期、术后2个月和5~6个月,选择颅骨钻孔固定(I组)和钛网-骨膜缝扎法(Ⅱ法)修补颅骨缺损。结果:全部病例手术效果优良率均为100%,但I组术后并发症(4.86%)明显高于Ⅱ且(0.7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字化塑形钛网在颅骨缺损修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6-10~2009-11入住我科并行颅骨缺损修补术80例,其中使用数字化塑形钛网进行颅骨修补术49例,传统普通钛网修补31例,调查每例患者对术后外观的满意度及统计不同手术材料相应手术时间。结果: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修补术手术时间为50.2 min~72 h,平均为60.4 min,术后外观满意度为98%;传统手工钛网塑形修补术耗时1.5~100 min,平均83.5 min,术后外观满意度为84%。两种材料在手术耗时及病人术后外观满意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修补术耗时短且具有术后病人外观满意度高的特点。结论:采用数字化塑形钛网行颅骨缺损修补,能最大限度恢复患者外形,提高病人对术后外观的满意程度,简化操作程序,减少手术时间,是一种值得推荐应用的颅骨缺损修补材料。  相似文献   

10.
颅骨修补固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骨缺损按传统的修补方法是骨缺损创缘钻孔,然后固定修补材料。但此法可能损伤硬脑膜、脑组织。鉴于此,我们在颅骨修补固定时不钻孔而直接缝合固定15例,取得较好效果。均采用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生产的硅橡胶涤纶丝网颅骨成型片。按颅骨缺损部位、大小作修剪,将边缘用刀片削成楔形。固定时不在颅骨缺损周缘钻孔,改用10号丝线直接将硅橡胶人工颅骨缝于缺损骨缘的骨膜及帽状腱膜上,固定的针数视外观情况而定。皮瓣下置放硅胶引流管接负压球,术后48h拔管。其优点是:(1)手术省时、简便;(2)避免了意外损伤的可能性;(3)固定及外观的效果相同。颅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D、3D重建在颅骨修补术前、后颅内情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计算机个性化设计钛网在临床的应用。方法35例颅骨缺损患者行螺旋C T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行2D、3D重建,进行钛网修复体的个性化设计并应用于临床,分析颅骨修补术前、后颅内的变化,术后并发症的表现。结果35例患者修复体嵌合满意,钛网固定牢固,行修补术前脑膜弧线正常30例,脑膜凹陷5例,术后代骨板均无移位,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下血肿3例,头皮感染2例。结论2D、3D重建在颅骨修补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后颅骨成形及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分析颅骨成形术修复材料选择、手术操作注意点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对226例患者实施颅骨成形术,分别选用自体颅骨和不同人工材料作为修复材料。术中注意勿损伤硬膜、并行硬膜悬吊,术毕需在头皮下放置引流。结果手术后146例(64.6%)临床症状及神经缺失有不同程度改善。手术并发症主要为术区感染、皮下积液及术区血肿。随访中有修复材料塌陷移位。结论对颅骨缺损及时修复不仅解决美观问题,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发生与修复材料及术中不良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闭合性肝损伤术后出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16年9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63例闭合性肝损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尤其是腹腔引流管的引流情况。按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及术后引流管是否引流出脓液,分为轻度和严重肝损伤组,引流出脓液和未引流出组,均比较两组出血率的差异。根据肝损伤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的差异。结果 63例闭合性肝损伤患者,23例(36.50%)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20例为肝切除术后。依据肝脏手术国际研究小组(ISGLS)肝切除术后出血(PHH)标准:A级4例,B级7例,C级9例。术后发生出血的中位时间为24h,发生出血至二次手术或介入止血的中位时间为3h。非手术治疗成功12例,二次手术治疗11例,其中9例为肝切除术后出现的大出血,术后48h内腹腔引流管引流出大量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术后出血患者死亡3例,病死率13.04%(3/23);其中2例为二次手术死亡,二次手术病死率18.2%(2/11)。严重肝损伤组的出血率明显高于轻度肝损伤组(P=0.047);肝损伤术后出血组的术前PT延长时间明显长于肝损伤术后未出血组(P=0.000);肝损伤术后引流出脓液组的出血率明显高于肝损伤术后未引流出组(P=0.01);提示肝损伤术后出血主要与血管隐匿性出血、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凝血功能障碍、创面感染有关。结论出血是肝损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主要为PHH。肝损伤术后出血主要与血管隐匿性出血、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凝血功能障碍、创面感染有关。肝损伤术后早期出血,首选非手术治疗;生命体征不稳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者需二次手术。术后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术后出血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道探查后免T管、腹腔引流管(双管)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随机将170例胆总管结石择期手术患者分为一期缝合、免双管组与T管引流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指标和并发症.结果 免双管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应用镇痛药物、术后并发症均显著优于T管引流组(P<0.05).结论 严把手术适应证,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胆管、免除双管是低创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引流方法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治疗的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蘑菇头引流管引流,为对照组;另外22例行硅胶管引流,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颅内积气方面的差异。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对照组为(35±3.0)min;研究组手术时间为(25±2.0)min。两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积气,对照组13例(46.4%),其中6例积气量较多;研究组积气2例(9.1%),均为少量。两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硅胶管组的慢性硬膜性血肿钻孔引流术具有手术时间短、颅内积气少的特点,是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及引流术(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原因,并探讨相关的预防措施。方法:复习311例PTBD治疗MOJ的病例资料,统计并发症种类及病例数,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结果:PTBD治疗MOJ311例,共发生各种并发症165例(53.1%),其中胆管感染46例(14.8%),引流管移位38例(12.2%),引流管堵塞31例(10%),瘘口渗漏20例(6.4%),瘘口皮肤感染18例(5.8%),胆管出血6例(1.9%),胆汁性腹膜炎2例(0.6%),胆汁引流过多2例(0.6%),肝脓肿1例(0.3%),气胸1例(0.3%)。结论:PTBD治疗MOJ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严格掌握PTBD适应证和禁忌证,及时处理引流管相关问题,可减少和控制严重PTBD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个性化钛植入体修复大面积颅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求一种新的大面积颅骨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和快速成形技术,进行个性化钛修复体的制备.应用个性化钛修复体对13例大面积颅骨缺损进行修复.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手术效果好,外观满意,无血肿感染、修复体外露;病人术前颅骨缺损综合征得到部分改善.结论 应用个性化钛修复体对大面积颅骨缺损进行修复,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