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钟环  郑鸿  蔡小娴  布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6):182-184
背景:研究发现在脊髓损伤及感染过程中血液内白细胞介素6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白细胞介素6参与了脊髓损害过程。推测白细胞介素6与这些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脊髓水肿存在着关联。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对外伤性脊髓水肿的影响。探讨白细胞介素6在外伤性脊髓水肿中的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材料:实验于2004-01/12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创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每组10只。 方法:①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液压冲击伤致胸部脊髓水肿,损伤区用微量注射器注入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②创伤组:无上述置管.给药步骤。③生理盐水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换成无菌生理盐水,余步骤同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④正常组:不作处理。各组大鼠于伤后24h进行磁共振检查,干湿重法测定脊髓含水量,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图像分析及电镜观察大鼠脊髓水肿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磁共振检查结果。②各组大鼠脊髓含水量。③病理图像分析及电镜观察大鼠脊髓水肿情况。 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与创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T2加权像上水肿减轻。②生理盐水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创伤组脊髓损伤区含水量较正常对照组高[(81.68&;#177;1.39)%,(79.72&;#177;1.49)%,(82.59&;#177;1.12)%,(77.19&;#177;0.64)%,P〈0.01]。创伤组脊髓损伤区含水量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较创伤组低(P〈0.01)。③创伤组灰质胞体收缩、细胞周围间隙加大,并有神经元丢失;生理盐水对照组与创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细胞水肿、变性、坏死较创伤组轻。 结论: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对于外伤性脊髓水肿有治疗作用,内源性白细胞介素6参与了外伤性脊髓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修复具有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明。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氏打击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分别在建模后1,48和72h获取损伤段8mm脊髓标本。结果和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组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可使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损伤段脊髓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加,对急性脊髓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修复具有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明。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氏打击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分别在建模后1,48和72h获取损伤段8mm脊髓标本。结果和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组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可使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损伤段脊髓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加,对急性脊髓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β参与刺激其他细胞因子和损伤介质的合成。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损伤脊髓白细胞介素1β与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分别在损伤处敷含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或仅有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于脊髓损伤1,48,72h取损伤段脊髓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1β与核因子κB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经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后,损伤脊髓组织白细胞介素1β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均显著降低。说明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1β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段脊髓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β参与刺激其他细胞因子和损伤介质的合成。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损伤脊髓白细胞介素1β与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分别在损伤处敷含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或仅有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于脊髓损伤1,48,72h取损伤段脊髓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1β与核因子κB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经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后,损伤脊髓组织白细胞介素1β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均显著降低。说明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1β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段脊髓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伐他汀对脊髓损伤后SD大鼠白细胞介素1β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5/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矫形外科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7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阿伐他汀治疗组36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36只,后两组每组又分损伤后1,4,12h,1,3,7d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阿伐他汀治疗组于损伤前7d开始用阿伐他汀加生理盐水经口给药(5mg/kg,1次/d)直至处死,生理盐水对照组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采用Allen打击法造成大鼠脊髓损伤,于术后不同时相点取伤段脊髓组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脊髓受损部位白细胞介素1β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结果:纳入动物7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阿伐他汀治疗组大鼠脊髓损伤后4h白细胞介素1βmRNA表达(A)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0.480±0.100,2.610±0.330,P<0.01)。②阿伐他汀治疗组大鼠脊髓损伤后1d半胱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A)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0.589±0.056,0.676±0.072,P<0.05)。结论:阿伐他汀能降低大鼠脊髓损伤后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7.
背景:细胞因子是一类多功能强效的细胞生长调节因子,调节多种细胞的生长过程。研究表明细胞因子作为炎症介质在眼部炎症反应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在外伤性白内障术后的炎症反应中的动态变化目前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兔外伤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房水中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眼内炎症反应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深圳眼科中心深圳市眼科医院。材料:实验于2004-03/2006-03在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深圳眼科中心研究所完成。选择健康新西兰成年家兔15只,30只眼。普通级,体质量2.5~3.0kg,雌雄不限(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YXK(粤)2005-0061)。实验前检查家兔双眼未见异常。将家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外伤对照组及外伤手术组(行囊外晶体摘除术),每组5只,10只眼。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试剂盒由深圳市雅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将外伤对照组和外伤手术组家兔全麻(静脉注射10%乌拉坦,1mL/kg)后,用5号针头自角膜缘穿刺进入前房,划破晶体前囊膜约5mm,制成双眼外伤性白内障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家兔正常喂养。外伤对照组及外伤手术组家兔造模成功后双眼均滴用普通抗生素眼药水清洁结膜囊,3次/d。造模成功后第3天全麻(静脉注射10%乌拉坦,1mL/kg)外伤手术组的家兔,于手术显微镜下由制作动物模型的同一手术者施行常规双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进入前房后行水平截囊或利用外伤性前囊膜破口,进行水分离,娩出晶体核,冲洗干净晶体皮质,缝合切口。于手术当天及术后1d,3d,7d,14d分别检查外伤对照组和外伤手术组家兔前房炎症反应情况并分别抽取3组家兔的房水0.2mL做房水细胞计数及分类,同时通过双抗体ELASA法测定3组家兔的房水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和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3组家兔术后不同时间房水中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比较。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家兔在术后1d,3d,7d,14d房水中白细胞总数分别为(2.4±0.7)×106/L,(2.2±0.5)×106/L,(2.8±0.8)×106/L和(2.0±0.5)×106/L;外伤对照组分别为(19.7±7.3)×106/L,(28.1±9.6)×106/L,(14.2±5.6)×106/L和(8.4±3.8)×106/L。外伤手术组分别为(65.3±14.5)×106/L,(79.8±12.7)×106/L,(21.7±8.2)×106/L和(12.4±4.1)×106/L。外伤对照组和外伤手术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22.5,27.9,11.6,8.4,P<0.05)。②术后1~14d外伤对照组和外伤手术组家兔房水中的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外伤手术组与外伤对照组之间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手术当天3组家兔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各细胞因子的含量在术后7d时达到高峰,而后逐渐降低,至14d时明显降低,外伤对照组和外伤手术组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外伤及手术后眼内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与房水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细胞因子是外伤性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兔外伤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房水中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与眼内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3/2006-03在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深圳眼科中心研究所完成。①将15只新西兰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外伤组及外伤手术组,每组5只。②外伤组、外伤手术组的实验动物在全麻下用5号针头自角膜缘穿刺进入前房,划破晶体前囊膜约5mm,制成双眼外伤性白内障动物模型。③于外伤后第3天对外伤手术组的实验动物行白内障摘除术,并于手术后当天及1,3,7,14d检查各组动物前房炎症反应情况并抽取各组实验动物的房水作房水细胞计数及分类,同时测定房水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和动态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外伤组、外伤手术组当天及1,3,7,14d房水中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②术后1~14d外伤组、外伤手术组房水中的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外伤手术组与外伤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当天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各细胞因子的含量在第7天时达到高峰,14d时逐渐明显降低,但外伤组、外伤手术组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11.23±3.85),(27.62±4.35),(5.75±3.82)ng/L;白细胞介素6:(12.77±5.25),(25.79±4.85),(7.69±3.76)ng/L;肿瘤坏死因子α:(110.35±12.61),(186.33±16.79),(57.42±6.57),P<0.05)。结论:外伤及手术后眼内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与房水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细胞因子是外伤性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硬膜外注射对腰神经根性疼痛大鼠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06在兰州大学实验中心神经机能实验室及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1mg/L,50mg/L和100mg/L3个剂量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1,50,100mg/L3个剂量组,将大鼠自体尾椎间盘取出无机械压迫移植于L4~5神经根表面,通过硬膜外置管注射不同浓度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照组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代替,假手术组仅置管不做任何注射。使用前用磷酸盐缓冲液稀释,分别在术前1d及术后不同时间(1,4,7,11,14,21,28d)观测疼痛相关性行为指标。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腰神经根无明显机械压迫:放置自体椎间盘可提高同侧下肢机械和热刺激痛觉敏感性。②硬膜外应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能改善大鼠的疼痛相关性行为:与对照组比较,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1mg/L组,50mg/L组和100mg/L组在术后1,4,7d的机械刺激过敏程度明显减轻(P均=0.0001);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组热痛觉敏感显著降低,在术后4,7,14d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001)。结论:白细胞介素1在椎间盘相关性腰腿痛发病中具有与炎性疼痛相关的某种作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自体椎间盘所致神经根炎性反应有抑制作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硬膜外应用有可能提高腰腿痛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以及降糖治疗对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3-02/06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48例做为糖尿病组,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男22例,女26例,年龄(50±7)岁,体质量指数(25.64±2.92)kg/m2,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指标知情同意。给予口服降糖药物复方二甲双胍治疗(0.25~0.5)g,3次/d,治疗3个月控制血糖,采用光学发光法及酶联免疫反应方法分别测定血糖控制前后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②选择同期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门诊体检健康人30例为正常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1±7)岁,体质量指数(25.06±3.10)kg/m2,空腹及餐后2h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均对检测指标知情同意。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构成以及身体质量指数及血压、血脂等具有可比性。③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呈正偏态分布,以中位数及四分位区间表示,对各观察值取对数后进行比较分析。④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48例,正常健康对照者30例,全部血样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9.89±5.71),(6.22±4.19)m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50±1.40)mg/L,(P<0.01)。②糖尿病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13.33±4.08),(7.93±3.26)n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3.63±2.12)ng/L,(P<0.01)。③经降糖药物治疗控制血糖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①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异常变化。②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有效降低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脊髓损伤中,除了创伤造成的直接损伤外,脊髓局部还将发生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改变.有研究显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脊髓损伤段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和同济医学院病理科.对象实验于2003-09/2004-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和同济医学院病理科进行.雌性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4组,①空白组6只,只暴露脊髓,不损伤.②损伤组8只,脊髓损伤,不用药物.③治疗A组8只,脊髓损伤,仅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④治疗B组8只,脊髓损伤,联合应用重组入红细胞生成素和β-七叶皂甙钠.方法①动物模型制作24只大鼠应用改良的Allen方法致脊髓中度损伤.②给药治疗A组于术后1,3,5,8,11d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300 U/(kg·d).治疗B组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剂量时间同治疗A组,β-七叶皂甙钠0.1 mg/kg,1次/d,连用11d.空白组及损伤组尾静脉推注等容量生理盐水.③神经功能判断在造模后1和12 d分别由同一个实验者进行功能评分记录.行为观察参照改良的Gale神经功能行为分析法评估,0分为严重障碍,6分为正常.斜板试验观察大鼠抓握能力决定斜板角度的大小,反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④组织学检查大鼠术后12 d处死.取损伤段脊髓标本切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⑤神经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fas检测取标本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显微镜高倍视野内染色呈棕色的阳性细胞,计算阳性率.⑥凋亡神经细胞检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计算凋亡指数(凋亡细胞核数/总细胞核数).各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及斜板实验结果.②损伤段脊髓组织学观察结果.③神经细胞凋亡因子检测结果.④凋亡神经细胞检测结果.结果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及斜板实验结果1和12 d空白组无显著差异.损伤组12 d斜板角度显著大于1 d时(P<0.05).治疗A和B组12 d行为评分及斜板角度值均显著大于1 d时(P<0.05),且显著大于损伤组P<0.05).②损伤段脊髓组织学观察结果损伤组损伤段变细,脊髓内有大部分坏死和大量胶质细胞增生;治疗A,B组大多数神经组织正常,治疗B组组织结构优于A组.③神经细胞凋亡因子检测结果损伤组bax,fas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治疗A,B组[损伤组(25.75±3.37)%和(41.37±2.83)%,治疗A组(19.87±3.56)和(26.00±3.29)%,治疗B组(12.00±2.97)和(17.50±2.20)%,P<0.05];bcl-2显著低于治疗A,B组[(9.75±1.83)%,(14.63±2.83)%,(21.63±5.34)%,P<0.05].④凋亡神经细胞检测结果损伤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治疗A,B组(50.75±5.39,34.75±3.01,24.00±3.46,P<0.05).结论细胞凋亡是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对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氯胺酮是否可通过影响脊髓水平的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而发挥抗伤害作用尚不清楚;一氧化氮在脊髓水平主要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和发展,可诱导Fos表达,但其是否参与了氯胺酮对痛信号的转导或调控的机制不明。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对甲醛痛刺激的反应及氯胺酮的影响。设计:均衡随机的动物实验。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和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0-01/03在徐州医学院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30只,用均衡随机方法分为6组熏甲醛组6只,甲醛 氯胺酮组6只,氯胺酮 甲醛组6只,氯胺酮组6只,甲醛 生理盐水组3只,生理盐水组3只,各组雌雄比例相同。方法:①甲醛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200μL一侧前爪掌心皮下注射,刺激1h。②甲醛 氯胺酮组:甲醛痛刺激10min后腹腔注射100mg/kg氯胺酮1h。③氯胺酮 甲醛组:腹腔注射氯胺酮10min后再行甲醛痛刺激1h。④氯胺酮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氯胺酮1h。⑤甲醛 生理盐水组:甲醛痛刺激10min后腹腔注射等容(10mL/kg)的生理盐水1h。⑥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1h。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②取脊髓切片,用c-fos基因免疫组化法和NADPH-d组化技术染色,观察大鼠脊髓背角4层(Ⅰ~Ⅱ层,Ⅲ~Ⅳ层,Ⅴ~Ⅵ层,Ⅶ~Ⅹ层)切片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FLI)和FLI/NOS双标记神经元的数目变化。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行为学变化:甲醛组及甲醛 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甲醛后,出现痛反应;注射氯胺酮的大鼠,注射后数分钟内翻正反射消失,无明显的痛行为表现,而呈持续睡眠状态,至灌注时翻正反射仍未恢复。②FLI神经元表达:甲醛组及甲醛 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侧脊髓背角出现大量FLI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脊髓背角Ⅰ~Ⅱ层;氯胺酮 甲醛组、甲醛 氯胺酮组大鼠脊髓FLI细胞的分布与甲醛组及甲醛 生理盐水组基本相似,但FLI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氯胺酮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脊髓未见或偶见FLI阳性细胞。③FLI/NOS双标记神经元表达:氯胺酮 甲醛组、甲醛 氯胺酮组脊髓背角Ⅰ~Ⅱ层双标记神经元数目显著少于甲醛组及甲醛 生理盐水组眼(1±1),(1±1),(7±3),(8±3)个/切片,P<0.01演,氯胺酮组和生理盐水组无表达。结论:同侧相应脊髓节段的某些神经元参与了化学性致痛信息的传导和调控,氯胺酮通过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而产生抗伤害作用;此作用与抑制脊髓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在继发性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二甲胺四环素抑制凋亡对脑组织缺血有明显的神经保护功能。目的:探讨二甲胺四环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对损伤脊髓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材料:实验于2003-11/2004-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完成。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4组:①空白组6只。②损伤组10只。③二甲胺四环素治疗组10只。④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10只。方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空白组只暴露脊髓,不损伤;损伤组损伤脊髓,不治疗;二甲胺四环素治疗组大鼠伤后1h给予腹腔内注射二甲胺四环素(50mg/kg),24h后再次给予50mg/kg剂量注射,然后再给予5d的25mg/kg的剂量治疗。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大鼠伤后1h予腹腔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100mg/kg)。空白组和损伤组予生理盐水注射,给药方法同二甲胺四环素治疗组。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估结果。②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因子(Bcl-2,Bcl-xl,Bax)的表达。③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二甲胺四环素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较损伤组提高(P<0.05),与甲基强的松龙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二甲胺四环素治疗组Bcl-2阳性表达细胞多于损伤组,差异有显著性(62.53±7.76)%,(35.14±3.70)%,P<0.05,Bcl-xl,Bax表达与损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损伤组的凋亡阳性细胞多于二甲胺四环素治疗组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44.63±5.90)%,(32.71±5.26)%,(34.31±6.84)%,P<0.05。结论:二甲胺四环素能上调Bcl-2的表达,改变Bcl-2/Bax的比值,从而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对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实验已证实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促进损伤神经元存活、分化和轴突再生的作用,使损伤后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性能得到最大的保存。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和运动功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材料:选用30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完成。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①造模:应用改良Allen’s打击法致伤脊髓。②干预措施:造模后,治疗组大鼠给予蛛网膜下腔注射含1μg神经生长因子的生理盐水0.05mL,1次/d,共3周;对照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d,共3W。③斜板试验:在造模前和治疗后3d和1,2,3周分别应用改良Rivlin法(斜板试验)测定大鼠运动功能值。④形态学观察:造模后2天和3周,分别取7只治疗组大鼠和8只对照组大鼠进行NF2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轴突计数。主要观察指标:大鼠造模前、治疗后3d及1,2,3周斜板试验结果以及大鼠造模后2d和3周白质区轴突计数。结果:①治疗组大鼠脊髓损伤后斜板试验结果在术后1,2,3周时分别为(45.2±3.2),(51.2±3.8),(53.4±4.6)°,明显高于对照组(37.2±2.8),(42.6±3.5),(44.5±5.6)°,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治疗后3周,对照组白质内可见少量、散在不均匀的NF200着色点。治疗组白质内可见大量均匀的NF200着色点。治疗组大鼠脊髓损伤后3W白质内轴突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63.6±34.2,187.5±32.1,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有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脊髓遭受急性损伤后,脊髓水肿是引发和加重脊髓组织病理改变的重要因素。去甲肾上腺素在损伤后立即引起微血管的收缩、内皮损伤、动脉通透性的增加,被认为是参与水肿。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兴奋性氨基酸与细胞水肿有关。目的:观察选择性酚胺能神经元破坏剂、6-羟基多巴胺和天门冬氨酸的竞争性拮抗剂对脊髓急性损伤后发生水肿时的作用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材料:实验于2003-03/09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实验选用Wistar大鼠160只,体质量300~350g,雌雄不限,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为3组,6-羟基多巴胺组60只,MK-801(5-甲基二氢二苯并环庚烯亚胺马来酸)组50只,对照组50只。方法:采用静力加载技术在Wistar大鼠T13椎体水平造成急性脊髓损伤。6-羟基多巴胺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射6-羟基多巴胺,MK-801组在尾静脉注射MK-801治疗,对照组大鼠不给予治疗。应用神经学功能评分、组织含水量测定及光镜、电镜观察,比较各组间的水肿程度。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学功能评分及脊髓组织含水量。结果:160只大鼠纳入结果分析。①6-羟基多巴胺组伤后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明显下降,由(217.45±4.26)ng/g降到(29.37±2.61)ng/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脊髓组织水肿的有效抑制达24h,伤后12h可观察到明显的功能恢复,血管源性水肿表现最轻。②MK-801组伤后24h才表现为对水肿的抑制,神经功能在伤后早期恢复较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伤后24h有明显的功能恢复(P<0.05),细胞毒性水肿表现最轻。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后早期发生的血管源性水肿,兴奋性氨基酸可以抑制稍后发生的细胞毒性水肿。  相似文献   

16.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脊髓损伤后组织及血清中镁离子含量明显下降,而镁离子下降对细胞膜离子通透性、血管调节以及继发性脊髓损伤等均有影响.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腹腔注射硫酸镁后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材料成年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方法实验于2002-04/08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取48只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于脊髓损伤后1 h腹腔注射适量生理盐水;实验组于伤后1 h给予硫酸镁300 mg/kg腹腔注射.用药后4,8,24 h,每组各时相点取6只大鼠,大鼠损伤部位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大鼠脊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黄嘌呤氧化法检测;大鼠脊髓丙二醛浓度以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评估标准以钙离子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高和丙二醛含量降低表示硫酸镁对脊髓损伤有保护作用.于伤后8,24h和1周对大鼠进行斜板试验观察脊髓功能.将大鼠置于一块有纹理橡胶皮覆盖的斜板上,斜板倾斜角度从0°缓慢上升,直至大鼠不能保持原有位置5s时,读取斜板度数.每只测试3次后取均值,测量的角度增加表示脊髓功能状态有改善.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②大鼠脊髓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丙二醛浓度的改变.③大鼠脊髓功能观察结果.结果①两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比较术后8,24 h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376.5±36.2比425.9±32.7)×10-9mol/L,(316.3±13.9比350.2±29.4)×10-9mol/L,P<0.05].②两组大鼠脊髓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丙二醛含量比较各时相点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丙二醛水平明显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P<0.01).③两组大鼠脊髓功能观察结果实验组改善不明显,仅在1周时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53.3±4.3)°,(44.3±5.7)°,P<0.05].结论脊髓损伤大鼠腹腔注射硫酸镁后,损伤区周围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明显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水平改变,表明硫酸镁对实验大鼠脊髓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从而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7.
背景氯胺酮是临床常用的静脉全麻药,静脉或硬脊膜外腔用药都有镇痛作用,它是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目的观察氯胺酮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过度激活诱导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3-09/2005-01在郧阳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完成.由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新生两三天Wistar大鼠.方法取Wistar大鼠T11~L6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鉴定星形胶质细胞纯度达98%后用于实验.将培养细胞24孔板随机分为6组(每组9份)①对照组加Hanks液50μL.②N-甲基-D-天冬氨酸组加药浓度为100μmol/L.③氯胺酮组加药浓度为1 mmol/L.④100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0.1 mmol/L氯胺酮组.⑤100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0.5 mmol/L氯胺酮组.⑥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1mmol/L氯胺酮组.1 mmol/L氯胺酮为临床镇痛剂量.培养24 h后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免疫细胞化学观察Bcl-2蛋白和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主要观察指标①Bcl-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苏木精-伊红复染细胞着色及形态学变化.②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③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①Bcl-2平均吸光度值(A)作为半定量测量Bcl-2蛋白表达水平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0.054±0.021,0.108±0.039,P<0.01],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1 mmol/L氯胺酮组高于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组,差异显著[分别为0.148±0.045,0.054±0.021,P<0.01].②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分别为(25.26±6.13)%,(5.66±2.24)%,P<0.01],1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1 mmol/L氯胺酮组低于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组,差异显著[分别为(24.41±4.82)%,(25.26±6.13)%,P<0.01].③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100 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使星形胶质细胞内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1 mmol/L氯胺酮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该效应在临床镇痛剂量以内有明显量效关系,与N-甲基-D-天冬氨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1 mmol/L氯胺酮组与对照组相比、100μmol/L N-甲基-D-天冬氨酸+0.1 mmol/L氯胺酮组与N-甲基-D-天冬氨酸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过度激活可诱导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凋亡,适量氯胺酮显著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增强星形胶质细胞Bcl-2蛋白表达,同时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能显著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谷氨酸通过激活多种谷氨酸受体导致兴奋毒性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其某些受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二者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联系仍不十分明了.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对海马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与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之间的关系.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材料实验于2004-05/2005-01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学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正常健康纯化Wistar大鼠32只.方法32只大鼠按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大鼠仅在颈部前后方做组织分离、椎动脉暴露、颈总动脉游离手术,不结扎和夹闭双侧椎动脉和颈总动脉;生理盐水组大鼠椎动脉用电烧灼的方法永久性阻断,颈总动脉暂时性(20 min)夹闭,夹闭动脉期间内将2 μL生理盐水按0.4 μL/min的速度注入大鼠一侧(右侧)侧脑室,拔针前滞针5 min,然后松开颈总动脉的动脉夹再灌注2 h;实验组大鼠操作过程相同,仅将生理盐水换成等量的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然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对大鼠皮质区域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性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皮质、海马的基本病理学变化.②各组大鼠脑缺血敏感区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变化.结果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组各有1只在进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诱发惊厥被弃用,其余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皮质、海马的基本病理学变化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差异不明显,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大鼠皮质、海马神经元变性,细胞周围水肿,神经元深染、核固缩或破裂.实验组神经元变性及水肿程度明显降低,深染、核固缩或破裂的神经元明显减少.②各组大鼠脑缺血敏感区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变化(用平均吸光度值表示)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呈强阳性[CA1区(0.54±0.12),(0.54±0.05);CA3区(0.57±0.02),(0.58±0.08),(P>0.05)].生理盐水组、实验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免疫反应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减弱[CA1区(0.30±0.03),(0.40±0.04);CA3区(0.30±0.04),(0.42±0.06),(P<0.01)],实验组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强(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和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均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可能调节脑海马CA1,CA3区神经元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的表达,实现其对海马的营养和保护作用;白细胞介素1家族中除了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以外,还存在其他的调节因素对神经元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的表达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