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临床军医杂志》2015,(11)
目的评价术中髋臼及股骨髓腔创面应用氨甲环酸止血同时在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髋关节腔内单次灌注应用氨甲环酸止血和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髋关节腔内单次灌注应用氨甲环酸止血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4例因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32例: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髋关节腔内单次灌注氨甲环酸2.5 g(25 ml)止血。B组患者32例:术中髋臼及股骨髓腔创面分别应用0.5 g(5 ml)氨甲环酸浸润,并用纱布填塞止血,同时在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髋关节腔内单次灌注1.5 g(15 ml)氨甲环酸止血。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同一术式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和总失血量。结果术后24 h,A组患者血红蛋白为(10.4±0.8)g/L,B组(11.6±0.9)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A组血红蛋白为(9.6±1.0)g/L,B组(11.1±0.6)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220.5±15.0)ml,B组(140.9±14.7)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48 h引流量为(360.5±21.0)ml,B组(350.9±20.7)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失血量(972.0±45.8)ml,B组(760.0±43.4)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手术时间为(47.0±8.2)min,B组(48.0±8.1)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及股骨髓腔创面应用氨甲环酸止血同时,在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髋关节腔内局部灌注氨甲环酸止血,较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髋关节腔内单次灌注氨甲环酸止血效果更好,并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假体周围感染及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失血的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单侧THA患者90例,男性26例,女性64例;年龄18~80岁,平均67.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各30例。采用双盲法(患者及主刀医师对所在组别并不知晓)分别于术前15min(A组),术后15min(B组)和皮肤缝合结束时(C组)静脉注射TXA 30mg/kg。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输血次数、Hb下降量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与B、C组相比,A组术中A vs.B vs.C,(133.9±47.6)mL vs.(203.0±58.9)mL vs.(212.6±56.7)mL,F=18.520,P=0.001及术后失血量A vs.B vs.C,(721.0±86.2)mL vs.(735.6±63.2)mL vs.(791.6±92.7)mL,F=6.251,P=0.003减少,Hb下降程度A vs.B vs.C,(22.0±6.0)g/L vs.(28.2±7.0)g/L vs.(29.4±9.5)g/L,F=8.138,P=0.001更小,术后输血次数较C组减少(A vs.C,2 vs.9,χ2=7.274,P=0.026)。三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15min静脉注射TXA,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有助于维持术后Hb含量,降低输血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复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5月霸州市第二医院行TKA手术的创伤性关节炎患者13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1组在术前静脉滴注TXA 15mg/kg;对照2组在松止血带之前静脉滴注TXA 15mg/kg;观察组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TXA 15 mg/kg,30min内输注完。术后3h再次按该剂量静脉滴注。观察和比较三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水平、输血率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失血量(715.0±197.6)mL、术后引流量(117.53±46.35)mL明显少于对照1组(823.2±186.5)mL、(230.61±43.09)mL和对照2组(926.7±206.3)mL、(310.98±73.09)mL,术后Hb水平(113.7±14.6)g/L高于对照1组(94.9±13.9)g/L和对照2组(92.6±11.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小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异体输血率和术后血管栓塞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与术前和松止血带之前单剂量使用TXA相比,TXA术后重复使用能有效减少失血量,且不增加血管栓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中不同的氨甲环酸给药方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4月在渭南市中心医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3组,每组各25例。A组给予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00mL,B组在关节囊缝合后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0.5g,C组静脉注射氨甲环酸80mL以及在关闭关节囊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20mL。观察比较3组术后72h内的血红蛋白含量、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输血情况、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体表瘀斑情况,并于术后7、14d通过下肢血管的多普勒超声比较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结果 3组患者的术后血红蛋白含量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A组和B组的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在术后16h以及之后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A、B两组(P0.05)。C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量在术后16h趋于稳定,显著低于A、B两组,且在显性失血量以及输血情况上优于A、B两组患者(P0.05)。3组患者术后3h的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体表瘀斑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患者(P0.05),且无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结论关节腔内注射联合静脉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出血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2月,选取92例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男34例,女58例;骨性关节炎62例,类风湿关节炎30例。病程2~10年,平均5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6例。A组在膝关节假体安装后松止血带时,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 m 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第一次给药3 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B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以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14 d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A组均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值,A组明显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松止血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比较局部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失血量及输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霸州市第二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TKA的12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67例;年龄60~83岁,平均68.17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部应用组与静脉应用组,每组60例。局部应用组于关节腔关闭后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0.5g;静脉应用组在止血带加压前15min静脉内注射氨甲环酸10mg/kg。观察和记录术前及术后1、3、5d血红蛋白(Hb)水平以及术前和术后6h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水平。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12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和平均输血量。结果两组术前H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3、5d局部应用组Hb水平均明显高于静脉应用组(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6h FIB、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h D-D水平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应用组术后12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总失血量及平均输血量少于静脉应用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较静脉应用能更有效地降低老年TKA患者的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静脉结合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对于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3-10至2015-08同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病历资料,实验组在术前静脉给予氨甲环酸1 g,单侧手术结束后分别在关节腔内局部给3 g氨甲环酸,共计24例;选取术中及术后均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病历资料为对照组,共计24例,与实验组对照分析。分析术后引流量、血常规、有无输血、输血量,以及有无症状性静脉栓塞。结果 氨甲环酸实验组术后总引流量(355.4 ml)、总失血量(1894.1 ml),隐性失血量(1538.7 ml)、 总输血量360 ml、输血率(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术中失血量(954.2 ml)、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95 g/L)、出院前血小板计数(157.8×109/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 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静脉及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出血量,且不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术前静脉滴注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anti rotation intramedullary nail,PFN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105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和对照组。静脉治疗组术前30min静脉滴注20mg/kg氨甲环酸,局部治疗组术中扩髓前给予2g氨甲环酸溶于20mL生理盐水打入髓腔,对照组不使用氨甲环酸。记录术前、术后1、3、5d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3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记录术后5、28d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对照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710. 6±120. 5) mL、(750. 7±115. 5) mL、(950. 8±110. 9) mL,隐性失血量(550. 5±42. 5) mL、(575. 5±43. 8) mL、(775. 5±41. 7) mL,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50. 5±42. 5) mL、(155. 5±43. 8) mL、(170. 5±41. 7) mL,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对照组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对照组输血率为分别为8. 5%、11. 4%、42. 8%,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 <0. 05),静脉治疗组和局部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及局部髓腔用药均可明显降低PFNA固定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以隐性失血为主,显性失血降低不明显,且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的不同应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014年行全膝关节置换的100例患者,分为A组50例关节置换前1 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B组50例在止血带释放前关节囊缝合后局部关节腔注射浓度为3%氨甲环酸稀释溶液50 mL。结果两组在术中的失血量对比无差异(P>0.05),比较术后的出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此药物安全有效,可有效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切口内使用氨甲环酸(TXA)对早期手术治疗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TBF)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6月—2019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伴神经损伤TBF患者59例,男性34例,女性25例;年龄35~63岁,平均46.9岁。患者均接受后路减压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XA组(30例)和生理盐水组(29例)。在切皮暴露后30例患者切口处浸泡100mL TXA溶液(1g)5min(TXA组);29例患者浸泡相同体积生理盐水5min(生理盐水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及引流量;同时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第1、3天红细胞浓度(Hgb)及红细胞压积(Hct),并记录每组输血例数、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药物相关并发症。结果TXA组手术时间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减少(110.67±12.95)min vs.(135.14±15.68)min,P<0.05。失血量分析发现TXA组术后总失血量(942.11±49.03)mL vs.(1192.20±51.94)mL、显性失血量(514.92±68.54)mL vs.(754.57±59.43)mL、术中失血量(250.45±60.35)mL vs.(364.73±52.17)mL及术后引流量(170.46±25.04)mL vs.(312.36±46.53)mL均较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428.19±35.44)mL vs.(437.63±39.28)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TXA组Hgb(123.51±10.36)g/L、(120.39±12.35)g/L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109.43±11.69)g/L、(107.59±9.38)g/L,因此输血例数TXA组显著减少(1/30 vs.5/29)(P<0.05),但两组患者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04±5.39)%vs.(36.18±5.57)%、(35.86±4.43)%vs.(35.91±4.69)%,P>0.05。同时,TXA组下地时间、住院时间(2.31±0.79)d、(5.43±1.48)d较生理盐水组(4.45±1.24)d、(8.15±2.05)d显著缩短(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切口内使用TXA对于伴神经损伤TBF早期手术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与肾上腺素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5月霸州市第二医院行初次单侧TKA手术的老年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A组及对照B组,每组56例。观察组在松止血带前关节腔内注射1g TXA和0.25mg肾上腺素,对照A组在松止血带前关节腔内注射1g TXA,对照B组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50m L。观察比较3组患者术后3d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下降值,围术期总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出血量。记录和比较3组患者异体输血率、术后3个月内下肢静脉血栓(DVT),术后3d大腿、小腿周径变化率及皮下瘀斑面积1%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3d Hb和Hct下降值以及围术期总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术后3d Hb和Hct下降值以及围术期总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下瘀斑面积1%发生率、术后3d大腿、小腿周径变化率低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超声检查和随访未发现症状性DVT发生。结论关节腔内注射TXA与肾上腺素可有效减少TKA术后出血,且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氨甲环纠正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行THA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90例,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氨甲环酸纠正贫血者为治疗组,未应用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指标,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RBC、Hb、H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贫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氨甲环酸可有效的预防和纠正TKA围术期贫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持续优化技术对行初次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围术期失血损害控制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77例单侧初次TKA患者,根据不同假体类型分为两组试验,每组根据采用不同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管理方式分为3组,具体如下:试验1均采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posterior stabilization,PS)及手术技术,其中对照组1使用传统鸡尾酒(肾上腺素5mg、罗哌卡因300mg、复方倍他米松7mg、吗啡10mg,使用生理盐水配制至50mL),试验组1.1采用改良鸡尾酒(氨甲环酸1g、罗哌卡因300mg、复方倍他米松7mg、吗啡10mg,使用生理盐水配制至100mL),试验组1.2采用氨甲环酸序贯疗法。试验2均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posterior retaining,CR)及手术技术,其中对照组2为常规CR手术技术,试验组2.1为计算机导航辅助的CR手术技术,试验组2.2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微创CR手术技术。分别记录各组患者的术前术后血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术后引流量及输血率,计算围术期失血量。结果试验1:对照组1、试验组1.1、试验组1.2的术前术后HCT、HB、术后引流量均值分别为,HCT术前:37.3%、39.3%、39.8%;HB术前:121.2 g/L、128.4 g/L、129.6 g/L;HCT术后:28.3%、31.4%、32.0%;HB术后:90.8 g/L、100.9g/L、102.1g/L;术后引流量:205.6mL、99.5mL、62.5mL。改良"鸡尾酒"组较传统"鸡尾酒"组出血量平均下降198.6mL(GROSS方程)、153.6mL(HB-balance方程);氨甲环酸序贯疗法组较传统"鸡尾酒"组出血量平均下降203.9mL(GROSS方程)、141.9mL(HB-balance方程),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对照组2、试验组2.1、试验组2.2的术前术后HCT、HB、术后引流量均值分别为,HCT术前:39.8%、36.6%、39.8%;HB术前:129.8 g/L、119.3 g/L、127.5g/L;HCT术后:33.2%、30.1%、34.6%;HB术后:107.0 g/L、97.0 g/L、109.3g/L;术后引流量:58.8mL、63.5mL、48.6mL。计算机导航辅助CR手术技术组较常规CR手术技术组出血量平均上升61.6mL(GROSS方程),41.3 mL(HB-balance方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2相比对照组2出血量平均下降159.8 mL(GROSS方程)、116.0 mL(HB-balance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鸡尾酒"配方、氨甲环酸序贯治疗、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微创手术技术,对于降低初次TKA的围术期失血量作用显著,而计算机导航辅助截骨TKA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侧同时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显性和隐性失血情况及处理对策。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8例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及术中、术后出血、输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围术期隐性出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本组48例全部进行术中自体血回输,术中出血量(791±155)ml,术后引流量(181±57)ml,全部病例均另予输红细胞悬液及血浆,输红细胞悬液量(800±425)ml。本组总失血量(2 532±341)ml,隐性失血量(1 521±116)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62.5%。结论进行双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应重视隐性失血量,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充分有效地恢复患者有效循环血量,以保证安全渡过围术期及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