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腮腺癌的术后放射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腮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效果。方法:用60Co或直线加速器X线和电子束对106例腮腺癌术后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并随访5年以上。结果:5年生存率74.5%,肿瘤局部控制率84.9%。术后放疗剂量以51Gy~60Gy疗效较好,5年生存率81.5%,肿瘤局部控制率93.4%。病理类型中,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乳头状囊性癌预后情况较好。结论:术后放疗可以显著提高腮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原发灶首次的彻底手术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术后放疗对游离皮瓣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术后放疗对游离皮瓣移植后病理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30只新西兰白兔制作双侧耳背皮囊,术后3周分别行7Gy,9Gy,13Gy×4次/w的60Co照射,放疗后不同时间内进行大体观察以及病理血管铸型检测。结果:中低剂量组32例皮瓣全部存活,高剂量组有5例(31.2%)发生坏死。微血管铸型显示轴血管通畅,但高剂量组皮瓣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结论:游离皮瓣对于临床常规剂量(<70Gy)术后放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高剂量放疗时(>90Gy)应慎重对待,微血管系统的破坏是皮瓣放射性损害的重要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3.
腮腺癌术后放疗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腮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价值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86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癌 (Ⅰ期 7例 ,Ⅱ期 2 8例 ,Ⅲ期 3 3例和Ⅳ期 18例 )术后采用 60Coγ线或直线加速器X线和电子束进行放射治疗 ,并随访 5年以上。结果 :5年生存率 73 .3 % ,5年肿瘤局部控制率 87.2 %。病理类型中未分化癌、鳞癌和恶性多形性腺瘤预后差 ,而腺泡细胞癌和粘液表皮样癌预后较好。临床分期Ⅲ、Ⅳ期预后较差。放疗应在术后 2周开始 ,剂量以 5 1~ 60Gy较好 ,5年生存率为 82 .9%。结论 :腮腺癌应采用手术加放疗的综合治疗 ,放疗应在术后 2周开始 ,肿瘤剂量 5 1~ 60Gy为宜 ,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内镜辅助下腮腺切除术14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进行腮腺手术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年10月-2006年9月就诊的15例腮腺肿物住院患者采用无注气内镜辅助下腮腺切除手术。通过耳垂后下方皮纹小切口,在颈深筋膜浅层,采用高频超声刀切割分离,远端借助监视器锐性分离,暴露腮腺浅叶。内镜下解剖面神经主干及分支,超声刀切除腮腺,伤口负压引流。结果:耳垂后下方切口长4.0—5.4cm,平均4.8cm。手术麻醉时间平均115min。腮腺浅叶切除3例,部分腮腺浅叶切除1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多形性腺瘤8例,Warthin瘤4例,淋巴上皮病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例。随诊6~31个月,平均14个月。面神经轻度麻痹5例,均在6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内镜辅助下腮腺切除手术适用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切除,切口小且隐蔽,手术创伤小,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腮腺良性肿瘤3种切除手术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宗生 《口腔医学》2009,29(7):391-392
目的比较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改良式腮腺部分切除术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三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60例腮腺良性肿瘤,随机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改良式腮腺部分切除术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三组病例均随诊1~12个月。结果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时间最短,改良式腮腺切除术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时间相差不大;但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和改良式腮腺部分切除术的病例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腮腺功能等方面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的病例;改良式腮腺部分切除术术后Frey综合症发生率最少,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的病例复发率最少。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对肿瘤较大或边界不清应采用传统浅叶切除术;对肿瘤较小、边界清楚的尽量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或改良式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涎腺上皮样瘤占头颈部肿瘤的3%,面多数(70~80%)来自腮腺,且为良性,约90%±源于浅叶.本病主要以手术治疗(表浅性腮腺切除或全腮腺切除).而放疗多用于术后防止复发或不能手术者.  相似文献   

7.
腮腺良性肿瘤区域切除与传统手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总结2000年7月-2004年7月间收治的96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患者的治疗情况,与1996年7月-2000年7月间收治的109例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两组病例均随访1/2~3年。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病例术后瘢痕、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发生以及腮腺功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病例。两种手术方式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对于界限清楚、直径较小的腮腺浅叶肿瘤,应尽量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腮腺及咽旁间隙肿瘤中,绝大多数为多形性腺瘤。目前对手术切除范围和术后放疗的价值尚有不同意见。由于肿瘤包膜不完整(假包膜),单纯剜除肿瘤是不可取的手术方法,术后复发率可达48%。过去,为了提高肿瘤剜除术后的局部控制率,术后常配合放射治疗,但仍有1.3%~2.7%的患者局部复发。此类患者的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腺体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术中各项参数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196例.其中102例采用区域性切除术,94例采用腺体浅叶及肿物切除术,随访1~3年,2组参数比较.结果: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Frey's综合征、腺体功能、涎瘘与积涎、耳周皮肤麻木、面瘫等方面区域性切除组优于浅叶切除组,术后复发、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明显优于浅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例1:吴某,男,58岁,农民。右耳垂下方无痛性肿块4年,近半年来增大明显。检查:右侧腮腺区隆起,皮肤无充血,触及1.5×2.0cm肿块,质中,无压痛,表面光滑,可活动,边界清。右侧腮腺导管口无异常,右侧颌下及颈部淋巴结未及,左侧腮腺无异常。全麻下行右侧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面神经解剖术。术中见痛体位于腮腺浅叶,其包膜完整,手术顺利,病理诊断为右腮腺肌上皮瘤,病理号为963480(图1),随访2年,未见复发。例2:何某,女,46岁,农民。左颌下区无痛性肿块一周。检查:左侧颌下区触及4.0×3.0cm肿块,质中,无压痛,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可,双合诊(+)。B超于…  相似文献   

11.
术前放疗对游离皮瓣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陈平  解雪涛 《口腔医学》1998,18(3):118-120
本实验选用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作单侧兔耳术前放疗,剂量分别为7Gy×4(Ⅰ组)、9Gy×4(Ⅱ组)及11Gy×4(Ⅲ组),放疗后3周行双侧耳背皮瓣游离移植术(左右换位).术后观察皮瓣的变化及成活情况,并于术后不同时期作光镜及电镜组织学观察,并行血管铸型标本制作及扫描电镜下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显示:Ⅰ组的皮瓣成活率为75%(6/8),Ⅱ组为62.5%(5/8),Ⅲ组为37.5%(3/8).光镜显示成活皮瓣存在上皮、皮肤附件及皮下组织明显萎缩现象,电镜下核固缩、胶原纤维水肿、基底膜不完整等表现可持续至术后1年以后,血管铸型标本中发现Ⅲ组血管密度明显低于Ⅱ组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腮腺浅叶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临床上十分常见 ,尤以腮腺多形性腺瘤为多。根据现有教科书的手术方法和作者的习惯 ,在切除多形性腺瘤时需将腮腺浅叶切除 ,同时结扎并切除腮腺导管。我们在腮腺浅叶切除时试保留腮腺导管 ,使深叶腮腺功能得以保留 ,故称之为功能性腮腺浅叶切除术。 1990年以来我们采用此法对 32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实施手术 ,并与前期行常规腮腺浅叶切除术的病例进行对照。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1990年以来我院收治的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 32例 ,均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年龄 2 5~ 5 6岁 ,其中男性 17例 ,女性 15例。病史 1~ 10年…  相似文献   

13.
放疗患者放疗期间味觉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研究放疗对肿瘤患者味觉的影响情况。方法:对39例肿瘤患者及10名正常人进行了味觉测试。采用“三滴辨别法”,用不同浓度测味剂蔗糖、氯化钠、柠檬酸及尿素分别检测甜、咸、酸、苦四种基本味觉,得到患者放疗前、放疗1周(累计量10Gy)、放疗3周(累计量30Gy)及结束时的味觉情况。实验分三组:正常对照组、非口腔放射组和口腔放射组。结果:口腔放射组与非口腔放射组患者放疗期间味觉改变有显著差异。味觉改变随放疗剂量增加而逐渐加重,放疗1周时(累计剂量10Gy),味觉即有显著性改变;放疗剂量达50Gy时,味觉损伤不再加重。四种基本味觉中苦受损最重,其次是咸,酸味影响相对较小。结论:放疗患者味觉改变与放射部位有关,味觉改变的程度与放射剂量有关。而四种基本味觉的放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14.
豚鼠下颌骨血管系统放射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60Co与深部X线两种放射源按1周内1000cGy×4次,800cGy×4次,600cGy×4次,400cGy×4次的剂量分割条件对128只豚鼠右侧颌骨照射。于放疗后1,3,5月拔牙,定期进行颌骨微血管铸型检测。结果发现照射后1月毛细血管网络中断,数目减少,小静脉属支继发萎缩;而小动脉病理改变不明显。说明毛细血管是颌骨血管系统中放射敏感性最高的部分;同时在拔牙创不愈的铸型标本局部血管网络缺失,周边可见毛细血管灶性增殖,从而提示颌骨放疗后由创伤修复继发微循环衰竭是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腮腺脂肪瘤样多形性腺瘤的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标准和有效治疗手段.方法 腮腺脂肪瘤样多形性腺瘤患者2例,行瘤体加瘤周5 mm部分腺体摘除术,术后肿物标本行常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患者术后随诊26 ~ 36个月,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常规病理镜下见肿瘤组织包膜完整,肿瘤实质由黏液软骨样基质、脂肪组织及肌上皮细胞构成;脂肪组织弥漫均匀分布于瘤组织内,呈蜂窝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肿瘤组织发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肌上皮细胞胞浆阳性表达;S-100蛋白表达阳性,主要在脂肪细胞表达;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阳性,胞膜表达,主要在内层导管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AE1/AE3阳性;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细胞核的阳性表达率1%;患者术后随诊期内未见肿物复发.结论 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确诊腮腺脂肪瘤样多形性腺瘤的依据,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过去认为涎腺肿瘤属于放射线不敏感性的疾病,然而现在,临床放疗的成功经验和报告令人信服地证明,放射治疗在涎腺肿瘤的治疗上已占有重要地位。对涎腺恶性肿瘤,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比单用手术治疗有更高的局部控制率;对不可切除的晚期肿瘤,放疗也可能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机会;对术后复发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联合术后放疗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放疗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现代近距离放疗、同步放化疗等)的应用与放射治疗效果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腮腺囊肿的临床病理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8例腮腺囊肿患者病历资料、临床表现、病理诊断以及手术疗效。结果:28例患者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23~78岁,平均54.5岁。均发病在单侧腮腺,左侧11例、右侧17例;囊肿位于浅叶27例、深叶1例。潴留型囊肿9例,外渗性囊肿5例,腮腺导管囊肿1例,淋巴上皮囊肿12例,表皮样囊肿1例。7例行腮腺部分切除,20例行腮腺浅叶切除,1例行腮腺全叶切除。术后暂时性面神经麻痹1例,治疗后恢复;随访3个月至11年无复发。结论:腮腺囊肿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表现多样,依据囊肿类型选择手术方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Ⅳ期或复发的肿瘤病人生存率极低,固定于深层肌肉、腮腺,扩散到蝶骨、颅底或局部复发癌手术切除已不可能,几乎在1年内局部复发。作者回顾了6年来术中放疗对晚期、复发或扩散的头颈癌的治疗经验。肿瘤切除后伤口止血,并保护无需放疗的皮肤、粘膜及骨组织,颈部放疗剂量为20Gy,口腔、唾液腺、颅底放疗量为15Gy,放疗持续15~20分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腮腺深叶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41例腮腺深叶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诊断、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肿瘤直径大于4cm者37例,最大直径14cm;41例中腮腺混合瘤31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肌上皮瘤1例,粘液表皮样癌3例,腺泡细胞癌2例,恶性混合瘤2例。治疗办式:肿瘤小于6cm,术前细胞学检查为良性肿瘤者保留面神经腮腺深叶摘除术;肿瘤大于6cm者,保留面神经伞腮腺摘除术;恶性肿瘤全腮腺及面神经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术。良性肿瘤随诊1~7年无复发。恶性肿瘤4年后复发3例。结论:腮腺深叶肿瘤在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肿瘤性质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腮腺癌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56例原发性腮腺癌,其中首次手术在我院进行的共192例,手术后配合放疗,5年生存率82.29%,而单纯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56.2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复治病例,术后配合放疗5年生存率71.10%,而单纯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33.34%。临床Ⅳ期非手术治疗的病例,放疗或放疗加化疗也能显著提高疗效。放疗可以显著提高腮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