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肱三头肌侧方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 《西南军医》2010,12(2):273-274
目的探讨经肱三头肌侧方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应用和疗效。方法对2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经肘后肱三头肌侧方入路显露肱骨内、外髁,采用经内、外髁逆行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骨折均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3%。结论经肱三头肌侧方入路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比较从肱骨内上髁至尺神经沟不同进针点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稳定性,为临床减少肘内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0具尸体20个肱骨标本制成肱骨髁上骨折模型,分A、B两组。A组:从肱骨内上髁至尺神经沟平分取5点向对侧某点打入克氏针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B组:以尺神经沟为始点向对侧5个不同方向打入克氏针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定。临床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6例,随访1年以上。结果A组与B组一致,随着克氏针与骨折线成角越大,应变越小,位移变化越小,应力强度越大,轴向刚度越大,抗扭能力越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46例患者,肘关节功能良好,无肘内翻发生。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复位后将尺侧克氏针从肱骨内上髁移至尺神经沟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增强,减少了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上肢骨折中发生率较高,骨折后均不稳定,因而容易发生损伤肱动脉、神经等并发症。虽然当今骨科骨折内固定水平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很快,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法却大都仍采用克氏针固定。自2004年1月~2008年10月,作者采用肘外侧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不稳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3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不切断肱三头肌腱手术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不切断肱三头肌腱手术32例黄金强陈芒谢丙贤刘竞龙刘永波笔者自1980年以来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百余例,其中32例不切断肱三头肌腱骨折复位,克氏针交叉“贴边”固定,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均为闭合性骨折,男25例,女7例;年龄2~13...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町吸收棒内固定治疗陈旧性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直径为2mm或1.5mm的超高分子聚-DL-乳酸(PDLLA)可吸收棒治疗陈旧性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6例。经肘后正中“S”形切口,从肱三头肌两侧暴露,外侧由肱三头肌、肱桡肌间隙进入,内侧由肱三头肌与肱肌间隙进入,不破坏肌纤维及伸肘装置。切开复位后2~3枚钉棒内固定,术中检查稳定性是否良好,术后行长臂石膏托外固定3~4周,2~3周后间断拆石膏进行关节功能训练,每3~4周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本组56例得到完全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3~36个月),术后X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38例,无术后骨折再移位。骨折全部愈合,无伤口感染,无Volkmann缺血性挛缩、骨化性肌炎及继发性尺神经损伤,发生肘内翻畸形3例;术前检查有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均在2个月内恢复,无后遗症;按Flynn肘关节评定标准,本组优49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94.6%。结论PDLLA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固定牢靠,效果理想,不影响骨骺发育。因避免了再次手术取内固定,患者家属乐于接受,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60例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患者,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8~62岁,平均41.6岁。其中采用经后路尺骨鹰嘴截骨入路42例,C1型12例,C2型11例,C3型19例;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18例,C1型15例,C2型3例。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3~25周,平均16.5周,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经尺骨鹰嘴截骨组优12例,良20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76.2%。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组优8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3.3%。结论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根据骨折类型,合理选择经尺骨鹰嘴截骨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尽可能小地减少伸肘装置肌性损伤,关节面尽可能解剖复位,双钢板坚强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能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8月笔者医院采用多枚克氏针并张力带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36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1.5~9.5岁,平均6.5岁;右侧16例,左侧20例;均为摔倒致伤。闭合骨折35例,开放性骨折1例;全部为伸直型,其中尺偏型25例,桡偏型11例,合并桡神经损伤1例,正中神经损  相似文献   

8.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损伤之一。我院从 1997年 10月— 2 0 0 2年 10月间 ,采用“Z”形切口 ,开放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 ,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10 0例 ,经 3个月至3年的随访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0 0例 ,男 6 5例 ,女 35例 ,年龄 311岁 ;闭合骨折 98例 ,开放性骨折 2例 ,伸展型尺侧移位 78例 ,桡侧移位 12例 ,屈曲型 10例。受伤时间 :最短 2h ,最长 2个月。新鲜骨折经手法复位失败 6 5例 ,陈旧性骨折35例。左侧 6 8例 ,右侧 32例。合并尺神经损伤 3例。1 2 手术方法 臂丛 +基础麻醉 ,上臂上…  相似文献   

9.
何忠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400-1400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28例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采用C臂透视下侧方小切口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128例经10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全部患者骨折愈合好,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97.65%。结论:对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采取C臂透视下侧方小切口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针内固定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前路横切口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优点.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4月收治的42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用前路横切口,内外髁克氏针固定治疗.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2.6~12岁,平均5.7岁.开放骨折3例.伴其他部位骨折7例,桡神经损伤4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均无尺神经损伤.受伤至入院时间1h~3d.右侧30例,左侧12例.采用肘前横切口入路治疗骨折,同时行神经、肌肉探查修复.结果 40例获得3 ~32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4周平均3.6周.无一例发生肘内翻畸形,切口无瘢痕挛缩.3个月后肘关节功能评价参照Flynn等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32例,良4例,一般4例,差0例,优良率为90%. 结论 肘前方横切口入路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暴露简单,愈后无瘢痕,利于神经、血管及肌肉探查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侧进针方式对克氏针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17-02至2019-02收治并采用外侧平行克氏针和外侧扇形克氏针两种进针方式的138例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例资料,其中平行组为外侧平行克氏针固定(65例),扇形组为外侧扇形克氏针固定(73例)。评估两组间的临床特征、末次随访的功能及外观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1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病例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根据Flynn功能标准,平行组优良率为93.7%,扇形组优良率为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Flynn美观标准,平行组优良率为92.1%,扇形组优良率为9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术后未出现骨折再移位、医源性神经损伤、肘内翻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针外侧平行与外侧扇形两种进针方式均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通过手术切开复位、AO双钢板法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病例资料,探讨其手术疗效。方法采集2003~2006年我院采用双钢板内外侧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病例25例,其中按AO的Muller分型:C1型8例,C2型6例,C3型11例,总结分析其手术效果。结果本组25例均解剖复位,肘关节功能按改良Cassebaum标准评估,优12例,良9例,可3例,差1例。结论 AO双钢板法内固定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内外双侧入路和外侧入路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ane协作网创伤数据库(2011年3月)、MEDLINE( 1966 -2011年3月)、EMbase(1966 -201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 2011年3月)、PubMed、万方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同时对入选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及中文骨科期刊进行手工检索.收集内外双侧入路和外侧入路进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半随机对照试验(CCTs),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有效数据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5个RCT,共3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复位稳定性方面:以术前角度为参照,外侧入路组与双侧组克氏针固定术后在Baumann角、提携角的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术后骨折部位解剖学及功能评估方面:解剖完整复位、Flynn等级评估以及功能恢复程度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在手术并发症方面:外侧入路组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入路组,而两组的针道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现有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据显示,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行克氏针固定,外侧入路与双侧入路比较,在术后骨折部位复位稳定性及功能恢复、针道感染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外侧入路可降低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概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经三角肌微创入路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PHILOS)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3例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手术的技巧、优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经三角肌微创入路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PHILOS)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3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56~90岁,平均年龄76岁。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1例,三部分骨折10例,四部分骨折2例。结果术后随访9~20个月,平均14个月。除其中1例四部分骨折发生肱骨头坏死最后改行肱骨头置换,其余骨折全部愈合。按照Neer2005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5例,良6例,可1例,差1例。结论经三角肌微创入路应用PHILOS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固可靠,住院时间短,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闭合复位内固定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明显移位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在C臂下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在6周内愈合,关节功能无限制,无明显肘内外翻畸形。1例术后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拔除克氏针后消失,无1例感染。结论移位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容易,但固定及维持复位困难,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虽是首选治疗方法,但石膏或夹板固定不牢固,易出现松动甚至可造成血管及神经损伤,而切开复位更易进一步造成软组织创伤,组织粘连,最终导致关节僵直功能障碍。本组C臂下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治疗移位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避免了上述缺点,而且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闭合和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绵阳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01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29例;年龄2~13岁,平均5.8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切开组(n=51,采用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闭合组(n=50,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临床相关指标、术后3、6个月测量Baumann角和提携角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优良率(88.2%vs.9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P=0.309);闭合组术中失血量(2.0±0.9)m L、手术时间(23.0±3.2)min、住院时间(7.5±1.6)d及骨折愈合时间(5.2±1.1)个月均少(短)于切开组[(12.1±1.2)m L、(35.8±4.0)min、(12.4±2.5)d、(8.9±2.8)个月,t=48.253、17.871、11.706、8.708,均P<0.001];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提携角[(12.5±2.5)°vs.(12.9±2.0)°、(12.5±2.3)°vs.(12.9±2.6)°]和Baumann角[(71.3±9.3)°vs.(72.6±12.2)°、(70.2±8.3)°vs.(71.8±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5、0.614、0.603、0.865,P=0.650、0.541、0.548、0.389);经随访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vs.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546)。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且创伤小、骨折愈合较快,对患儿皮肤美观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News briefs     
Elbow fractures are common injuries in active patients. When the fracture is nondisplaced, nonoperative treatment is frequently successful. Because stiffness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early mob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aim of treatment; this may necessitate surgical fix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humerus, lateral epicondyle, medial condyle, lateral condyle, olecranon, coronoid process, radial head, and radial neck, as well as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and Monteggia's fracture.  相似文献   

18.
Twenty children with fracture-separation of the entire distal humeral epiphysis have been reported. The key to the radiographic diagnosi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dius and capitellum. A line extending from the shaft of the radius will always pass through the capitellum regardless of the position in which the radiograph is obtained. Posteromedial displacement of the humeral fracture fragment together with the ulna and the radius most commonly occurs. The injury must be distinguished from dislocation of the elbow, fracture of the lateral condyle, and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distal humer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