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支架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7例,男性62例,女性35例;年龄60~78岁,平均67.4岁。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外固定支架组(48例)和微创组(49例),外固定支架组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微创组行微创内固定支架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影像学指标、骨折端骨痂生长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微创组优良率(93.88%)高于外固定支架组(79.17%)(P<0.05),桡骨高度(12.42±4.60)mm高于外固定支架组(8.53±5.59)mm,尺偏角(22.50±5.96)°、掌倾角(11.06±5.82)°大于外固定支架组尺偏角(18.93±5.20)°、掌倾角(8.45±4.78)°(P<0.05);微创组术后1、2个月骨折端骨痂生长愈合情况Lane-Sandhu X线片评分分别为(1.67±0.29)分、(3.78±0.66)分,优于外固定支架组(1.15±0.37)分、(2.82±0.54)分(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12%)低于外固定支架组(20.83%)(P<0.05)。结论微创内固定支架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效果好,有利于骨折端骨痂生长愈合,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治疗可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肱三头肌肘肌翻转入路(TRAP)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2年6月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收治的180例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所有患者中99例采用TRAP治疗(男性54例,女性45例;年龄22~61岁,平均36.6岁);81例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男性49例,女性32例;年龄26~57岁,平均35.4岁)。使用AO/ASIF分型系统对骨折进行分型。记录和比较患者的术后Mayo肘关节评分(MEPS评分)和肩臂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评分)对患侧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获得14~74个月随访,平均33.6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TRAP组患者的平均肘关节运动范围为(108.2±21.9)°,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患者的平均肘关节运动范围为(98.7±22.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的平均MEPS评分与DASH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P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显著低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54.3%,P0.05)。结论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相比,肱三头肌肘肌翻转入路能显著提高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术后肘关节的活动范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1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探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诊断、治疗策略以及术后康复。方法我科2010年3月~2013年9月,共收治这类损伤13例,均采取手术内外固定治疗。其中桡骨头骨折按Mason和Hotchkiss分类法:Ⅰ型7例,Ⅱ型4例,Ⅲ型2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和Morry分类法: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3例。本组病例中均合并有肘内外侧副韧带的损伤。13例均采取了手术内外固定治疗,以2.0、2.7、3.0mm螺钉分别固定冠状突骨折和桡骨头骨折,其中2例因桡骨头粉碎骨折无法修复,行桡骨小头置换术,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均采用带线锚钉固定,13例病例均使用带铰链的外支架屈肘90°前臂旋转中立位固定,术后即在外固定支架保护下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4周后拆除外固定支架主动行肘关节屈伸和旋转功能锻炼。结果经3个月~3年随访,骨折愈合,肘关节稳定,无疼痛,肘关节屈伸幅度平均120°,前臂旋转幅度平均110°。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显示,优10例,良2例,差1例。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不仅有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同时伴有肘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肘关节稳定性差。只有通过对骨及韧带稳定结构的重建,配合及早正规的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在治疗肘关节僵硬中的作用. 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诊治25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僵硬分级:1级10例,2级12例,3级3例.术前肘关节活动度( rang of motion,ROM)0°~75°,平均33.4°,其中12例<30°.对1级僵硬行麻醉下外固定支架辅助下的松解,未采用切开松解;2级予切除异位骨化+外固定支架辅助松解;3级予截骨内固定术(+异位骨化切除)+外固定支架辅助松解.术后带外固定架积极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松解后即刻ROM平均105.6°,较术前ROM显著增加(P<0.05),屈曲均达到110°以上.未发现肘关节不稳定.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其中1例于术后3周锻炼时发生尺骨骨折而中断随访,1例因尺神经麻痹,至最终屈曲度仅约80°,予排除.平均ROM从术前的33.4°(0°~75°)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97.4°(70° ~130°)(P<0.05).末次随访时ROM较即刻活动度仅有0° ~15°的丢失(平均8.2°,P>0.05);最大屈曲度均达100°以上. 结论 外固定支架辅助下的肘关节松解具有微创或无创、增加肘关节的关节间隙、恢复术中可控制的关节最大活动度、维持关节稳定性并保护侧副韧带及内固定、防止术后康复过程中活动度再丢失等优点,可作为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治疗的一种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髓腔与经双皮质两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案治疗WadsworthⅡ、Ⅲ型尺骨鹰嘴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WadsworthⅡ、Ⅲ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例。A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0~48岁,平均(34.64±5.72)岁;B组: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19~48岁,平均(34.58±5.70)岁。A组患者采用经髓腔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案治疗,B组患者采用经双皮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前臂旋转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案用于WadsworthⅡ、Ⅲ型尺骨鹰嘴骨折效果确切,均可有效促进肢体活动度恢复,改善肘关节功能;但经双皮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案在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经髓腔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ACUMED自主定向肘关节骨板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远端粉碎性(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5月-2010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1 ~ 85岁,平均60岁.左侧15例,右侧17例.全部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伴尺神经损伤2例.骨折按照AO分型:C1型12例,C2型12例,C3型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6d.手术均采用肘后正中切口,经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显露肱骨远端.术后24 h内进行肌肉舒缩功能锻炼.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及X线片评估疗效.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全部患者经X线片证实均获Ⅰ期骨性愈合;术后3例C3型骨折发生异位骨化;均未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8°~ 140°,平均85°;MEPS评分平均90分(60~100分),其中优13例,良15例,可1例,差3例,优良率88%.结论 ACUMED平行双钢板固定技术利用拱门结构稳定的原理,坚强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重建肱骨远端的骨性结构,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恢复肘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青壮年C型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26例C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19~54岁,平均40.5岁。骨折类型按AO/ASIF分类为:C1型5例,C2型14例,C3型7例,全部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15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骨折及截骨处均全部骨性愈合。肘关节功能根据Mayo法评分为55~100分,平均84.42分,其中优(90~100分)10例,良(75~89分)12例,可(60~74分)2例,差(<60分)2例;优良率为84.6%。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显露充分,双钢板内固定牢靠,允许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是目前手术治疗青壮年C型肱骨髁间骨折的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米东医院外科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92例(SchatzkerⅣ型41例,Ⅴ型25例,Ⅵ型26例),男性61例,女性31例;年龄31~77岁,平均54.2岁。所有患者均为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型:Ⅰ型38例,Ⅱ型26例,Ⅲ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钢板内固定传统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关节炎发生率,并对伤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时间以及微动移位分别为(183.09±26.47)min、(304.75±51.47)mL、(0.57±0.11)周、(0.14±0.03)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3.47±34.23)min、(361.37±56.83)mL、(0.74±0.15)周、(0.31±0.07)mm;观察组术后膝关节评定优良率以及术后愈合率分别为97.83%(45/46)和93.48%(43/4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2.61%(38/46)和78.26%(36/46),而术后关节炎发生率观察组2.17%(1/46)低于对照组13.04%(6/46),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且愈合程度高、关节炎发生率低,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固定方式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通过对不同固定方式治疗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合理的固定方式。方法:本组121例、129侧肢体、均为新鲜Ⅲ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Ⅰ期截肢5侧,清创后行石膏固定或骨牵引者28侧,内固定42例,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54例,结果:石膏固定或骨牵引组28侧,骨折愈合率78.6%,平均愈合时间7.3个月;浅表感染率,深部感染率分别为21.4T和25.0%;远期并发症60.7%,内固定组42例,手术后8h死亡1例,骨折愈合率80.0%,平均愈合时间8.1个月;浅表感染率,深部感染率分别为12.2%和31.7%;延期截肢1例,远期并发症45.0%,外固定支架组54侧,延期截肢1例,骨折愈合率90.65,平均愈合时间8.9个月;浅表感染率,深部感染率为13.2%和7.5%;远期并发症22.6%。结论:外固定支架在治疗重度胫腓骨开放骨折中能达到有效固定,减少深部感染率,有利于功能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骨关节炎合并活动受限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既往自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间,于我院接受关节镜技术治疗肘关节活动受限,并得到早期随访的38例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进一步随访,对比最终随访与术前和术后早期随访的结果。结果:共36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男性29例,女性7例;年龄14~65岁,平均38.6岁;平均随访时间为71.5个月(60~96个月)。36例患者的肘关节伸屈范围术前平均为80.1±24.4°,MEPS功能评分平均为70.4±16.6分,VAS疼痛评分平均为2.8±2.2分;术后6个月时肘关节伸屈活动度平均为121.4±24.8°,MPES功能评分平均为89.4±16.5分,VAS疼痛评分平均为0.5±0.5分;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肘关节伸屈活动度平均为118.6±24.0°,MPES功能评分平均为88.6±15.8分,VAS疼痛评分平均为0.6±1.0分。中长期随访表明,与术前相比,患者在肘关节活动度、模拟疼痛视觉评分(VAS)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等方面有显著性改善(P=0.000);与术后早期结果相比,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肘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采用肘关节镜下进行关节功能重建,可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关节功能,早期疗效较好。中长期临床随访结果表明,肘关节松解术的效果并未随时间延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11.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后脱位合并桡骨头和冠状突骨折)的治疗体会及分析探讨。方法回顾了6例肘关节脱位合并桡骨头和冠状突骨折("恐怖三联征")病人的治疗结果。手术方法包括:传统方法(3例);新方法(3例):固定或置换桡骨头,尽可能的固定冠状突骨折,修复相关的关节囊和外侧韧带损伤,必要时修复内侧副韧带和辅助外固定。随访中对患者进行影像学和临床检查两项评估。结果术后平均随诊32周,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平均99±31,°M ayo肘关节评分平均得分72分(45~95分之间),其中1例优秀,3例良好,1例差。结论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损伤机制的充分认识,并重建其稳定性可以获得更好的术后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研究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0年11月~2015年9月采用克氏针对骨折端进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2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4例,C2型10例,C3型8例,通过术后随访检查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像学资料(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评定该方法的疗效。结果本组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6个月,按Gartland等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4%。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5月解放军武汉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8~63岁,平均35.5岁。骨盆骨折Tile B/C型分型中:B1型7例,B2型5例,B3型2例;C1型3例,C2型1例。18例患者骨盆后环骶髂复合体损伤均在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前环均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1例患者第3天复查出现外固定架松动,X线片示耻骨联合分离至术前,再次入手术室行前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1例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查发现外固定架松动,X线片示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无明显移位,一侧骶髂关节螺钉脱出钉道约1.0cm,重新调紧外固定架,3个月后拆除为固定架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余患者内外固定效果稳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依据Matta放射学标准评定:优1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88.9%。术后3个月拆除外固定架行X线、CT三维重建均显示耻骨联合无分离,骨折愈合良好,除1例骨盆前环更换固定方式未进行后期随访外,余17例患者术后均获10~24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10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平行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06至2014-08收治的肱骨远端C型骨折65例资料。按照肱骨远端骨折AO分型:C1型24例,C2型32例,C3型9例;手术选用肱三头肌-肘肌瓣入路;采用平行加压钢板内固定,强调最大限度地固定远端骨折块、并在骨折髁上水平进行加压的治疗原则。结果 65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20周,平均16周;康复使用CPM机进行有计划的肘关节锻炼;按照MEPS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0例,良37例,可6例,差2例,总优良率87.6%。并发异位骨化(HO)2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尺神经牵拉伤2例,伤口轻度感染延期愈合3例。结论 平行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提供了良好的力学稳定结构,使骨折内固定坚固、可靠,允许肘关节早期功能康复练习,肘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经后路复位、椎体次全切加椎间支撑植骨术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2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骨科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共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2~53岁,平均38.3岁。比较术前、术后后凸Cobb角,测量椎管容积率、伤椎高度以及随访神经功能分级变化。结果所有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手术时间180~300min,术中出血量800~2800m L。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2个月。植骨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9个月,平均7个月,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高度、曲度和椎管容积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恢复明显,Cobb角:术前(24.2±2.8)°,术后6个月为(5.8±0.6)°,P0.01。椎管容积率:术前(47.05±5.47)%,术后6个月为(98.23±0.98)%,P0.01。结论经后路复位椎体次全切除可以很好恢复椎管容积及Cobb角,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椎间支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好,骨性融合率高,虽然术中出血相对较多,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但目前是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In open, intra-articular distal humerus fracture caused by gunshot injury, full functional recovery is difficult to obtain. Three basic treatment methods are available: minimal internal fixation, open reduction-internal fixat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 In Gülhane Military Medical Academy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19 of 20 cases of gunshot injuries were treated with circular external fixator between the January 1995 and December 2000. Nine (45%) cases were type III-A, eight (40%) were type III-B, and three (15%] were type III-C. Eight (40%) cases were brought to the hospital 6 to 8 hours after the injury and 12 (60%) were in late stage. An amputation was done in one cas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34.3 (14-55) months. Union was achieved in all 19 of the cases, and circular external fixator was taken out in a mean period of 4.6 (3-7) months. In the early treatment group, three (42.9%) were good, three (42.9%) were moderate, and one (14.2%) was unsatisfactory. In the late treatment group, five (41.7%) were good, four (33.3) were moderate, and three (25%) were unsatisfactory. Circular external fixator can be preferred as a treatment alternative in selected cases of distal humerus intra-articular open communited fractures because it protects the soft tissue connections and blood circulation of bone fractured, permits early elbow movements, and allows the patient to return to daily life very earl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接诊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55岁,平均38.45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6~53岁,平均38.51岁。观察组行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植骨并行后外侧植骨,对照组后路经伤椎固定术与观察组相同,常规外侧植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84±13.12)min vs.(78.31±14.94)min,(218.12±34.30)m L vs.(221.92±35.69)m L,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在术后1周、3个月时Cobb角均比对照组低[(10.23±1.55)°vs.(14.38±2.17)°,(4.12±0.52)°vs.(7.43±1.30)°],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78.23±12.35)%vs.(64.84±10.54)%,(84.98±15.42)%vs.(72.42±13.09)%,P0.05];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DI指数在术后1周、3个月时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腰胸椎骨折患者中实施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经伤椎短节段、经伤椎三节段与跨伤椎长节段三种固定状态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选取新鲜家猪脊柱标本(T_(13)~L_5)16具,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经伤椎短节段组、经伤椎三节段组和跨伤椎长节段组各4具,除正常组外均制备为L_2椎体爆裂性三柱骨折模型,而后使用椎弓根螺钉分别模拟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经伤椎三节段固定及跨伤椎长节段固定三种状态。使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在四组模型上模拟人体脊柱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活动,比较不同运动状态下四组伤椎上下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不同载荷下四组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经伤椎三节段组与跨伤椎长节段组在前屈[(1.19±0.27°)vs.(1.29±0.48)°]、后伸[(1.13±0.34)°vs.(1.02±0.46)°]、左右侧屈[(2.01±0.66)°vs.(1.94±0.61)°]及左右旋转[(2.48±0.50)°vs.(2.59±0.48)°]的ROM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与经伤椎短节段组在前屈[(1.19±0.27)°vs.(2.50±0.41)°]、后伸[(1.13±0.34)°vs.(1.70±0.44)°]、左右侧屈[(2.01±0.66)°vs.(3.44±0.85)°]及左右旋转[(2.48±0.50)°vs.(3.24±0.65)°]的ROM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与跨伤椎长节段组的轴向压缩刚度[(194.12±99.83)N/mm vs.(238.36±96.01)N/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的轴向压缩刚度显著高于经伤椎短节段组[(194.12±99.83)N/mm vs.(157.91±52.87)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爆裂性三柱骨折,经伤椎三节段固定与跨伤椎长节段固定均可获得良好的力学稳定性,但前者椎体固定数量少于后者,脊柱活动度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