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不稳定的颈椎损伤 ,采用手术复位并解除脊髓压迫 ,利用内固定植骨融合尽早地重建颈椎的稳定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目前采用的内固定器材价格昂贵 ,在边远地区 ,多数患者因经济困难不能接受这种治疗。颅骨牵引虽然可以使大部分患者获得复位、并维持颈椎的稳定 ,但是患者需长期卧床、护理不便、并发症多 ,也不适用于那些需要手术减压的患者。 1999年 10月以来 ,本院对于这部分患者采用Halo -vest架外固定、手术减压植骨融合方法治疗 ,获得了满意的融合率。临床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Halo-vest架外固定组(简称A组 ) 2 3例 ,男 2 0例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钢板联合钛网或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在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等疾病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5年6月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治疗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骨折28例,脊髓型颈椎病17例,颈椎滑脱9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22~69岁,平均50.2岁。结果本组4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植骨均已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椎间高度的丢失。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术前为7.6(3.3~10.9)分,术后6个月为10.8(7.5~14.9)分,改善率为(57.8±9.7)%;术后12个月为11.2(7.9~15.4)分,改善率为(59.8±9.5)%;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38例(80.1%)植骨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显示无内固定物松动,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椎间高度的丢失。术后6个月47例全部植骨融合。结论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术后可即刻获得稳定,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提高了植骨融合率。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枕颈CD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对 13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行枕颈部植骨融合 ,并采用枕颈CD内固定。男性 11例 ,女性 2例。年龄 18~ 5 6岁 ,平均 35岁。结果  13例均获随访 5~ 2 0个月 ,平均 10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愈合 ,无 1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枕颈CD系统操作简单 ,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颈椎不稳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椎弓根螺钉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安全使用方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技术在下颈椎疾病的安全使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3月76例下颈椎疾病行颈椎椎弓根固定患者,其中49例为颈椎骨折脱位, 23例为颈椎病,4例为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前均行X线和CT等检查,术中在C形臂X线监视下置钉,术后行X线和CT检查了解螺钉位置。结果76例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术后CT显示,342枚螺钉中有37枚(10.8%)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29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上侧皮质,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所有患者近期及远期随访未发现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及内脏器官损伤的并发症。有1枚螺钉断裂,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余未发现螺钉松动或断钉及颈椎不稳症等。所有患者固定良好,并均已达骨性融合。术后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颈椎椎弓根固定提供了三柱的稳定和最坚强的后方固定,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熟悉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和手术操作技巧以及采用个体化综合置钉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颈前路切除颈椎椎体转移瘤,采用钛网植骨加钢板内固定重建椎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颈前路椎体切除,钛网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12例颈椎椎体转移瘤。结果:12例均获6~49个月,平均16.2个月的随访。全部病例植骨融合满意,局部肿瘤无复发,内固定物无断裂、松动、滑脱等并发症。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者,其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经颈前路切除转移瘤椎体,钛网植骨加钢板重建切除后椎体,可即刻保证固定节段的稳定性。植骨融合良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前采用颅骨牵引,先行后路小关节突松解复位,棘突间自体髂骨植骨钢丝固定手术,完成后更换体位,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或椎体次全切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前路锁定钢板系统固定术,对所有患者术前、后及随访复查时进行JOA评分。结果15例获得完全复位,1例未复位,复位率90.1%。除1例JOA评分术后下降外,其余均有所改善,无术中、后并发症,随访6个月~1.5年、平均12.1个月,未见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融合。结论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陈旧骨折脱位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具有复位率高,椎管减压彻底,颈椎术后获得即刻稳定,内固定牢固,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加自体骨移植治疗锁骨骨折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锁骨骨折骨不连患者行LCP加自体骨移植,根据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评价效果。结果 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5(9.5±1.3)个月,均未出现感染、不愈合、内固定断裂或肩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为86~100(92.1±2.3)分。结论 LCP加自体骨移植是一种治疗锁骨骨折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Hangman骨折的稳定性评价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复杂类型Hangman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并分析其疗效。方法本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9~54岁,平均36岁。根据是否有合并损伤分为两组:A组(单纯Hangman骨折)11例;B组(复杂类型Hangman骨折)12例,其中合并Jefferson骨折和C1,2不稳4例,合并C6,7骨折脱位6例。Hangman骨折按Levine—Edwards分类法,A组:I型4例,Ⅱ型3例,ⅡA型3例,Ⅲ型1例;B组:I型3例,Ⅱ型7例,ⅡA型1例,Ⅲ型1例。A组I、Ⅱ型采用保守治疗,ⅡA、Ⅲ型手术治疗;B组中,合并Jefferson骨折和C1,2不稳4例,采用后路颈枕融合(从枕骨到C2),合并C6,7骨折脱位6例患者的手术方法为前路C6,7内固定融合、头颈胸石膏固定。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3年(平均为12个月)的随访。X线片提示所有患者均获得了骨性融合。A组、B组保守治疗的患者未出现C2、3不稳。手术治疗患者无内固定并发症(内置物松动、折弯、折断等)。无术后神经功能加重的患者。结论对Hangman骨折合并C1骨折,若稳定性较好,可采用颈围或Halo-Vest支架固定;若同时伴C2,3间成角>11°,固定融合范围应扩大到枕骨或行C1~3内固定融合。Hangman骨折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若Hangman骨折为I、Ⅱ、ⅡA型,则可仅行下颈椎手术,对Hangman骨折采用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应用自体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融合加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采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前后方均受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其中A组采用后路所切除的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B组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n=22)。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率、VAS评分、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102.7±13.9min)及术中出血量(170.3±25.7ml)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28.9±12.3min、191.1±3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后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后6个月A、B两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4%(14/15)和100%(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行前后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椎板作为颈椎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对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33例,双侧小关节脱位35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A级5例,B级11例,C级9例,D级10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颅骨牵引,关节突交锁复位的则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否则行后路切开撬拨复位或关节突切除复位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管、脊髓意外损伤.平均随访41.5个月,所有患者均复位良好,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6个月后植骨全部融合,无钢板螺钉并发症.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结论 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疗效确切,根据损伤的具体类型采用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