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2003年3月~2008年5月我们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1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贾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9):64-64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疗效评价。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36例TN患者的MVD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24个月,疼痛消失33例,占总病例的91.67%,无死亡病例。结论为了提高手术的治愈率,手术医师需要具备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并充分熟悉对桥小脑角解剖。 相似文献
5.
王启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34):138-138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病,治疗方法很多,临床首选治疗方法为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我科自2008年11月-2012年5月,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采用MVD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7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和副作用,提出改良方案,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8月~2011年4月收治住院的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4例,对手术技术及血管的处理方法进行改良,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的总有效率为98.6%,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听力丧失、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发现复发率1.4%。结论微血管减压术从根本上解除了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术后完全保留了三叉神经各分支的功能,是目前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血管减压治疗的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术后痊愈29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2例,随访6-12个月,复发2例,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使用Meta分析评价全内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endoscopic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E-MVD)和显微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scopic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MVD)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VIP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自建库到2022年5月公开发表的关于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PTN的中英文文献,提取试验组采用全内镜下治疗,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治疗的数据,采用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学习手册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其中中文5项,英文2项,均为高质量文献(NOS评分≥6分)。Meta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9.25,Z=2.55,P=0.01);两组术后1年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07,95%CI[1.02,1.12],P=0.0...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MVD)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采用"D"字形骨窗特点及作用。方法76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MVD术中,采用"D"字形骨窗,即一端暴露出横窦与乙状窦交界处,另一端到达枕骨大孔缘上(颈静脉孔球边缘)。外侧暴露出乙状窦外缘或到乳突气房暴露,以此形成"D"字形骨窗。"D"形骨窗两端的位置最为重要,是术中有效探查桥小脑角区与后组颅神经的重要解剖标准点。以"D"两端为基准,弧形切开硬脑膜,并术后原位缝合。结果76例行MVD术中根据"D"形骨窗两端的硬脑膜切口端分别探查三叉神经、面神经"敏感区"及血管的关系,同时探查后组颅神经,锐性分离粘连在神经上的蛛网膜,72例发现并移开压迫神经的血管,在神经与血管之间置入减压材料,4例探查后组颅神经过程中发现压迫舌咽神经"敏感区"的血管,实施减压,术后镇痛。关颅后,根据"D"形骨窗外形进行颅骨修补。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MVD术式中,"D"字形骨窗,与圆形骨窗或三角形骨窗相比,更讲求对骨窗下缘的要求,更能有效的释放脑脊液。"D"字形骨窗更适合探查后组颅神经,避免因遗漏压迫舌咽神经的血管,而术后仍然疼痛者。"D"字形骨窗能更好显露术野,是成功实施MVD术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68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效果分为两组。其中一次治愈者130例纳入A组,需进行二次治疗者38例纳入B组。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以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一次成功率为77.38%。与A组对比,B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手术时间较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性别比、体重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年龄、病程、手术时间等因素可影响患者预后,患者性别、体重等因素对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的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唇角疱疹,分析发病原因,并给予局部用药及静脉抗病毒用药,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疱疹萎缩、消退。无无效病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与术中骚扰三叉神经,激活神经节细胞内的疱疹病毒有关,经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预防此并发症,主要减少术中对三叉神经的骚扰及损伤。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住院的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口角疱疹,分析发病原因,并予局部用药及静脉抗病毒用药,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病程1周后疱疹萎缩、消退。无无效病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与术中骚扰三叉神经,激活神经节细胞内的疱疹病毒有关,经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预防此并发症,主要减少术中对三叉神经的骚扰及损伤。 相似文献
17.
18.
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颅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观察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颅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112例患者,其中三叉神经痛78例,面肌痉挛31例,舌咽神经痛3例,并对手术入路及血管神经隔离方法进行改良。结果:手术早期的手术总有效率为98.2%,除1例听力明显下降外,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是治疗颅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安全有效方法,手术方法的改良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1例,行微血管减压术80例,同时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22例,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加蛛网膜粘连松解1例,术中均严密缝合硬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81例患者中,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80例,蛛网膜粘连1例,术后1天疼痛完全消失70例,术后1周疼痛完全消失8例,另外3例延迟缓解,术后无颅内感染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5个月.结论 显微手术行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方法,根据情况可同时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疗效好,安全可靠,应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