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11例窦性心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伴发心室长间歇进行分析。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50~77(66.6±7.48)岁,特发性心房颤动6例,冠心病5例,脑梗塞1例。结果11例共发生特发性心房颤动570阵,大于2.0s的长间歇141次,长间歇在2.0~2.7s。时间分布为白天16次,夜间125次。心房颤动发作前后的窦性PR间期在0.15~0.20s之间者6例,一度房室阻滞3例,二度Ⅰ型房室阻滞1例。P波时限<0.11s的5例,≥0.11s的6例。24h最高心率77~175(126.5±23.2)bpm,最低心率35~47(42.2±2.92)bpm,平均心率53~90(68.6±11.12)bpm。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长间歇多出现于夜间睡眠时,心肌缺血、房内阻滞、房室阻滞等是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86例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患者进行分析,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25~85(54±8)岁.其中持续性房颤48例、阵发性房颤38例.结果 86例患者中房颤伴心室长间歇≥1.5 s的有(267.4±56.2)次,最长为2.1~4.0 s,其中60例心室长间歇发生在凌晨1-4时,26例昼夜均有发作且12例有晕厥发作.10例电复律转为窦性心率后,3例存在房室阻滞,其中Ⅰ度房室阻滞1例、Ⅱ度房室阻滞2例.结论 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多发生在凌晨睡眠时,如能及早做出房颤伴Ⅱ度房室阻滞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房室传导障碍、隐匿性房室传导、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间歇性房室结不应期延长或隐匿性交界性早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24小时心室率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住院者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32例(A组);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及室性期前收缩28例(B组)。观察两组长间歇出现的规律。采用最高、最低、平均心室率、24h总心室率、每小时平均心率等参数分析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心室率波动情况。结果大于2s以上长R-R间距90%上出现在晚上(22:00-6:00)。A组最高心室率、平均心室率、24h总心搏数均快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A组最低心室率低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心房颤动者睡眠时出现长R-R间距是常见现象,不应因为DCG发现长间歇而忽视了对心房颤动心室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闻歇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2 521例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中143例心室长间歇(长间期≥2.0 s)者,统计长间歇的心电图改变及其所占比例.结果 心室长间歇的总发生率为5.67%(143/2521),50岁以上患者占81.1%;导致长间歇心电图改变的心律失常类型从高到低为心房颤动25.73%(44/171),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8.71%(32/171),交界性逸搏和交界性逸搏心律12.87%(22/171),窦性心动过缓11.11%(19/171),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8.19%( 14/17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7.02%( 12/171),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4.68%(8/171).结论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是检测心室长间歇有效方法,了解导致心室长间歇的心电图改变,可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歇(≥1.5秒)、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方法将人选病例分为睡眠相关组和睡眠无关组进行观察。采用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24小时心电图,据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分析长R—R间歇、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结果睡眠相关组85例患者中发生长R—R间歇1.5~2.0秒,〉2.0秒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5.72±7.90)次/分钟、(7.30±0.99)次/分钟和(6.83±1.25)次/分钟;睡眠无关组35例患者分别为:(203.20±40.84)次/分钟、(35.14±7.59)次/分钟、(27.80±6.19)次/分钟。睡眠无关组明显高于睡眠相关组(P〈0.01),风心病患者R—R间歇〉2.0秒,逸搏及逸搏心律频度明显高于其它病种(P〈0.01)。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多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考虑病理性房室阻滞。风心病持续房颤由于使用洋地黄及β-受体阻滞剂易于出现长间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距活动时的心室率控制情况。方法回顾分析92例住院者的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其中:①Af伴长R-R间距62例(A组);②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30例(B组)。观察两组的心室率分布情况。将A组患者在强心、利尿、抗凝的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常规组(A1组)30例,倍他乐克25毫克2/日;非常规组(A2组)32例,倍他乐克50毫克1/日。采用最高、最低、平均心室率、24h总心室率、每小时平均心率等参数,分析Af伴长R-R间距的心室率控制情况。结果 A组最高心率、平均心率、24h总心率均快于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A组最低心率慢于B组最低心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适当增加晨起给药量倍他乐克50毫克1/日能达到更好的运动时心室率的控制。患者的最高心率、平均心率、24h总心率均慢于A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其最低心率与B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24h DCG对心室率等各项参数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和疗效的判断提供依据。提示在心室率高峰前用药,即合理增加晨起给药量,可达...  相似文献   

7.
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患者心电图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患者窦性心律时心电图指标的特征及长间歇可能的机制。方法阵发性房颤的患者170例,根据房颤发作终止后是否出现≥2 s的RR长间歇,分为长RR间歇组(长间歇组)70例和无长RR间歇组(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房颤病史、基础疾病、黑矇或晕厥的发生率、心脏超声学指标、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窦性心律时的心电图指标,包括24 h窦性平均心率、静息心率、Ⅱ导联P波时限和振幅、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QTc间期、ST段形态、T波形态、有无传导异常、有无右束支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有无Brugada波和J波。结果两组患者黑矇或晕厥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01);两组患者的窦性24 h平均心率、窦性静息心率、PR间期、QT间期及QTc间期的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终止后窦性心律时心电图出现心率减慢、PR间期延长、QT间期和QTc间期延长者有出现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阵发性心房颤动24h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昼夜规律,采用动态心电图对7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4h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以及终止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有两个高峰(14:00、21:00~24:00)和两个低谷(04:00~06:00、12:00);其持续的高峰(13:00)与发生的高峰相接近,而终止的高峰(04:00~05:00)与发生低谷相对应,认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昼夜节律可能对心房颤动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昼夜规律,采用动态心电图对4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4h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以及终止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均有两个高峰,发生高峰为(09:00、00:00);持续时间的高峰为(03:00~06:00,13:00~15:00);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与其发生的时刻有关,不同时刻发生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各不相同。终止高峰(08:00~10:00)与持续节律形成相反趋势。本文认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和终止存在着昼夜规律,其规律可能对心房颤动的治疗和预防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及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检出率.方法 应用DCG对399例进行监测,分析结果.结果 检出PSVT 169例,其中16例合并PAf.结论 DCG能明显提高PSVT及PAf的检出率,是最简便、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特点.方法 对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24 h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和次数进行统计.结果 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均有2个高峰,发生高峰在0∶00~1∶00和15∶00~16∶00,持续高峰在2∶00~4∶00和16∶00~18∶00时间段,终止高峰在8∶00~10∶00.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持续均有2个高峰期,有着昼夜节律性规律,夜间发作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疾病、年龄偏小、男性患者,持续时间较长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疾病、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2.
阵发性心房颤动伴极短联律间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唐宝龙患者女性,50岁。早晨起床后频发昏厥及反复抽搐已3小时,急诊入院。既往健康,无家族史。在查体时患者突然两眼上翻、意识丧失及四肢抽搐。除听诊心律不齐外,无其他异常发现。入院后即刻心电监护。见图1上联示...  相似文献   

13.
临床工作中常可见心房颤动并发长间歇(即长R-R间期)现象,曾有人考虑为心房颤动并发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我们对长R-R间期的发生时间、频率、长度、次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房颤伴长R—R间距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动态心电图(13(3G)记录到的19例房颤伴长R—R间距者进行相关分析,对19倒分成平均心室率〈60次/min及≥60次/min,长R—R间距〈2.5s厦≥2.5s.长R—R间距与睡眠相关及与睡眠不相关进行比较。结果 19例中长R--R间距238次,白天32次(17.7%)、夜间206次(82.3%);平均心室率〈60次/rain13倒、≥60次/rain6例;长R—R间距〈2.5s7例、≥2.5s12例;长R—R间距与睡眠相关11倒、不相关8例。19倒中6例有头晕、黑礞或晕厥病史.其平均心室率〈60次/rain,最长的R—R间距均≥2.5s,且与睡眠不相关。结论 房颤伴长R—R间距多出现于夜间睡眠时,其平均心室率越慢R-R间距越长.与睡眠不相关时易发生头晕或晕厥.多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Af)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1998年1月~2001年12月共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查5884例,检出持续性Af161例,占2.7%。现对其中出现长R-R间期(指&;gt;1.5s)者的病因、发病年龄、性别、发生时间、频率、长度、次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者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伴≥2.0s长R-R间距的住院者62例,对其DCG进行分析.结果 62例患者DCG监测期间心房颤动发作时出现≥2.0s心室长R-R间距(最长R-R间距3.5s)1032次,白天出现79次(7.66%)发生在13pm~15pm,夜间出现953次(92.34%)发生在22pm~5am,恢复窦律时,均无长R-R间距出现.所有患者DCG监测期间无黑矇、晕厥.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期是否合并房室阻滞,与患者的预后、治疗密切相关,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11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的观察与分析,探讨阵发性房颤发生规律及昼夜分布节律变化.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进行24小时监测,统计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时间、发生的频率、心率的变化以及合并其它的心律失常.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以冠心病的发生率最高(48.3%);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老年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存在昼夜节律;发作时老年组心室率较慢;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首位.结论 指出房颤的发生取决于心房本身的病变及体内的调节因素,提示阵发性房颤与触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生理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65岁。因反复浮肿38年,加重伴少尿、头昏、恶心2周入院。体检:T36.5℃,P75次/min,R18次/min,BP130/80mmHg。贫血貌。心界不大,心率75次/min,心律齐,心尖区可闻Ⅲ级收缩期杂音。双肺无殊。肝脾无肿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血常规:RBC1.5×1012/L,HB45g/L。肾功能检查:BUN45.73mmol/L,Cr1203μmol/L,UA638μmol/L,血清电解质K+6.81mmol/L,Na+144.71mmol/L,Ca2+1.02mmol/L,Mg2+0.942mmol/L,P+54.14mmol/L,CO2CP8.3mmol/L。血脂正常。心电图正常。临床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  相似文献   

19.
心室率控制满意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心室率控制满意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表现。方法选择心室率控制满意的122例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级。回顾性分析其Holter,观察心室率及长RR间期的动态表现,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Holter检查结果示日平均心室率为78.53±8.12(65~90)次/分。平均最快心率143.79±28.85(90~183)次/分,平均最慢心率51.04±7.52(34~71)次/分。62/122例(50.82%)出现<50次/分的心动过缓。32/122例(26.23%)出现<45次/分的心动过缓。95/122例(77.87%)出现>1.5秒的长RR间期,平均最长RR间期为2.38±0.55(4.64~1.60)秒。14/122例(11.48%)出现>3.0秒的长RR间期。随访结果表明,长RR间期未见进一步加重。结论心室率控制满意的房颤患者,休息及睡眠时出现长RR间期及心动过缓是常见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发作持续时间有无昼夜分布节律及其与患者性别、年龄和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或门诊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66例 PAF 患者(PAF 组),并随机选择60例住院患者(对照组),均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排除心房颤动。分析 PAF 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数据,统计每个时间段房颤持续的时间,同时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和左房内径等。结果PAF 的发作与维持有昼夜分布节律,与患者的年龄、左房内径等关系密切。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测 PAF 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重复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