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利用人类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过氧化氢酶和黏附素保守区二价疫苗治疗H.pylori感染的作用. 方法: 把已感染H.pylori的小白鼠分成7组, 分别通过灌胃方法给予过氧化氢酶和黏附素保守区(各100 μg)加霍乱毒素CT(2 μg)、过氧化氢酶(100 μg)加CT (2 μg)、黏附素保守区(100 μg)加CT (2 μg),PBS,单纯过氧化氢酶(100 μg)、单纯黏附素保守区(100 μg)、单纯CT (2 μg),1次/wk,共4次,治疗结束后4 wk处死动物,取胃黏膜行半定量细菌培养检查H.pylori情况. 结果: 治疗实验各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 过氧化氢酶和黏附素保守区加CT组69.2%(18/26)、过氧化氢酶加CT组30.8%(8/26)、黏附素保守区加CT组38.5%(10/26);生理盐水组、单纯过氧化氢酶、单纯黏附素保守区、单纯CT组根除率均为0%. 未根除H.pylori的小鼠,疫苗治疗组H.pylori的定植密度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5). 此外,二价疫苗组的H.pylori根除率及定植密度较单价疫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由过氧化氢酶和黏附素保守区加免疫佐剂组成的二价口服疫苗较单价口服疫苗有更好的免疫治疗效果,多价疫苗是未来H.pylori疫苗的研制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克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4种黏附素(BabA、AlpA、AlpB和HopZ)的保守区,并对其进行序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Hp黏附素的分子机制和免疫原性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利用ANTHEPROTV4.3c软件分析已证实的Hp4种黏附素蛋白序列,发现共同保守区(命名为CB),推导出其DNA序列,设计CB特异引物,将PCR产物定向插入pET-22b( )载体,构建保守区的重组克隆。DNA自动分析仪进行序列测定,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构建了4种黏附素共同保守区的重组质粒,测序显示CB基因长588bp,该基因编码195个氨基酸,与4种黏附素保守区的同源性均达50%以上,ANTHEPROTV4.3软件预测其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2500,并显示出了良好的抗原性和疏水性。BLAST分析了836767个序列,与其同源性达40%的均为Hp序列。结论:Hp4种黏附素存在同源怀接近的保守区,表明其黏附作用可能有相似的分子基础,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具有优良的免疫原性和严格的种属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黏附素基因babA2的克隆表达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克隆并表达H.pylori黏附素babA2基因. 方法: 提取H.pylori染色体基因,用PCR方法扩增babA2基因,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2b( ),并在BL21(DE3)大肠杆菌中表达及定位分析. 结果: 分离得到了2.2 kb的babA2基因片段,在37℃诱导表达3 h后,重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4.8%,其中分泌表达占周质总蛋白的22.7%,可溶性表达占上清的15.0%,包涵体占沉淀的86.7%. 结论: H.pylori babA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为H.pylori黏附机制研究及疫苗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陈一萍  吴勤动 《浙江医学》2002,24(12):763-765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是慢性B型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 ,并且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现已被WHO列入一级生物致癌因子。Hp感染的防治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多采用抗生素治疗 ,但存在价格昂贵、患者的依从性差、耐药性、易复发等问题。鉴于Hp感染呈全球分布 ,并且具有明确的致病特征 ,近几年来国际上越来越重视Hp感染的疫苗防治问题。以下就Hp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991年Czinn等将超声粉碎的Hp 全菌抗原及霍乱毒素(CT)佐剂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4种黏附素(BabA、AlpA、AlpB和HopZ)的保守区,并对其进行序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Hp黏附素的分子机制和免疫原性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利用ANTHEPROT V4.3c 软件分析已证实的Hp4种黏附素蛋白序列,发现共同保守区(命名为CB),推导出其DNA序列,设计CB特异引物,将PCR产物定向插入pET-22b(+)载体,构建保守区的重组克隆。DNA自动分析仪进行序列测定,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构建了4种黏附素共同保守区的重组质粒,测序显示CB基因长588 bp,该基因编码195个氨基酸,与4种黏附素保守区的同源性均达50%以上,ANTHEPROT V4.3c软件预测其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2 500,并显示出了良好的抗原性和疏水性。BLAST分析了836 767个序列,与其同源性达40%的均为Hp序列。结论Hp4种黏附素存在同源性接近的保守区,表明其黏附作用可能有相似的分子基础,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具有优良的免疫原性和严格的种属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的主要病原菌。目前Hp的治疗方案主要是药物抗菌疗法,但此法存在复发率高、难以群体防治的不足,而Hp疫苗有望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尚未找到高效、安全的Hp疫苗。近年来Hp疫苗在实验研究、免疫机制、免疫佐剂与呈递系统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p)是定植于人胃内的革兰染色阴性、螺杆状、微需氧菌,目前全球近50%的人口感染了Hp,在发展中国家,其感染率可高达70%以上.Hp的抗感染治疗存在较大问题,使用单剂药物根除率低,而使用多联药物费用昂贵,治愈率不高且不能有效阻止Hp的再感染和复发.此外,耐药菌株的增加也使抗Hp治疗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难题,种种因素使Hp疫苗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Hp感染最有效的途径.这也并不是说用有效的疫苗就能克服抗生素治疗缺点,但特定的疫苗治疗,可以根除感染,同时还能提供适当的免疫记忆,避免再感染,而这一点是抗生素永远不能办到的.  相似文献   

8.
9.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引起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乃至胃癌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HP感染呈上升趋势,有效疫苗的研制是根除HP的最简单、经济、快捷的手段。随着疫苗研究的深入,诸如灭活全菌疫苗、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DNA疫苗及缓释疫苗等相继问世,其优、缺点也比较明显。本文对以上几种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世界上感染率较高的病原菌之一,我国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国约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以上的胃溃疡患者存在着H·pylori感染[1]。研究表明H·pylori除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胃癌等消化系统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超声粉碎抗原与霍乱毒素B亚单位组成的口服疫苗预防Hp感染的作用,探讨其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用Hp超声粉碎抗原2mg加CTB 10 μg作为免疫预防组,另设单纯Hp超声粉碎抗原组、单纯CTB组和PBS组为对照组。免疫4w后以活菌攻击,观察各组小鼠的免疫保护率,小鼠胃粘膜分泌性IgA抗体变化情况。结果:(1)免疫预防组小鼠免疫保护率为73.33%和对照组全部感染Hp(P <0 .0 0 1) ;(2 )免疫后4w各组小鼠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Hp攻击感染后4w免疫预防组小鼠可见明显的炎症反应,而各对照组相对较轻(P <0 .0 1) ;(3)Hp攻击前后免疫预防组小鼠局部胃粘膜IgA抗体显著升高(P <0 .0 1)。结论:Hp超声粉碎抗原加CTB可预防Hp感染。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癌等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目前疫苗已成为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有效手段,但需一定的递送系统才能发挥出预期药效。因此,疫苗递送系统成为近年来研究活跃的领域之一。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幽门螺杆菌疫苗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并主要对微粒、脂质体、冻干粉、复乳及凝胶、纳米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人类幽门螺杆菌(H.priori)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过氧化氢酶和尿素酶B亚单位二价疫苗预防H.pylori感染的作用.方法 把实验动物无特定致病菌C57BL/6小鼠分成7组,分别通过灌胃方法给予过氧化氢酶和尿素酶B亚单位(各100μg)加霍乱毒素(CT)(2 μg)、过氧化氢酶(100 μg)加CT(2 μg)、尿素酶B亚单位(100 μg)加CT(2 μg)、PBS、单纯过氧化氢酶(100μg)、单纯尿素酶B亚单位(100μg)、单纯CT(2μg),共4次.2周后再用活H.pylori灌胃,再4周后处死动物.取胃粘膜行半定量细菌培养检查H. pytori情况.结果 实验各组H.pylori完全保护率分别为:过氧化氢酶和尿素酶B亚单位加CT组83.3%(20/24)、过氧化氢酶加CT组41.7%(10/24)、尿素酶B亚单位加CT组54.2%(13/24);生理盐水组、单纯过氧化氢酶、单纯尿素酶B亚单位、单纯CT组根除率均为0%.未完全保护的小鼠,疫苗组H. pylori的定植密度明显低于其它4组(P<0.05).此外,二价疫苗组的H. pylori完全保护率及定植密度较单价疫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由过氧化氢酶和尿素酶B亚单位加免疫佐剂组成的二价口服疫苗较单价口服疫苗有更好的免疫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亚单位B(UreB)、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NAP)及黏附素A(HpaA)三价重组DNA疫苗并研究其抗原性,为Hp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UreB、NAP、HpaA全长序列,分别克隆入pMD 18-T载体,测序并鉴定方向后依次连接,构建融合基因UNH,然后将其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以此转染COS-7细胞,Western印迹检测表达蛋白的抗原性.结果:PCR分别获得约1 707、432和750 bp产物,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三者融合后获得一约2 901 bp目的基因.重组质粒pIRES-UNH转染COS-7细胞后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107 000的蛋白质,Western印迹显示该重组蛋白可为UreB、NAP、HpaA抗血清特异识别,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成功构建了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UreB-NAP-HpaA三价重组DNA疫苗,为进一步探讨其免疫保护性及Hp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层析金标法,分别对诊断明确的104例ITP患儿和30名健康体检儿童进行Hp抗体检测,所有Hp感染的ITP患儿均接受抗Hp三联治疗2周。结果:104例ITP患儿Hp抗体检测阳性54例,阳性率51.92%;30名健康体检儿童Hp抗体检测阳性8例,阳性率26.67%;ITP患儿Hp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54例Hp阳性的ITP患儿经抗Hp三联治疗后,完全反应36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4%。结论:Hp感染与儿童ITP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鼠腺胃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Zeng Z  Hu P  Chen M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7):494-497
目的 建立适合不同研究需要的Hp动物模型,方法 二级Wistar大鼠,二级C37HL/6小鼠及三级BALB/c小鼠40只,每种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及对照组(20只)。实验组动物拉种Hp(sydneystrain1SS1)小鼠0.4ml/只,大鼠1.5ml/只(约10^9/ml)连续5次,1周完成,而对照组则不作相应处理,距最后一次接种Hp的4,8,12及24周(BALB/c16周)分别处死  相似文献   

17.
董书琪  毛雅琴  程浩  姚云斌  高敏 《浙江医学》2015,37(22):1846-1848
目的建立国内幽门螺杆菌(Hp)流行株的动物模型,研究Hp流行株感染小鼠的胃黏膜改变,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好的动物模型。方法60只SPF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30只。模型组经口灌服VacAs1、CagA、iceA阳性的临床分离株,距末次灌胃后5、10、15、20、25、30周分6批处死,取标本行快速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法观察Hp在胃黏膜上的定植情况,HE染色观察小鼠胃黏膜的病理变化。结果正常组小鼠的胃窦、胃体及十二指肠黏膜的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结果均阴性,模型组在距末次灌胃后5、10、15、20、25、30周Hp定植率分别为60%、80%、100%、100%、100%、100%。至30周模型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发生率分别为100%、60%、0%、0%、0%。结论成功建立了HpVacAs1、CagA、iceA阳性的国内流行株感染C57BL/6小鼠的模型,并明确了其感染小鼠后各阶段的胃黏膜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制备脂质体包裹重组幽门螺杆菌(Hp)热休克蛋白60(Hsp60)口服疫苗的方法,并用Hp感染的小鼠模型评价其在预防Hp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将PET-22(+)/Hsp60在BL21(DE3)大肠杆菌表达,Ni-NTA琼脂糖树脂纯化Hsp60重组蛋白,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以卵磷脂和胆固醇为膜组分包裹的Hsp60重组蛋白口服疫苗,并用透射电镜测定其粒径.75只BALB/C小鼠分为5组,分别通过灌胃方法给予PBS、空白脂质体、Hsp60重组蛋白+霍乱霉素(CT)、脂质体包裹Hsp60重组蛋白、脂质体包裹Hsp60重组蛋白+CT,每周1次共次,末次攻击2周再用活Hp攻击3次,3周后处死小鼠,行胃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Hp的定植半定量、炎症程度及其炎症活动度的评分.结果 可溶性表达产物占全菌总蛋白的27%,经纯化获得纯度为95%的重组蛋白,制备的脂质体粒径为(0.7±0.)μm.PBS组和空白脂质体组保护率均为0,而Hsp60重组蛋白+CT组、脂质体包裹Hsp60重组蛋白组、脂质体包裹Hsp60重组蛋白+CT组的保护率分别为73.3%、66.7%和86.7%,且均能使免疫小鼠胃粘膜Hp感染数目明显减少,炎症反应减轻.结论 口服脂质体能分地代替免疫佐剂,作为Hp疫苗的免疫佐剂,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幽门螺杆菌(Hp)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HP-NAP)DNA疫苗。方法 扩增全长napA(编码HP-NAP),将其与克隆载体pBT连接,经测序及同源性分析后,将相应片段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经双酶切及PCR鉴定。结果 PCR扩增-435bp产物,核苷酸序列测定及BLAST分析表明,所克隆序列与基因库中Hp悉尼株(SS1)napA核苷酸及蛋白质的同源性均为98%。ANTHEPROT软件预测其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和抗原性。经PCR及双酶切鉴定,证实成功构建携带,napA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lRES-napA。结论 成功构建并鉴定了HP-NAP重组DNA疫苗,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原性及研制口服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