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平时较常见。常合并肌腱、肌肉、神经、骨关节损伤。对1996-1998年我所收治的24例肢体大面积撕脱伤进行早期修复,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4例肢体大面积撕脱伤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3-18岁,平均年龄15岁,伤后平均入院时间3h。伤因:车祸伤17例,钝器伤4例,机器致伤3例;皮肤撕脱类型:皮肤片状撕脱伤16例,皮肤套状撕脱伤5例,皮肤潜行剥脱伤3例。24例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撕脱皮瓣、皮片等整形外科技术治疗单纯性皮肤软组织大面积撕脱伤的创面修复及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至今16例运用撕脱软组织皮瓣及各种皮片等整形外科技术治疗单纯性大面积撕脱伤患者,观察皮瓣及皮片成活情况,创面远期恢复、肢体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皮瓣全部成活,绝大部分皮片成活良好,少许皮片坏死。皮瓣区域外观、功能与正常皮肤无异。大张及网状皮片修复创面远期皮肤弹性好、瘢痕少;邮票皮片修复区域瘢痕增生、皮肤收缩。所有肢体功能良好。结论运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单纯性大面积撕脱伤疗程短,皮瓣、皮片成活率高,肢体外形美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早期处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是严重而复杂的创伤之一。不但失血量大,可发生休克,而且处理不当可引起皮肤坏死、严重感染以至危及生命。晚期可形成溃疡经久不愈或造成疤痕挛缩.影响外观和功能。我院自1975年~1987年收活大面积皮肤撕脱伤3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不同部位皮肤撕脱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撕脱伤是一种常见皮肤软组织损伤,可发生于体表多处,尤以头部、肢体、会阴部等处多见.各部位皮肤撕脱伤的损伤特点、功能要求不同,治疗方法有所差别.近年来,我科收治了多例不同部位皮肤撕脱伤,积累了一些治疗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贾卫斗  赵青江 《人民军医》1999,42(5):265-266
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是常遇到的复杂创伤之一。早期局部处理不当,常导致皮肤坏死,创面感染,加重损伤,并增加晚期修复的困难,影响关节功能恢复,严重感染还可危及生命。1988~1995年,我院共收治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坏死29例,治疗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9~27岁。均为车轮碾轧伤。伤后5~18d入院。受伤部位:左侧17例,右侧12例;大腿4例,膝前9例,窝6例,小腿10例。皮肤撕脱面积:3600cm2以上17例,2500~2590cm212例。皮肤均呈皮革样改变,边缘渗液恶臭。合并股骨骨折17例,胫、腓骨骨折9例,毒血症2例。创面…  相似文献   

6.
肢体皮肤大面积撕脱伤的早期治疗陈晓牛我院于1987年1月~1993年1月共收治18例肢体皮肤大面积撕脱伤,全部采用中厚皮片原位缝合,创面一期修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6例,女2例;年龄18~58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分别为:水泥搅...  相似文献   

7.
皮肤撕脱伤是由于车轮或机器传动带等产生的外力作用致皮肤和皮下组织从深筋膜深面或浅面强行剥脱,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碾挫损伤[1]。皮肤撕脱伤是严重而复杂的创伤之一,可因伤后大量失血而发生休克,治疗不当,可致皮肤坏死、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晚期可形成慢性溃疡或瘢痕挛缩,严重影响外观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掌皮肤逆行撕脱伤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手部皮肤撕脱伤,处理时较为困难,尤其是大面积撕脱(合并手背、手指皮肤撕脱以及其他损伤)更为棘手。2001年9月-2003年7月,笔者采用吻合血管将撕脱皮瓣的皮下组织用3-0丝线间断缝合固定的方法原位修复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52例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骨折是一种严重损伤,在工伤和交通事故中屡有发生,常合并有肌肉、肌腱、血管、神经等组织损伤,若处理不当,常造成肢体残废。我院于1993年6月~1998年6月收治52例,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情况:本组男35例,女17例;年龄35~58岁,平均29岁。伤因:矿车挤挫伤22例,汽车碾挫伤19例,机械绞伤8例,钢丝绳绞伤3例。皮肤撕脱伤最大面积为61cm×29cm,最小面积为14cm×10cm。骨折情况见表1。伤后至手术时间最短2h,最长18h。并发休克23例,占44.…  相似文献   

10.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4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伟  赵凯敏 《西南军医》2006,8(1):49-50
目的总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分析研究46例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总结治疗方法。结果死亡2例,截肢1例,植皮的43例40例存活。占93%。结论大面积撕脱伤具有创伤大。休克发生率高。死亡和截肢率高的特点。积极纠正休克,救治合并伤厦并发症,减少漏诊,选用适当的皮片处理方法,是减少术后功能不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我院2006年肿瘤病区抗肿瘤药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6年我院肿瘤病区抗肿瘤药物应用情况,预测其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肿瘤病区应用抗肿瘤药物的销售金额、DDD费用、DDD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我院肿瘤病区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列前三位的品类为多西他赛(15.6%)、易瑞沙(11.64%)和奥沙利铂(8.6%)。DDDs列前三位的品种是赛格恩(12.53%)、顺铂(10.34%)和艾恒(9.37%)。结论:进口化疗药物昂贵,应加快国产化疗药物及化疗辅助药物的研制。我院在抗肿瘤治疗中较多使用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的国产抗肿瘤药物,在合理用药和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降低了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生物合成的游离NgR对新生大鼠原代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 以ViraPowerTM慢病毒将NgR(310)ecto基因转染人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收集培养上清获得游离NgR.分离新生大鼠DRG神经元并分为两组,对照组直接将神经元种植到经含中枢神经系统(CNS)髓鞘蛋白包被的培养皿中培养;实验组先将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加入含CNS髓鞘蛋白的培养皿中,孵育4 h后再植入DRG神经元.两组细胞均在培养24 h后固定,进行βⅢ-tubul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观察神经元及其突起生长情况.结果 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转染后48 h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可见胞浆内荧光表达.种植24 h后对照组DRG细胞很少有突起长出;而实验组DRG细胞中60%的神经元长出突起,且突起较长.结论 游离NgR能够竞争性结合脊髓损伤后局部分泌的轴突生长抑制因子,从而保护生理性NgR,可能是促轴突再生和脊髓功能恢复的一种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Variations in angles of gait are common and can cause injuries such as shinsplints. Stretching exercises and physical therapy can be used for tight or weak muscle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根据全军卫生工作安排,军队医院在近3年内陆续实施微机联网工作。我院是军区首家试点并正式开通的单位,经管科在全院微机联网过程中发挥了参与、协调和推动作用,保证了网络数字、信息的准确性、可行性。经过近1年的运行观察,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相似文献   

20.
Characterization of in vivo chemistry of cations in the hear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variety of laboratory procedures can be used to define the chemistr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myocardial cationic imaging agents. These methods are utilized to define the in vivo chemistry of cationic heart age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tissue and cellular transport,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and intracellular localization. Transport across cell membranes can be active, passive or facilitated. Studies performed in erythrocytes, heart cells, slices and isolated perfused hearts using methods for separation of metabolites have shown a high degree of myocardial specificity for [99mTc]hexakis alkyl isonitrile by an uptake mechanism different from 201Tl. 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in vivo chemistry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adiopharmaceutic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