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改良后椎旁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dicle screw fixation,PSF)治疗胸腰椎骨折(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TALF)的疗效。方法笔者抽选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8例TALF患者,均予以PSF治疗,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9,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和观察组(n=49,采用改良后椎旁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矫正度的差异。观察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矫正度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2周、1个月VAS评分,术后1、3d CK-M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椎旁入路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损伤少、患者术后腰背疼痛缓解明显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3月诊断为胸腰椎骨折的老年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4.3±8.4)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2.8±9.1)岁。观察组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对照组经后路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康复时间、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以及疼痛视觉摸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Cobb’s角和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3.21±0.62)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的(4.83±0.86)分;其术后的JOA评分(19.3±8.3)分也优于对照组的(14.3±7.2)分。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研究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与小切口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MWP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金牛医院骨一科收治的86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PPS组(41例)和MWPS组(45例).PPS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18~70岁,平均48.9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道路交通伤25例,重物砸伤4例.MWPS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18~70岁,平均49.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例,道路交通伤28例,重物砸伤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后疼痛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Cobb角纠正程度、椎体高度恢复程度以及椎体复位情况.结果 MWPS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73.58±5.73)min、(66.36±12.78)s,均明显少于PPS组[(85.74±5.82)min、(312.69±11.92)s],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62±3.63)mL、(69.65±3.7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WPS组术后24h、7d、14d和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PPS组[(5.8±0.7)分vs.(6.1±0.6)分、(3.3±0.7)分vs.(4.2±0.8)分、(2.1±0.1)分vs.(2.9±0.3)分、(1.1±0.1)分vs.(1.9±0.2)分],P<0.05;MWPS组置钉准确率和术后椎体复位率明显高于PPS组(91.85%vs.80.49%、88.89%vs.70.73%),P<0.05;MWPS组术后1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和术后1个月Cobb角纠正程度均高于PPS组[(98.87±11.57)%vs.(97.58±11.65)%、(85.17±8.63)%vs.(82.91±8.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S与MWPS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但MWPS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和椎体复位率以及更低的辐射量,更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0月—2010年6月我院对57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单节段椎体骨折患者行Wiltse肌间隙入路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果手术时间75~115min,平均(87±23.8)min,出血量85~175ml,平均(135±51.7)ml;全部病例均获得12~26个月随访,所有病例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腰背疼痛症状。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段单节段骨折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不需减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对收治的45例不需减压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2例行传统手术入路(对照组),23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观察组)。随访时间均>1年。观察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cobb角矫正率、外周血肌酸激酶(CK)、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CK-MB水平、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术后VAS明显低于传统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差异(P>0.05)。外周血CK:术后24 h及3天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植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固定效果和传统组一样,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2011年2月采取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椎体打压植骨方法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9~63岁,平均42岁。对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楔变角、椎管容积率及脊髓损伤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为0.48±0.05,术后为0.92±0.08;术前伤椎楔变角为23.32°±2.60°,术后为2.78°±1.42°;术前椎管容积率(45.10±1.60)%,术后(95.50±4.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有助于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 1992年以来 ,采用Dick、RF、AF三种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 43例 ,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8例 ,女 15例 ;年龄 17~ 6 0岁 ,平均 32 .5岁。损伤节段T92例 ,T10 4例 ,T12 7例 ,L113例 ,L2 12例 ,L3 1例 ;相邻两椎体骨折脱位 4例。按Denis分型 :爆裂型 2 2例 ,压缩型 17例 ,骨折脱位 4例。致伤原因 :主要为高处坠落伤、交通伤、压砸伤等。合并脊髓、神经损伤 39例(91% )。神经功能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 (ASIA)标准分级 :A级 4例 ,B级 4例 ,C级 13例 ,D级 14例 ,E级 4例…  相似文献   

9.
应用AF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2例,疗效满意,AF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内固定牢固,尤其对于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和椎管有效减压有独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Wiltse 入路) 与 Sextant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Sextant 经皮入路) 治疗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5 年 3 月至 2021 年 10 月安阳市殷都区中医院收治的 72 例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Wiltse组 (39 例) 和 Sextant 组 (33 例), Wiltse 组患者采用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Sextant 组患者采用Sextant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疼痛程度以及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 角与椎体功能。结果 Wiltse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 Sextant 组 ( t = 11.865, P<0.001), 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 Sextant 组 (t = 19.892, P<0.001), 手术时间明显短于 Sextant 组 (t = 3.442, P<0.001), 住院时间明显长于Sextant 组 (t = 8.962, P<0.001); 术后 6 个月, Wiltse 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及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 评分均明显低于 Sextant 组 ( t = 6.878、13.070, P 均< 0.001), 而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Cobb 角与Sextant 组无明显差异 (t = 1.658、1.628, P= 0.102、0.108)。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Sextant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矫正效果相当,但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时间更短, 术后远期疼痛程度更轻, 椎体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不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44例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22~57岁,平均36.8岁。采用急诊全麻下先行双踝悬吊法手法复位,再经后正中入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钉2棒1横联),术中不需要植骨融合。术后6周内卧床功能锻炼,3个月内戴支具下床活动,术后10~12个月拆除内固定装置。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视觉模拟评分( VAS)。结果44例术后获得10~16个月(平均12.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50~105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量为100~400mL,平均200mL;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Cobb角术前26.3°±4.7°,术后4.3°±1.4°,拆除内固定时5.2°±1.2°;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术前43.3%±14.7%,术后97.3%±4.4%,拆除内固定时96.3%±3.4%; VAS疼痛评分术前7.6±0.5,拆除内固定时1.2±0.4。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不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能够很好地矫正后凸畸形,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伤椎愈合后即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无需植骨融合,及时拆除内固定物可以避免其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X线片疗效评价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腰背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患者Oswestry(ODI)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6.3±14.7)min、术中出血量(155.7±38.2)m L、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10.3±2.6)m L、手术后引流量(106.6±21.7)m 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67±0.21)mm、Cobb角丢失(1.45±0.81)°,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末次随访研究组的VAS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ODI评价为优的比例为75.56%,高于对照组的53.33%,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OD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术后患者恢复更加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4年5月采用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随访资料完整者6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7例;年龄18~62岁。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4(平均47.3)个月。共3例(4.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浅表感染1例、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皮质2例,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末次随访时,ODI为19.8%~29.2%[(24.4±7.6)%]、伤椎高度矫正率为91.3%~100%[(96.8±5.9)%],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为4.1%~8.2%[(7.6±2.4)%],Cobb角矫正率为83.6%~97.2%[(86.2±4.1)%]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为2.1%~6.7%[(5.8±3.4)%]。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伤椎置钉有利于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防止后凸畸形矫正及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14.
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选择性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采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适应证、外科措施、术后康复措施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6年12月期间接受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27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资料.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正常值的40%~65%,术前胸腰段后凸畸形为22°~44°.神经功能Frankel C级6例,D级9例,E级12例.手术固定伤椎上下各一个椎体,采用自体骨后侧或后外侧植骨.术后硬支具保护3~6个月.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腰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18.3个月(12~31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平均恢复至正常值的87%(65%~100%),术后即刻后凸角度平均9°(0°~30°),最终随访的矫正丢失度平均3.7°(0°~6°);植骨融合率为100%,无内固定失败者.术后Frankel评级平均提高1级,最终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平均11%(0%~40%).结论 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急性不稳定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效果,术后硬支具保护有助于维持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经伤椎短节段、经伤椎三节段与跨伤椎长节段三种固定状态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选取新鲜家猪脊柱标本(T_(13)~L_5)16具,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经伤椎短节段组、经伤椎三节段组和跨伤椎长节段组各4具,除正常组外均制备为L_2椎体爆裂性三柱骨折模型,而后使用椎弓根螺钉分别模拟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经伤椎三节段固定及跨伤椎长节段固定三种状态。使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在四组模型上模拟人体脊柱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活动,比较不同运动状态下四组伤椎上下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不同载荷下四组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经伤椎三节段组与跨伤椎长节段组在前屈[(1.19±0.27°)vs.(1.29±0.48)°]、后伸[(1.13±0.34)°vs.(1.02±0.46)°]、左右侧屈[(2.01±0.66)°vs.(1.94±0.61)°]及左右旋转[(2.48±0.50)°vs.(2.59±0.48)°]的ROM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与经伤椎短节段组在前屈[(1.19±0.27)°vs.(2.50±0.41)°]、后伸[(1.13±0.34)°vs.(1.70±0.44)°]、左右侧屈[(2.01±0.66)°vs.(3.44±0.85)°]及左右旋转[(2.48±0.50)°vs.(3.24±0.65)°]的ROM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与跨伤椎长节段组的轴向压缩刚度[(194.12±99.83)N/mm vs.(238.36±96.01)N/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的轴向压缩刚度显著高于经伤椎短节段组[(194.12±99.83)N/mm vs.(157.91±52.87)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爆裂性三柱骨折,经伤椎三节段固定与跨伤椎长节段固定均可获得良好的力学稳定性,但前者椎体固定数量少于后者,脊柱活动度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接诊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55岁,平均38.45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6~53岁,平均38.51岁。观察组行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植骨并行后外侧植骨,对照组后路经伤椎固定术与观察组相同,常规外侧植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84±13.12)min vs.(78.31±14.94)min,(218.12±34.30)m L vs.(221.92±35.69)m L,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在术后1周、3个月时Cobb角均比对照组低[(10.23±1.55)°vs.(14.38±2.17)°,(4.12±0.52)°vs.(7.43±1.30)°],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78.23±12.35)%vs.(64.84±10.54)%,(84.98±15.42)%vs.(72.42±13.09)%,P0.05];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DI指数在术后1周、3个月时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腰胸椎骨折患者中实施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植骨器械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管环形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71例,其中56例获得随访。术前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比较植骨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程度,同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未出现植骨操作所致的神经血管并发症。CT显示椎体内植骨块融合良好,术后平均随访26.2个月,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T12(3.09±0.37)cm,L1(3.23±0.39)cm]与正常值[T12(3.20±0.40)cm,L1(3.37±0.51)c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椎管减压及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远期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