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4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2005年6月—2015年6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经伤椎组77例(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跨伤椎组70例(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对比两种方式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Cobb角、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等指标。结果经伤椎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高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经伤椎组Cobb角大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ASIA分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较好,但是相对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不具有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2011年2月采取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椎体打压植骨方法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9~63岁,平均42岁。对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楔变角、椎管容积率及脊髓损伤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为0.48±0.05,术后为0.92±0.08;术前伤椎楔变角为23.32°±2.60°,术后为2.78°±1.42°;术前椎管容积率(45.10±1.60)%,术后(95.50±4.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有助于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3月选择接受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选择108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治方式,记录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及Cobb角,并利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并进行治疗前后各指标的比较,分析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治疗后,患者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角与疼痛评价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同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6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 GSS)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比较术前、术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等指标,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大情况. 结果通过手术减压复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 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用于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0例确诊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进行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对比术前、术后、随访X线平片和CT,并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AVH%)、伤椎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PvH%)、伤椎椎体角度和后凸畸形角度.结果 随访30例患者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后均没有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切口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术后与术前AVH%比较,P<0.01;术后与随访AVH%,P>0.05,即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立即恢复且没有丢失.伤椎椎体角度术前与术后,P<0.01;术后与随访,P<0.05.后凸畸形角度术前与术后,P<0.01;术后与随访,P<0.05.即术后伤椎椎体角度和后凸畸形角度恢复但在随访中存在丢失.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术后1例B级升至C级,3例C级升至D级.随访中2例C级升至D级.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以获得椎体前中柱的支撑。结果本组16例均获随访,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脊柱生理曲度、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无一例断钉现象。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在减少迟发性腰背痛、Cobb角矫正度、内固定松动折断等并发症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异体骨粒打压植骨预防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伤椎椎体塌陷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经椎弓根行伤椎椎体内异体骨粒移植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4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正、侧位X线片,测定伤椎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压缩百分比、椎体成角及上下终板成角,评价局部胸背痛变化情况,了解骨折复位术后随访期有无内固定失败及矫形丢失情况. 结果通过手术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术后疼痛缓解明显,椎体高度、椎体成角及上下终板成角均明显改善;平均随访2年以上的38例患者中34例胸背疼痛完全解除,所有患者影像学测量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 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异种骨粒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可有效矫正局部畸形,预防伤椎椎体塌陷及内固定失败,临床疗效良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普通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的51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应用膨胀钉25例(膨胀钉组),应用普通钉26例(普通钉组)。术后随访并对比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伤椎Cobb角、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 51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26.5个月的随访,普通钉组中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膨胀钉组未发生螺钉松动。两组患者骨融合良好,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矫正、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远期随访发现普通钉组椎体高度再丢失高于膨胀钉组(P0.05)。结论经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较之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更能维持骨折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76例,男性47例,女性29例;年龄17~61岁,平均35.6岁。骨折AO分型:A1.3型43例,A2.1型19例,A2.2型7例,A3.1型5例,A3.2型2例。按脊髓损伤程度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组5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71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行后路切开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均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12个月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通过术前、末次随访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椎管侵占率、ASIA评分4个主要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未发生内固定物断裂及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术前(47.3%±9.8%),术后12个月(87.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29.3°±5.8°),术后12个月(6.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侵占率:术前(29.5%±6.7%),术后12个月(11.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脊髓损伤组感觉评分:术前(150±17)分,术后12个月(175±16)分;运动评分:术前(47±14)分,术后12个月(79±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感觉评分:术前(167±21)分,术后12个月(186±13)分;运动评分:术前(71±15)分,术后12个月(82±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内侧入路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能有效减压、恢复椎体高度、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对38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通道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分析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伤椎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提高2级者12例,提高1级者20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84.21%(32/38);术后1周末和1年末与术前比较,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与正常高度比值均明显提高,脊柱后凸Cobb角明显降低,术后1周末与1年末比较,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与正常高度比值以及Cobb角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4年5月采用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随访资料完整者6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7例;年龄18~62岁。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4(平均47.3)个月。共3例(4.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浅表感染1例、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皮质2例,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末次随访时,ODI为19.8%~29.2%[(24.4±7.6)%]、伤椎高度矫正率为91.3%~100%[(96.8±5.9)%],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为4.1%~8.2%[(7.6±2.4)%],Cobb角矫正率为83.6%~97.2%[(86.2±4.1)%]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为2.1%~6.7%[(5.8±3.4)%]。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伤椎置钉有利于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防止后凸畸形矫正及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对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STBF)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STBF患者100例,分为跨伤椎组和经伤椎组,每组50例。跨伤椎组给予跨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治疗,经伤椎组给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治疗。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受压面积、神经功能、并发症情况。结果经伤椎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52.57±5.51)mm、神经功能优良率(88%)明显高于跨伤椎组[(45.29±5.32)mm,64%];经伤椎组术后后凸Cobb角(9.82±1.37)°、受压面积(21.52±2.24)mm~2明显低于跨伤椎组[(6.65±1.18)°,(17.81±2.0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组和经伤椎组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跨伤椎比较,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治疗可有效改善STBF患者伤椎骨质高度和受压状态,有利于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测T值均≤–2.5,术中均于伤椎邻近椎体注射1.5ml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术前和术后均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和记录患者围术期基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神经功能情况(ASIA分级),测量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椎管狭窄率和Cobb角.结果 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40min,出血量150~350ml;术中无神经损伤,无硬膜撕裂,无明显骨水泥渗漏和螺钉松动.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恢复.末次随访X线片及CT示椎体骨折均愈合,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明显松动迹象,未见明显骨水泥渗漏.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椎管狭窄率、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能有效强化骨质疏松条件下内固定的初始稳定性,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减轻椎管内压迫,有利于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并能很好地维持骨质疏松条件下内固定的远期稳定性和骨折椎体的高度,显著降低了远期螺钉松动和椎体塌陷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微创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使用长臂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5年5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每组30例。微创实验组选用经椎旁肌间隙(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入路,并使用长臂万向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固定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段骨折;传统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切口手术,比较两组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伤椎Cobb's角恢复百分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中透视次数。结果两组病例通过术后复查X线片,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分别为(48.0±9.5)%、(50.2±9.4)%,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伤椎椎体Cobb's角恢复百分比分别为(78.8±10.8)%、(80.2±8.9)%,上述两指标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8.4±11.5)min、(131.2±45.1)min,住院时间分别为(12.7±2.4)d、(20.5±5.3)d,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2±12.5)m L、(227.6±56.4)m L,术后伤口的引流量分别为(31.9±10.4)m L、(247.4±48.4)m L,术中需要透视的次数分别为(4.0±0.5)次、(7.5±2.0)次,微创实验组均优于传统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技术不但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而且具有术中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椎椎体骨折是一种实用的外科手术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科从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8例压缩性骨折和轻中度爆裂性骨折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和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各19例.采用伤椎椎体恢复度(R)值(伤椎前缘高度/临近椎体前缘高度的均值×100%)、伤椎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评分)、患者疼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SA)及内固定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6~37个月(平均20.5个月)随访.两种术式术后Frankel评分无明显差异,但B组VAS评分、R值、Cobb角恢复明显优于A组.A组出现螺帽松动、螺钉折弯各1例,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结论 采用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是治疗压缩性和轻中度爆裂性胸腰段骨折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节段数目不同对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2016年6月洛阳正骨医院收治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II度及以上)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8枚椎弓根螺钉4节段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6枚椎弓根螺钉3节段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一般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伤椎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伤椎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伤椎高度比值大于对照组,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脱位复位的比例和治疗有效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II度及以上的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与6枚椎弓根螺钉3节段固定相比,8枚椎弓根螺钉4节段固定在脊柱整体稳定性、神经功能恢复和脱位复位效果方面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本组患者33例,伤椎部位:T_(11)3例,T_(12)11例,L_110例,L_29例.其中单纯压缩骨折3例,爆裂骨折30例.合并截瘫33例.对单纯压缩骨折行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合并截瘫椎管占位明显者固定后行后路椎板减压、椎管开大术,并行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 术后33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X线片示椎弓根钉位置好,伤椎复位外形好.随访期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无慢性腰痛,伤椎高度无丢失.33例合并不全瘫.术前Frankel级:A级1例,B级7例,C级16例,D级9例;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5例,D级10例,E级16例.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尤其是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术是一种疗效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注射用硫酸钙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6月对1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后,在C形臂X线透视下用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CSC)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行X线和CT检查,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1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神经根损伤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压迫症状,术后12周左右人工骨基本吸收,无伤椎塌陷加重,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注射用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安全性高,能减少内固定失败及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支柱块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1月我科收治老年陈旧性(病程>3月)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10例,采用脊柱后路正中切口,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对伤椎复位、内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双侧置入椎体支柱块治疗,观察术后疼痛、伤椎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平均7 d下床活动,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改善),未出现操作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伤椎高度恢复良好,Cobbs角较术前明显减少,后突畸形得到明显纠正,住院平均时间12.5 d。经过6~18个月随访,远期疼痛无复发,伤椎高度无丢失,Cobbs角无改变,未见内置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支柱块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在后路手术不加大创伤的同时,具有操作简单,能显著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及增加椎体前中柱的抗压稳定性,使病人能早期下床活动,止痛效果好,纠正脊柱后凸畸形,远期能有效防止术后骨质疏松引起椎体再塌陷及内置物松动、断裂的发生。远期疗效好,且手术并发症少,相对安全可靠,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27例,其中12例采用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25~56岁);B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2岁(23~6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并且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所有患者均于麻醉状态下行体位复位,B组行后路常规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A组在B组方法 基础上加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9个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为0.089±0.036,B组为0.023±0.048(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为(9.88±7.69)°,B组为(5.19±3.24)°(P<0.05);伤椎前柱高度的变化:A组为(39.3±5.2)%,B组为(20.6±6.5)%(P<0.05).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 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